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三首》教學設計(通用13篇)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nèi)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誰寫的 詩的內(nèi)容是什么 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lián)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zhì)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 (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還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 墨梅有什么特點 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 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 (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chǎn)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jié)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 (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fā)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lián)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jié)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 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yè):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教學內(nèi)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巖:山巖的裂縫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jīng)Q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勁:堅韌不拔.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shù)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huán)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shù)的磨難,惡劣的環(huán)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xiàn)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 你喜歡竹子嗎 為什么 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 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zhì)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jīng)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guī)r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jīng)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jīng)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 (經(jīng)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 (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 (語調(diào)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jù)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zhì)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xiàn)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fā)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yè).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2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羨xi n慕:看到別人的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誘惑:吸引,招引。
厭倦: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而不愿意繼續(xù)。
霧靄 i:霧氣。
桅w i桿:船上掛帆的桿子。
樂疆:安樂的地方。
收容:收留。
博愛:對人類普遍的愛。
溝壑h :溪谷,山洞。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標準俄語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詩內(nèi)容之廣泛在俄國詩歌史上前無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詩《致恰達耶夫》(1818)、《自由頌》(1817)、《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愛情詩和田園詩,如《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訪》(1835)等。普希金一生創(chuàng)作了12部敘事長詩,其中最主要的是《魯斯蘭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虜》(1822)、《青銅騎士》(1833)等。普希金劇作不多,最重要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1825)。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31)、散文體小說《別爾金小說集》(1831)及關于普加喬夫白山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時代的重大問題:專制制度與民眾的關系問題,貴族的生活道路問題、農(nóng)民問題;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錢騎士”、“小人物”、農(nóng)民運動領袖。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文學形象的產(chǎn)生,大大促進了俄國社會思想的前進,有利于喚醒人民,有利于俄國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普希金的優(yōu)秀作品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他的抒情詩內(nèi)容豐富、感情深摯、形式靈活、結構精巧、韻律優(yōu)美。他的散文及小說情節(jié)集中、結構嚴整、描寫生動簡練。普希金的創(chuàng)作對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及世界文學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高爾基稱之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俄國詩人。出身貴族,不到3歲,母親去世,由外祖母撫養(yǎng)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憂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貴族寄宿中學,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中途轉至彼得堡近衛(wèi)軍騎兵士官學校。1834年畢業(yè)后在驃騎兵團服役。1835年發(fā)表長詩《哈吉·阿勃列克》和劇本《假面舞會》。1837年2月普希金遇難,萊蒙托夫寫了《詩人之死》一詩,憤怒指出殺害普希金的兇手就是俄國上流社會。這首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詩篇震撼了俄國文壇,奠定了詩人作為普希金繼承者的地位,然而卻遭到沙皇反動當局的仇視,萊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發(fā)表《波羅金諾》,歌頌人民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英雄氣概。經(jīng)外祖母多方奔走,萊蒙托夫于1838年4月從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隊。不久,發(fā)表民歌體長詩《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贊揚不畏強暴的精神,《詠懷》一詩譴責貴族青年缺乏思想,對生活采取冷漠態(tài)度。1839年發(fā)表歌頌叛逆精神的長詩《童僧》。1840年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問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繼奧涅金之后又一個“多余人”形象——畢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長詩《惡魔》。萊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設法離開軍隊,全力投入文學創(chuàng)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時內(nèi)離開首都;馗呒铀骱螅恍┏鸷拊娙说谋说帽べF族唆使青年軍官馬爾蒂諾夫與萊蒙托夫決斗,結果詩人飲彈身亡,年僅27歲。萊蒙托夫的藝術天才沒有得以充分發(fā)揮,正如高爾基所說:“萊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盡管如此,他仍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
狄金森(1830-1886),美國詩人。生于安賀斯特。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足不出戶,在家務勞動之余埋頭作詩。她生前只有八首詩公開發(fā)表過,其余部分都是她死后三十年內(nèi)由其親人整理并陸續(xù)出版。詩風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題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2、相關知識:
⑴關于象征
象征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方法,簡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現(xiàn)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體)。通俗一點 說,為了要說乙,因為甲跟乙有聯(lián)系,所以只說甲不說乙,卻讓讀者通過甲的形象自己去領會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義。就是所謂“托義于物”。象征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多體現(xiàn)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著眼于全文的構思,要準確地了解文章的象征義,就必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繪的情景和作者的藝術構思。
、频医鹕枷爰皠(chuàng)作特色
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留下詩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詩被朋友從她的信件中抄錄出發(fā)表。在她創(chuàng)作時,華·愛默生所領導的“超驗主義”運動在離阿默斯特不遠的康科德興起。她年輕時曾接觸到愛默生的思想,愛默生反對權威、崇尚直覺的觀點,使她與正統(tǒng)的宗教感情發(fā)生沖突,處于對宗教的虔誠與懷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詩主要寫高傲的孤獨。對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詳?shù),反映了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她的詩稿沒有注明創(chuàng)作的日期,在隱居寫詩的30年中,詩的風格和題材也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編者所加。據(jù)某些研究者估計,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寫了800首詩,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這個時期。她的詩在形式上富于獨創(chuàng)性,大多使用17世紀英國宗教圣歌作者艾薩克·添茨的傳統(tǒng)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許多變化,例如在詩句中使用許多短破折號,既可代替標點,又使正常的抑揚格音步節(jié)奏產(chǎn)生起伏跳動。她的詩大多押半韻,即聽來似乎有韻,而實際上并不嚴格押相同的韻。形式上這些革新使她的詩避免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詩的風格中甜膩圓熟的音調(diào),而具有許多現(xiàn)代派詩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詩也擺脫了浪漫主義詩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嘆,善于用獨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現(xiàn)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詩人運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可敬的勇者的形象。通過對船夫在艱苦環(huán)境中不斷搏擊、不斷奮斗的生活描繪,反映了詩人為理想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的激情與勇氣,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向往。
《帆》:這首小詩,平中見奇,借海上的風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達了詩人渴望在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的強烈愿望。
《藍!罚罕疚暮畹孛枋隽嗽娙艘躁懙刈跃,通過贊頌藍海的寬容、慈祥、博愛的偉大胸懷,抒發(fā)了詩人歸屬于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文章脈絡
《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全詩分兩層。
第一層,勾畫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風雨中渡過一生”,高度贊美了勇敢的船夫,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精神。
第二層,表達了詩人的追求。為了自由,為了心中的理想,詩人愿意像大海上的勇敢的船夫那樣搏擊。
《帆》:
全詩三節(jié),分三個部分。
第一節(jié),望帆發(fā)問,令人深思。
第二節(jié),以兩個否定句回答前一節(jié)的問題,更令人思考。
第三節(jié),祈求風暴,帆兒的理想是與狂風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闖過大浪努力鍛煉自己成長。它的價值要在與風暴的抗爭中體現(xiàn),這也是詩人自己的理想。
《藍!罚
全詩分三部分。
第一層,表明自己的心境。
第二層,贊頌大海的“慈祥”“博愛”的偉大胸襟。
第三層,抒發(fā)對大海的贊美之情。
三、寫作方法
《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胖笔阈匾埽星閺娏摇H缥闹小罢T惑的波浪總不停地呼喚你”,讓我們在親切的氛圍中,體會到作者對船夫的羨慕,對理想的追求。
、七\用象征的手法,婉轉地將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
詩人在此詩中,保持著他一貫以來的激情,在熱情洋溢的詩句中歌唱著自己的理想,流露出為理想向困難挑戰(zhàn)的激情與勇氣,令人敬佩。
《帆》:
⑴托物言志。詩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詩三節(jié),每節(jié)四句,前兩句定景,后兩句言志。將全詩描繪的畫面連貫起來,呈現(xiàn)出詩人借“帆”表達的人生追求,顯示了作者卓爾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態(tài)度。
、凭拔锩鑼懪c議論思考有機結合。全詩三節(jié),每一節(jié)都先描寫景物,后議論思考,而且每一節(jié)的思考都是由前面的景物描寫自己帶出的,二者水到渠成,有機統(tǒng)一。
《藍!罚
、牌绦。瑑(nèi)容簡單。作者以陸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歸屬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話就明確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拔业暮恿鳌毕笳髦蟮厝淼难骸⑷康那楦,“收容”一詞,傳達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話流露出對大海的仰慕,“慈祥”“博愛”是贊美,也是歌頌!拔以诘却愕幕卮鹧健薄獜闹凶x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則表達了一種更為強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從污濁的溝壑,把一條條溪流引來”,這是潔身自好,自我升華。以這樣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懷抱,可見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潔,何等的偉大!“請你允許”并不就是自卑,而源于對大海的傾慕與尊重。
(2)情感強烈而真摯。所以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人是在向自己的愛人抒發(fā)心中最真實、最純潔的感情。也有人說,這首詩抒發(fā)的是作者對理想的一種追求,希望通過不斷改變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哪一種主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是通過學習,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獨到見解。對詩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還需要有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這樣作品的審美價值才能發(fā)揮得最為充分。
四、重難點導析
《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關于幾個詞的象征意義及象征手法的特點。
“暴風雨”象征惡劣的環(huán)境。
“港灣”象征著安定的生活。
“帆影”象征以大海為背景,船夫的生活環(huán)境。
《帆》:
“帆”的主題是個難點。這首詩借帆不愿在平靜的港灣“享!,來表達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和追求。那就是:人生應該經(jīng)歷風雨、見世面,而不應貪圖安逸和享受,應該在奮斗中鍛煉成長。
《藍!罚
富有特色的破折號。
第一個在聲音的延大時,我們能體會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態(tài)。第二個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個在聲音的延長中流露著深情的贊美。后面三個表現(xiàn)了那種焦急的等待一陣強似一陣將感情推向高峰。
【練習解答】
一、這是鑒賞詩歌的第一步。此題答案不求一致,但是這個過程必須完成,才能幫助我們學到讀詩的相關技巧。
第一首,表達了作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不斷拼搏,渴望新生活。
第二首,表達作者滿懷信心,渴望在奮斗中有所作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作者以陸地自居,深情地表明自己要歸屬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象征手法在詩歌中使用比較頻繁,這是詩歌的一大特點。學習過程中要明確這一點。
“大!毕笳髦畹沫h(huán)境。
“孤帆”象征人生的選擇和理想的追求。
“暴風雨”象征惡劣的環(huán)境。
三、1.因為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
2.因為帆兒不滿于暫時的寧靜,敢于與風暴抗爭。
3.大海的魅力是慈祥、博愛。因為作者愿意投身于大海的懷抱,傾注對大海的羨慕之情,不斷的改變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略
五、略
【類文品讀】
風暴
普希金
你可看過巖石上的少女
穿著白衣裙,立于波濤上,
當海水在混亂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戲,澎湃和轟響,
當電閃以它紫紅的光線
不斷地閃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風在沖激和飛旋,
揚起了她的輕飄的云裳?
美麗的是這海,狂暴、陰郁,
閃爍的天空沒一塊蔚藍;
但相信吧:巖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風暴更美麗。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澎湃( ) 云裳( ) 閃爍( )
2.詩的題目為《風暴》,自然“風暴”是詩人濃筆描摹的事物,仔細閱讀,說說作者是怎樣描摹“風暴”的。
3.濤人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少女的?著力刻畫了她怎樣的形象?
4.詩中所寫風暴對表現(xiàn)少女有什么作用?
5.詩中“風暴”和“少女”各象征著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1.略 2.抓住了風景中三個典型形象:在幽暗時和岸石游戲、澎湃、轟響的海水;紫紅的閃電;沖激和飛旋的海風!3.從她的穿著、站姿、背景等方面來描寫的,著力刻畫了她靜穆、素潔、勇敢的形象!4.以瘋狂的風暴來襯托少女柔韌而有力的美。 5.“風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革命者堅定的信念、英勇的氣概的贊揚之惰。)
【同步演練】
一、基礎知識
1、填空:
、牌障=, 國著名詩人。萊蒙托夫是 國詩人、作家。狄金森是 國著名詩人。
⑵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
、 ,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2、下列詩句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b、我/厭倦/這土地了,渴求/另一種/自然
c、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
d、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3、下列破折號使用與其他不同的一項是( 。
a、啊,把手給我——我們心中充滿同樣的激情
b、也許你早該到達一個平靜的港灣——
c、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愛——
d、我在等待著你的回答呀——
4、揣摩三首詩中大海的形象,它們分別象征著什么?
5、劃出下列句子的賓語。
⑴下面涌著清澈的溪流。
、普埐灰橐馕业牟徽堊詠。
、俏覀兒芫脹]有爬懸崖了。
6、《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讀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
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
它把什么拋在故鄉(xiāng)?……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
桅桿弓著腰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
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7、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什么?
8、“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9、風暴的來臨將給船只帶來危險,帆兒為什么還乞求風暴呢?
10、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美文賞讀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11.這首詩采用了象征手法,細讀后思考,“礁石”象征什么?
12.從全詩的描寫看,詩人采用了白描手法,請概括全詩描繪的是什么樣的情景。
13、“礁石”無疑是全詩的中心,但詩人在第一節(jié)詩中卻從風浪的角度寫礁石,這是什么寫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14、第二節(jié)詩中著重寫了礁石的哪兩個方面?為兩個方面統(tǒng)一在礁石的形象之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15、請指出第二節(jié)的朗讀重音。
上一篇:鄂教版《詩三首》(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帆》...
下一篇:鄂教版《詩三首》(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帆》...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3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
2重點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3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活動
【導入】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是李清照傾訴相思、別愁之苦的詩句。是啊,分離讓人思念、憂傷。今天讓我們走進《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詩中揮之不去的思念與憂傷。
【講授】介紹文學常識
PPT展示:古詩十九首漢代無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用平淺質(zhì)樸的文字表現(xiàn)深厚的感情,梁蕭統(tǒng)將之合收在《文選》中.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初唐以后,產(chǎn)生了近體詩,其中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統(tǒng)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蕭統(tǒng),南朝梁代蘭陵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
【活動】朗讀,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一遍詩。
2、PPT展示,疏通字詞。
、佘饺兀汉苫ǖ膭e名。
②蘭:蘭草。澤:濕潤的洼地。
、圻z(wèi):贈。
④遠道:猶言“遠方”。
、菖f鄉(xiāng):故鄉(xiāng)。
、蘼坪疲邯q“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
、咄模汗糯曈玫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
、嘟K老:終生。
3、聽范讀一遍,跟讀一遍,教師做朗讀指導。(2分鐘)
本文是一首五言詩,讀的時候節(jié)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要注意讀準語調(diào),語速和斷句。
4、下面來練習朗讀,朗讀時想象詩句的畫面,感悟詩句的情感。
接下來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詩,課上檢查。
【活動】品讀鑒賞
學生齊背全詩。
逐句解讀鑒賞詩歌,師生交流,討論。
⑴鑒賞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提問:a.這兩句詩有哪些意象?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板書)
b.描述了怎樣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營造的是輕松歡快的氛圍。
c.表達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感情?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表達出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對眼前美景充滿愛戀。(板書)
、畦b賞第三、四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提問:這兩句的語氣如何?你從“遠道”一詞品出什么?
自問自答,語氣緩和。
“遠道”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寫獨自思念(板書)愛人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氰b賞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提問:“還顧”“漫浩浩”兩詞運用巧妙,請簡要分析,談談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
“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抒情主人公迷茫(板書)痛苦到極點。
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對寫法”的“懸想”方式:“對寫法”又謂之“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簡單的說,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對方,卻說是對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單想家,卻說是對方盼望團圓;明明是自己不忍離去,卻說是對方難以割舍。
、辱b賞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同心而離居”是他無盡哀愁的根源,是他終日憂傷(板書)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學生再次輕讀課文,回顧抒情主人公情感的變化。
愛戀——思念——迷!獞n傷(板書)
【活動】研讀探究問題
問題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達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問題2.以花草贈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怎樣理解這種行為?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挽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征友情綿長,永志不忘。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王維《相思》)
采花折柳贈親朋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和美好祝愿。
問題3.《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給人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里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她具有美好的品質(zhì)。因此,寫采芙蓉送給所思之人,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板書)
問題4.讀完這首詩,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愛人之間因分離而思念憂傷的思想感情。
【練習】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閱讀《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談一談這首詩和課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異同?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詩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的親人。花的香氣染滿了婦人的衣襟和衣袖?纱秸巯禄▉,才猛然想到:天遙地遠,這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
參考:
異:所選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蘭澤”“芳草”等美好情景來以樂景襯哀情,而《庭中有奇樹》以樹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結句哀傷不止,而《庭中有奇樹》則自我寬慰。
同:都采用了先揚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詩人對于花、樹的珍奇美麗極力贊揚,最后點明了全詩的主題。
【講授】總結
詩的境界,就是愛的境界。一首詩,就是一段情。吟罷《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著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歸,盼親人團聚。但愿時光荏苒,那份愛戀與思念早已把迷茫與憂傷沖淡。我們祝愿天下有情人終能心相伴、手相牽。
【作業(yè)】課堂課下作業(yè)
化入為出
以《“涉江”情》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隨筆,發(fā)揮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作業(yè)
整理并抄寫隨筆,下一節(jié)課進行展示。
背誦并默寫全詩兩遍。
【活動】反思及板書
課后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解讀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方法。如:看標題,抓題眼?醋髡,學會知人論世?醋⑨,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緣景明情。把握“情感關鍵字”。了解詩歌主旨類型。分析表達技巧。并用這些方法自己賞析一首詩歌。
板書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意象:芙蓉蘭澤芳草
意境:清幽高潔
感情:愛戀——思念——迷!獞n傷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3.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4.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字詞過關,讀懂詩歌,對詩歌的初步鑒賞。
難點:通過品味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鑒賞。
教學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回顧“詩歌(古風)發(fā)展脈絡”導入新課:
我在剛學過的《孔雀東南飛》一課中給大家歸納過“詩歌(古風)發(fā)展脈絡”這一知識點,不知同學們還有印象嗎?即《詩經(jīng)》——楚辭——樂府民歌。由于當時只學到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所以只歸納到此。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詩歌(古風)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蕭統(tǒng)的《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質(zhì)較高,有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評價道:“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今天,我們首先學習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窺一斑而見全豹”,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能讓大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
2、教師范讀。
3、一生朗讀,師生評價。
4、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fā)了游子思念親人(妻子)、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3、4句:人在遠方心愿難遂
5、6句:回望故鄉(xiāng)長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憂傷難遣
三、深層鑒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是“以樂襯哀”的手法!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斑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板書設計:
情節(jié)藝術手法突出特點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樂襯哀(芙蓉、蘭澤、芳草)
3、4句:人在遠方心愿難遂——自問自答(設問)意境高潔、清幽
5、6句:回望故鄉(xiāng)長路漫漫——動作細節(jié)(還顧)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7、8句:天各一方憂傷難遣——聯(lián)想想象(黯然消魂)
四、《古詩十九首》中疊音詞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這首詩都運用了疊音詞。“漫浩浩”一詞,運用疊音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
《迢迢牽牛星》一詩中有六句用了疊音形容詞開頭,“盈盈”是星空的距離,“皎皎”是星空的光線,“纖纖”是手的形狀,“札札”是機的聲音,“盈盈”是水的形態(tài),“脈脈”詩人的神情。同是疊音,表現(xiàn)對象卻各不相同,然而又都顯得確切不移、自然生動。同時,疊音詞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隨韻成趣,情趣盎然,使詩篇更具濃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現(xiàn)了景中情、情中景。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5
《歸園田居》同步練習閱讀下面古詩,完成第1-5題。 歸園田居(節(jié)選) 歸園田居(三)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1.解釋詩中加點的宇。 蔭:_______________ 羅:______________ 興:______________ 帶:_______________ 荷:______________ 荒穢:____________ 2.下面對詩句的解說不恰當?shù)摹検? )。 a.“方宅”句,意思是說圍繞住宅的土地有十來畝。方,圍繞的意思。 b.“榆柳”兩句,描寫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c.“暖暖”兩句,遠村、墟煙構成一幅遠景!芭迸c“依依”在詩中是近義詞,因此可以互換。 d.“狗吠”兩句,描繪了一幅雞鳴狗叫的農(nóng)村生活圖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純樸。 3.對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詩中描繪的都是極為普通的田園生活情景,卻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回歸田園之后的愉快心情。 b.詩中用白描手法,簡練地勾畫景物,從而使詩人感情得到充分抒發(fā),使詩富有畫意,生機盎然; c詩中描繪的畫面質(zhì)樸、幽靜,表現(xiàn)出一種平和、淡遠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句的意境,與漢樂府《雞鳴》中“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有相似之處。4.“但使愿無違”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細品味下列陶淵明的詩句,說說它們在動詞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點。(1)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2)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其一)》)(3)日暮天無云,春風扇微和。(《擬古(其七)》)(4)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和郭主簿(其一)》)(5)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參考答案]1.蔭,遮蔽。羅,排列。興,起床。帶,通“戴”。荷,扛著。荒穢,荒地雜草。 2.c(“曖曖”和“依依”不可互換) 3.d兩句詩意境不同 4.遠離塵世,回歸自然的愿望。5.這些動詞(“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詞用作動詞)都是常見字眼,詩人用起來,卻顯得新鮮有味。它們既形象,又將無生命的事物寫得情意綿綿,讀起來覺得格外親切。如“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風溫存地撫愛著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們眼前。“中夏貯清蔭”的“貯”字,清幽涼爽的林蔭好像是可以貯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 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多角度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情感;
。2)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
。2) 樹立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尤其是其中的愛情觀和苦難觀。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在這條有著五千年歷史浩蕩詩歌長河中,既有像唐詩這樣的波瀾壯闊的河段,也有像宋詞這樣的風光萬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條美麗而清澈的小溪,她雖然流量不大,卻永遠散發(fā)著雋秀奪目的光輝,她就是——《古詩十九首》。
我們剛才欣賞的這首歌就是根據(jù)《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編而成的。請同學們翻開課本26頁,我們來學習《涉江采芙蓉》。(板書)(幻燈片1)二、 文學常識介紹
大家看一下課下注釋,《涉江采芙蓉》選自哪部作品?
幻燈片2:介紹內(nèi)容及藝術表現(xiàn)手法。
幻燈片3:對其評價。
三、誦讀品味(幻燈片4)
1、咱們學習詩文,“多讀”是非常重要的,朗讀能發(fā)展你的思維,激發(fā)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們齊讀一遍這首古詩。(讀后正音)
2、我們聽一遍朗誦錄音,初步品味本詩語言和思想感情。(評價錄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個人自由誦讀,并讀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點名感情朗讀。
5、請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自主整體感知 :
1、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幻燈片5)
明確:詩歌的兩種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異地他鄉(xiāng),吟哦著鄉(xiāng)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閨中懷人的思婦。
(板書)一是游人思鄉(xiāng)懷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對仕宦與富貴的追求,以及那個時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把他們從故鄉(xiāng)、親人的懷抱中拉了出來,使他們踏上了漫長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鳥,不停地飛翔就是他們的命運,家當然是溫暖的窠巢,但歸期不能由他們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識到自己形孤影單,欲贈無人,不禁觸發(fā)了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的痛苦。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游子的形象從詩中站了起來。這個很好理解。(幻燈片6)
二是女子思夫。(幻燈片7)
【理由】
1、采蓮是江南的舊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這樣的描繪“采蓮的是年少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往往暗關著“夫容”;隨水而居不伴妾身,獨飄搖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遠道”,離舊鄉(xiāng)而走遠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們就可以由此推想說話人應是女子。
下面咱們就從女子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鑒賞一下這首古詩。
五、合作鑒賞
中央電視臺有“電視散文”,需要用很多場景、畫面來處理情節(jié)和情感。如果將這首《涉江采芙蓉》改編成“電視詩”,你打算設置哪些場景,怎樣處理畫面呢?下面咱們就先在大腦里一起來嘗試一下“情景再現(xiàn)”!扒榫霸佻F(xiàn)”就是用詩歌提供的材料為原型, 通過合理的想像和聯(lián)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場面、景物等在腦海里不斷浮現(xiàn),形成連續(xù)活動的畫面,并不斷引發(fā)相應的態(tài)度、感情、情緒等感受。
現(xiàn)在我就為同學們再現(xiàn)一下前兩句的情景,算是拋磚引玉了。由于周圍環(huán)境中的色彩、聲音、事物極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閉目凝神,用你的大腦去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在腦海里再現(xiàn)詩中情境。
1、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設想】(幻燈片8,閉眼想象,畫面)正值盛夏,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開得嫵媚。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的湖澤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開始了,這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樂事呢!采摘幾枝嬌嫩可愛的蓮花,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這正是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讓人心醉。在這如畫的風景里,倘若你傾耳細聽,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嬉戲、歡笑聲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蓮葉田田了嗎?你聽到姑娘們的嬉笑聲了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場面?熱鬧。其實對于一二兩句,你能體會出這樣的氛圍就足夠了。)
◆那么,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一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xiàn)。它寄托了什么呢?(幻燈片9)
明確:鮮花香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熱烈的愛情。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自然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樹》一詩:“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幻燈片10)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在傳統(tǒng)文化中,不送金銀,而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而美好的,F(xiàn)實生活中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也是同樣的道理。
學生分組描繪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幻燈片11)
【設想】剛才那一幕美好歡樂的采蓮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緩慢搖近,你才發(fā)現(xiàn),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然獨立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鬧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顏啊。哎!我徒然采摘了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卻遠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遙寄相思呢?
◆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的作用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這一聲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法實現(xiàn)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nèi)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這一句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主人公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注意這里的詩歌表達手法: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xiàn)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處境,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寫作)。
3、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設想】這時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靈感應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遠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他是多么希望能夠望見故鄉(xiāng)的山水、望見那蓮花映照下的妻子!可是,沒有。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
“舊鄉(xiāng)”是遙遠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長曲折的,這兩句詩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而含蓄。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大家注意這兩句在寫法上,采用了“對寫法”的“懸想”方式!皩懛ā庇种^之“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簡單的說,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對方,卻說是對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單想家,卻說是對方盼望團圓;明明是自己不忍離去,卻說是對方難以割舍……
(幻燈片13)例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第一句寫客中度節(jié),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jié)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jié),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jié),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鄲的客店里碰上這個佳節(jié),將怎樣過法呢?第二句,就寫他在客店里過節(jié)。“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tài)!盁羟啊倍,既烘染環(huán)境。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lián)系起來,形單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jié),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感覺到那種情感。
4、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設想】此時的畫面上,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是密密荷葉、紅艷荷花,映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樣孤獨而凄清;另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現(xiàn)著悵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間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兩人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在這樣的靜寂與蒼茫之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悲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來自這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的內(nèi)心深處!心心相印卻遠隔萬里,唯有在憂傷中度過本應美好的年華,終此一生了。
◆(幻燈片14)這最后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我們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情感,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這個游子也絕不同于《氓》中始亂終棄的薄情人。
當你讀到這結句時,你是否感覺到:這首詩抒寫的思念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以樂襯哀、對寫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現(xiàn)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終于匯成了喧囂的急瀑,最后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響,感情濃烈而深沉。
其實我一直覺得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中含有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這種“不可言傳”的味道,是老師用再豐富的語言也無法傳達給你的,刻意的翻譯更不可能表現(xiàn)出來。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凄涼,必須要你自己不斷的去誦讀,去聯(lián)想,去體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來。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過程與方法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二、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 “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 識記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背誦全詩。
2、能力方面
(1)領會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2)培養(yǎng)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通過意象來賞析詩歌的能力。
(4)探究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3、情感方面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xiāng)、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yǎng)。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詩歌的朗讀
;(2)詩歌的賞析;
。3)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難點:通過抓住意象來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
導讀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以有關芙蓉的名句引入課題。
二、通過導學案學習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了解寫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詩十九首》包括了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質(zhì)較高,又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語言淺近凝練,自然和諧,藝術成就很高。是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詩的發(fā)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導賞析
。ㄒ唬┏踝x,整體感知(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作品)
1、試為這首詩劃分節(jié)奏。(學生劃分,師生共同明確)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2、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如何?你認為全篇中哪個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憂傷。是“思”字濃縮了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思”的舉動是什么?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嗎?可否舉例?
明確:是采摘芙蓉。這種行為在古代詩歌中常見。
4、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為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即荷花,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再讀,討論交流(請學生個別朗讀,之后小組討論作答,教師明確)
1、三、四句一問一答,在全詩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yōu)轺鋈讳N魂作鋪墊。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對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3、你認為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女子?
提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
。ㄈ┚x,合作探究(教師指點精讀個別詩句,學生討論交流作答)
詩歌表現(xiàn)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對寫手法
。ㄋ模┧俦秤柧殻ń處熤笇Х椒ǎ瑢W生自由背誦幾分鐘,教師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蘭澤。采之?所思。
還顧,長路。同心,憂傷。
【拓展延伸】
課堂練筆:擴寫詩句
請同學們選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歡的兩句詩歌,擴寫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語段。
要求:
。1)可加小標題,要突出心理描寫。
。2)先闡明詩意,再發(fā)揮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
。3)要體現(xiàn)出情景交融的特點。
。4)要體現(xiàn)自己對詩句的個性化解讀。
示例:“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眱删鋽U寫。
夏秋之交,故鄉(xiāng)江南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身處異地的我,設想我的愛人在風和日麗中,正蕩著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這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一大樂事呀!采蓮之際,她們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回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摯意。在湖岸澤畔,還生長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被采蓮的女子們摘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簡直令人心醉!傾耳細聽,我仿佛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她們陣陣銀鈴般的歡笑聲!
【課后作業(yè)】
1、對比閱讀:
《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注釋:
①奇樹:美樹。
②華:同“花”。
、圩蹋悍笔ⅰ
④榮:即上句的華。
、葙F:一作“貢”,獻的意思。
思考:詩歌主要通過什么意象來抒情的?主人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處?
2、請完成《贏在課堂》的相關習題。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9
第一部分:
1.填空:
、牌障=, 國著名詩人,代表作品有 。
、频医鹕, 國著名詩人,代表作品有 。
2.下面詞語書寫正確一項是( 。
a、霧靄 博愛 祈求 充許
b、誘惑 蔚藍 請撤 羨募
c、溝壑 厭倦 異幫 港灣
d、呼嘯 嘎吱 桅桿 追逐
3.根據(jù)課文將詩句補充完整。
、乓苍S你早該到達一個平靜的港灣——你早該享受那幸福的安寧
。
⑵ ,桅桿弓著腰在嘎吱作響……
、俏以诘却愕幕卮鹧健 。
4.《我羨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中,“我”所“渴求的另一種自然”指的是什么?
5.《帆》中“下面的涌著清澈的碧流,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象征著什么?
6.“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讀選文,回答問題:
藍海
狄金森
我的河流涌向你——
你肯收容嗎,藍色的海?
我在等待著你的回答呀——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愛——
我要從污濁的溝壑
把一條條溪流引來——
說呀——大!f你允我撲進你的胸懷!
7.在作者筆下,藍海是怎樣的海?
8.作者為什么說藍海是慈祥而博愛的?
9.“我撲進你的胸懷”是什么含義?
10.《藍!泛汀斗穬稍娭写蠛5男蜗笥惺裁床煌?
第二部分:
根
牛漢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長,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向有一個太陽。
聽不見枝頭鳥鳴。
感覺不到柔軟的微風,
但我坦然
并不覺得委屈煩悶。
開花的季節(jié),
我跟枝葉同樣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實,
注滿了我的全部心血。
11.詩中“根”的形象象征著什么?
12.詩人以根自喻想表達什么?
13.這首小詩的寓意是什么?
14.你覺得這首詩的韻律怎樣?為什么會這樣?
第三部分:
15.請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從“鮮花”、“礦石”、“蠟燭”、“航船”等事物中選擇兩個作為陳述對象,寫兩組句子。也可自選其他事物來寫。要突出所寫對象的特征。(2004年湛江試題)
例句:種子,如果害怕埋沒,那它永遠不能發(fā)芽。
(1)
(2)
16.請根據(jù)下面的語境,寫出張琳的轉述語。要簡明、連貫、得體。不要超過45字。(2004年湛江試題)
李蓉是班上的語文課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張琳星期天到醫(yī)院探望她。李蓉請張琳把自己寫的作文轉交給教語文的郝老師,并讓張琳代自己向郝老師表示遲交作文的歉意,希望郝老師能批改好,好讓張琳后天來時帶給她:
第二天,張琳把李蓉的作文交給郝老師時,對郝老師說:
17.閱讀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益陽試題)
某單位正在召開總結大會,牛廠長表彰了廠里的科技人員。他說:“我廠的科技人員研制的新的照明系統(tǒng),能節(jié)約電費將近65%以上,這項成果將為我廠帶來很大的經(jīng)濟效益!迸S長講完后,大會主持人接著說:“下面歡送領導下臺,請受表彰的科技人員上臺。”牛廠長聽了,很不自在。
①牛廠長的話里有一個病句,請用橫線在原文中標出。
②牛廠長聽了會議主持人的話,為什么“很不自在”?
上一篇:《海洋憂思錄》教案1
下一篇:鄂教版八年級上冊《詩三首》有講有練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引導學生體悟“懸想”(對寫法)的手法,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體悟“懸想”,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吟誦賞析法 探究與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保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組織學生,了解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文人五言詩。
三、吟誦本詩,整體感知本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 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ㄒ唬┳x順暢,通大意。
。ǘ┱乙庀,品意境。
。ㄈ┱以娧郏ブ髦。
。ㄋ模┮谰扒,析手法。
1、聽讀詩歌,誦讀指導。
五言詩的斷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詩歌采用二三字式斷句,但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
2、學生齊讀,感知大意。
3、學生齊讀譯文,再次感知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內(nèi)涵。
4、思考:
(1)詩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2)找出本詩的“詩眼”,并概括主旨。
五、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yè)》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1
文本解讀
一、知識積累
《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作,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養(yǎng)較高,又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篩選
教師范讀,自由朗讀。讀后思考:
1、你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的思鄉(xiāng)思婦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ㄌ崾荆悍绞绞窃噲D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課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好友。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讀一、二句,你認為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也是象征,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2、品讀三、四句,這里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3、品讀五、六句,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用自己的話完成)
4、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拓展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課堂小結:
鐘嶸的《詩品》中評價《古詩十九首》說“一字千金”,意思是說《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通過這首《涉江采芙蓉》對《古詩十九首》精湛的語言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體會。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結合注釋了解)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積累要點:
1、是東漢一批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南朝梁代的文學家蕭統(tǒng)(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太子。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蕩舟,落水后被救出,傷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將風格相近的十九首詩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選》并題為《古詩十九首》,詩歌沒有題目,一般以每首詩的第一句為題目。
2、劉勰《文心雕龍》譽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稱之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二、范讀課文,正音,圈點重點字詞
三、合作探究
1、詩歌表達的情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憂傷之情,痛苦惆悵之情。
2、到底是誰思念誰?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還是女性?
“所思在遠道”——妻子思念丈夫。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丈夫思念家鄉(xiāng)的妻子。
因此,本文抒發(fā)的是分居兩地的夫妻相互思念的“憂傷”之情。
注:朱光潛認為是女性,這詩可納入“閨怨詩”范疇。
3、詩歌中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采芙蓉。
目的:“遺”遠方的丈夫。
附錄: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賞析:后兩句曲筆,本來是自己思念對方,卻寫愿君多采擷,用此物來寄托相思。將感情寫得含蓄深沉而委婉。
4、“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一句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
側面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蘭草,又名蘭花,是中國的特產(chǎn),因此又名“中國蘭”,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價格十分昂貴,成都溫江區(qū)第三屆蘭花節(jié)覽中最貴、也是最神秘的一盆蘭草“天逸荷”據(jù)說是價值在20__萬左右,有人出了1500萬都沒有賣。
5、三、四句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為表現(xiàn)抒情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轉變?yōu)轺鋈讳N魂做鋪墊。
6、分析詩歌最后兩句所表達的情感。
一是黯然痛苦的心情,二是彼此深摯篤厚的愛。
7、這首詩最明顯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1)意境高潔清幽(2)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詩三首》教學設計 篇13
師:屈原《九歌》里說,“悲莫悲兮生別離! 對刻骨銘心的離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世界回響不絕。山隔水阻,風雪塞途,游學仕宦,戰(zhàn)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書寫題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二、學習過程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字音、斷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對情感的把握稍顯不足。跟著這位同學的誦讀,我們已經(jīng)初步感知了這首詩歌,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著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師: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為采芙蓉的應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說: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我認為古代離開家鄉(xiāng),外出生活的應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fā)現(xiàn)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么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著對方。正是由于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xiāng)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的詩呢?
。ɑ茫┻@是一首 的詩?
生:憂傷 相思 思念 痛苦
師:同學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師:翻譯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你剛才翻譯的“渡過江水采芙蓉”,這個“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樣嗎?“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
師:一般都怎么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吧妗钡囊馑际芹徦^河。
師:蹚水過江采芙蓉和坐船過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劃過她的肌膚,也牽動著她的心。“涉”字讓我們感受到江水在肌膚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nèi)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著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么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為什么單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里有一種君子的品質(zhì)。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旁征博引,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zhì)。
師:芙蓉,在《詩經(jīng)》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征。
師:老師很喜歡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但是有一點小小的疑問。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學們齊讀“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庇袥]有影響文意呢?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余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huán)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yōu)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致,我們來復活一下當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里,滿目的鮮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重讀)芳草。
而在他內(nèi)心深處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遺誰”,卻發(fā)現(xiàn)“所思在遠道”,不禁悲從中來。前兩句是歡樂的采蓮背景,后兩句的情感卻陡然一轉,悲傷了起來。詩人寫如此美景的目的原來是為了——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采之欲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為什么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采之遺遠道”怎么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么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后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fā)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松、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郁。
。ㄖ攸c引導學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生讀。
師點評?梢园选八荚谶h道”,重點教給學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象,散文將這種想象鋪展開來,于是有了情節(jié),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F(xiàn)在就請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huán)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師:同學們豐富的想象與描寫,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長相思,在“舊鄉(xiāng)”,佳人不見,摧肝腸。這個還在遠道上前行的男子,離家越來越遠。他不時地回望著無窮無盡的走過的路,心中對愛人充滿了思念。他又遠望著前方漫漫浩浩的長路,心想:何處才是我的歸宿?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
。ɑ脽羝┠男┰~語最為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還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斑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 望 )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里;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里。
讓學生試著重音讀讀 “望”(讓學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里?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浩浩”讀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 “浩浩”語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學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學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為了送到遠方,因為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xiāng),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郁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師: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薄豆旁娛攀住肥欠裾孀龅搅恕耙蛔智Ы稹蹦?我們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么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表轉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后還憂傷到老。
生:“而”在這里是一個表轉折的連詞,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讓人感覺到被迫無奈的離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就是“憂傷”。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 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耙浴边B接“憂傷”和“終老”,就把 “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xiàn)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tài)呢?
生:離居。
師:這里的“離居”含義是什么呢?
生:分開居住。
師:離居就是分開居住。老師引言中說到了“悲莫悲兮生別離”,這里的“離居”就是一種“生別離”的狀態(tài)。人世間的別離有生別離也有死別離,二者哪一個更讓人悲哀呢?
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 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為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里,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凄楚。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死別了!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xiàn)。
生4:死別。“死去元知萬事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個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nèi)心時刻承受著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岸嗲樽怨艂x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fā)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里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著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jīng)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
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仿佛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師: 同學們,本該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扇缃裼屑也坏脷w,有愛卻不能守,這種痛苦、這種哀傷你誰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學能帶著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后兩句讀兩遍,最后一句加讀一遍)
三、結語:
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 一個翱翔天際 // 一個卻深潛海底”。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jīng)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渡娼绍饺亍芬云洫毺氐恼路,讓游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于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后兩句讀兩遍)
四、作業(yè):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