《萬紫千紅的花》教案(精選4篇)
《萬紫千紅的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的邏輯順序;體會富于變化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闡發事理的邏輯順序,即恰當地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
教學性質:
自讀課。
自讀要求
(一)安排1課時,完成有關的訓練。
(二)自讀全文,先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進而琢磨其條理,深入思考各部分、各層之間的內在聯系。
(三)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一和練習二。
突破難點措施
在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以后,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互換一下位置,行不行?可以讓學生自行討論一會兒,選一兩位同學談談看法。爾后,教師板書“邏輯順序”四字,簡要地加以解釋。再讓學生據此自行思考全篇內容。
達標檢測
請學生課下寫一段文字,題目是“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種花”。要求:第一,要想清楚幾層意思之間的內在聯系,安排好它們的邏輯順序。第二,恰當地結合課文的有關內容。提示:寫清某種花的顏色,它為什么會有這種顏色,它的顏色會不會改變,等等。
《萬紫千紅的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的邏輯順序;體會富于變化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闡發事理的邏輯順序,即恰當地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
教學性質:
自讀課。
自學要求
安排1課時自讀本課。教師可先作提示:在反復閱讀后,我們不難發現,《萬紫千紅的花》說明了下面三個問題:第一、花怎么會有各種美麗鮮艷的色彩呢?這是由于花里含有“花青素”。第二、由于各種花含有的色素和酸、堿的濃度不一樣,隨著養料水分、溫度等條件經常變化,花的顏色,就會有深有淺,有濃有淡,有的還會變色。第三、花對人們有很大吸引力,恐怕世上無人不愛花。
引導學生根據上面內容,把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然后,引導學生作語段閱讀訓練。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這部分的表達形式富于變化,具體表現:第4自然段采用概括說明;第5自然段首,承上段末句,變為具體介紹、舉例說明。
為了進一步說明“會變色的花很多”,作者在第6自然段再次列舉了“櫻草”“八仙花”“海洞花”“紅錦花”等四種,在不同的溫度和土壤中所起的變化。
“會變色的花很多”,盡管上面列舉了七種,還是不能把“很多”兩字突出出來。如果再行列舉,又有累贅之嫌。為此,作者在第7自然段中改為列圖表,使人看后一目了然。同時,還使用了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此外,這部分中段與段的環環相扣也是值得學習的。
最后一部分,作者引用詩人關于花的妙語,又在末段以散文詩的句式作結,使讀者對花更有好感。
這是一篇介紹花朵知識的說明文,其邏輯順序極強。因此該文的先后順序,絕不能調換。
突破難點措施
多安排一些討論,讓學生提出疑點,相互啟發,教師適時點撥。
達標檢測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練習。
《萬紫千紅的花》教案 篇3
筆者在教授這篇課文時,發現該文的第五段和第六段的寫法值得商榷:具體表現在兩段所敘述的內容不夠連貫。
原文第五段:會變色的花很多。例如紅喇叭花,它初開的時候是紅色,開敗的時候就變成紫色了。杏花含苞的時候是紅色,開放以后逐漸變淡,最后幾乎變成白色了。最有趣的要數“弄色木芙蓉”。它的花初開是白色,第二天變成淺紅色,后來又變成深紅色,到花落的時候又變成紫色了。這些變化看來很很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所玩的把戲。
原文第六段: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30℃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還有一些花,受精以后也會變色。比如海洞花,起初是黃色,受精后就變成白色了;紅錦帶花受精后也會變成白色。
不難看出,第五段的意思是說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而變化。為了證明這個觀點,作者舉了三個例子加以說明——紅喇叭花、杏花和“弄色木芙蓉”,并且歸納為:“這些變化看來很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所玩的把戲”。
而第六段的主要意思顯然是說明花變色的另一個原因是——受精。為了證明這一事實,作者舉了海洞花和紅錦帶花來加以說明。然而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該段的第一句“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30℃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第二句“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這兩句顯然與“受精”無關。因為從內容上看,二者變色的原因,前者是由于溫度,后者則是由于土壤。所以這兩例仍然是說明第五段“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而變化。把這兩句放在第六段顯得不倫不類,如把它們放在第五段倒顯得更為貼切。
所以,筆者認為應把這兩段作如下修改:
會變色的花很多。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30℃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開藍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開粉紅色的花。又如紅喇叭花,它初開的時候是紅色,開敗的時候就變成紫色了。杏花含苞的時候是紅色,開放以后逐漸變淡,最后幾乎變成白色了。最有趣的要數“弄色木芙蓉”。它的花初開是白色,第二天變成淺紅色,后來又變成深紅色,到花落的時候又變成紫色了。這些變化看來很很玄妙,其實都是花內色素隨著溫度和酸、堿的濃度變化所玩的把戲。
還有一些花,受精以后也會變色。比如海洞花,起初是黃色,受精后就變成白色了;紅錦帶花受精后也會變成白色。
《萬紫千紅的花》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一 了解這是一篇說明“花”的事理的說明文。
二 理出文章的邏輯順序。
三 了解一些說明方法和本文語言簡潔、流暢、富于變化而且生動的特點。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課內自讀課文,教師要在本單元前幾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閱讀理解。
學法:①從文章的結構層次的分析入手,掌握這篇說明文以邏輯為順序;②以課堂訓練為主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導語 :同學們,自從幾千萬年前地球上有了原始的花以后,各類被子植物在環境條件影響下不斷變化,逐漸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美麗的花朵。它們千姿百態,色彩紛繁,把大自然裝點得分外多嬌。花兒為什么有這樣那樣的顏色?會有這樣奇妙的變化?世界上哪種顏色的花最多?等等。要解決這類問題,讓我們一起來閱讀《萬紫千紅的花》這篇說明文。(板書課題,略)
二 借助“自讀提示”向學生明確閱讀要點:①這是一篇說明“花”的事理的說明文。課文以什么為順序?根據課文內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先后次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②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說說它的作用。③說出自己所學過的或熟悉的詩人關于“花”的妙語。④談談閱讀體會:本文不長,但給讀者的信息很多,而且有趣。你讀了以后增加了哪些新知識?(說明:以上閱讀要點,教師可預先寫在小黑板上,上課時出示,也可以采用投影儀隨著閱讀課文逐條打出來,也可以印發課堂練習講義。教師選擇)
三 學生誦讀課文,初步理出課文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答題作準備。
1.問:這是一篇說明“花”的事理的說明文,課文以什么為序?可以分為幾部分?
[參考答案]
課文以邏輯為順序。全文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說明了花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顏色,是由這些花里含的色素──“花青素”“胡蘿卜素”決定的。
第二部分:(第4~6段)說明花會有這樣奇妙的變化,是因為各種花含有的色素和酸、堿的濃度不一樣,隨著養料、水分、溫度等條件經常在變化的緣故。
第三部分:(第7~8段)說明昆蟲對花的顏色的“選擇”。
第四部分:(第9~10段)說明詩人對花的“妙語”,點出花對人們生活的美化作用。
2.問:各部分的先后次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
[參考答案]
不能。因為第一部分說明花會有各種不同的顏色,是由它的內部原因,即花的“色素”決定的。第二部分緊接第一部則進一步說明了花的顏色會有這樣奇妙的變化,除了“花青素”在起作用外,各種花含有的色素和酸、堿的濃度也不一樣,加之隨著養料、水分、溫度等條件經常在變化,所以花的顏色會出現“奇妙的變化”。如果說第一、二兩部分是從花的內部原因來說明的,那么,第三部分則是從外部現象說明了花的顏色的種數以及它的進化與“選擇”。而第四部分說明詩人談花的妙語,更是在前三部分客觀說明花的基礎上上升為主觀理性的說明,概括寫出了“花”對人們生活的實用價值與審美需要。
3.問: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說說它的作用。(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后,教師歸納;關于說明的作用,可讓學生逐條口頭分析,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①會變色的花很多。例如紅喇叭花,它初開的時候是紅色,開敗的時候就變成紫色了。(舉例子)
②胡蘿卜素最初是在胡蘿卜里發現的,有六十多種。(列數字)
③我國有種櫻草,在普通溫度下花是紅色,在攝氏三十度的暗室里就變成白色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④有人統計了四千一百九十七種花的顏色,作了如下的分類:
(配圖表、列數字、分類別)
⑤意大利的偉大詩人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中寫道:我向前走,但我一看到花,腳步就慢下來了,……(作引用)
⑥有一些花的顏色是紅的、藍的或紫的。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變紅,遇到堿就變藍。你可以拿一朵喇叭花來作試驗,把紅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變成藍色,因為肥皂是堿性的。再把這朵藍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變成紅色,因為醋是酸性的。(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
4.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所學過的或熟悉的詩人關于“花”的妙語,也可指歷代詩人詠花的詩句(這一項練習可采用“接龍”的游戲方法,也可以采用班級組與組之間開展競賽的方法,看誰第一)
教師補充幾例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5.讓學生談閱讀體會:本文不長,但給讀者的信息很多,而且簡潔、流暢、生動、富于變化。說說你讀了之后增加了哪些新知識。
[參考答案]
讀了這篇說明文,必須明確本文信息量大,語言密度較高,避免了“辭肥義瘠”的弊病,是我們學寫科普說明文的范例之一。課文告訴我們花為什么萬紫千紅,為什么會不這樣奇妙的變化,顏色的種數究竟知多少,昆蟲對花的顏色的“選擇”以及詩人關于花的妙語,等等。簡潔、流暢可細讀第一、二、三段,富于變化而且生動可細讀最后三段。
資料來源:主編黃岳洲 語文出版社《新編中學語文教案》第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