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學設計(通用2篇)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篇1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 1. 分析評價課文.
2. 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預習點撥:
1. 研讀兩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篩選重點字詞,查閱工具書予以掌握.
課時目標:熟習課文,把握結構,分析評價課文觀點注意篩選重點語句,嘗試借鑒吸收其中精華一.
導入
誦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出示習題,進行檢測.學生完成.
1. 了解有關常識: 作者朱光潛,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2. 從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詞加以解決:
正 音: 錙 銖 鏃 岑 牘 下乘 蘊藉 付梓
了解詞義: 咬文嚼字---- 推敲——— 蘊藉———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點撥
1、解題: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說的“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好”。《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過分的斟酌詞句(多用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漢語大詞典》上列有三個義項(1)形容過分推敲詞句;(2)形容掉書或灰賣弄才學;(3)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
2、說說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三個例子,三種類型,三層意思。例一說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說明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例三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想意義,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
出示習題,學生概括
分析:
1. 口頭歸納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兩句話)
2、分析結構,歸納要點
分析評價
1. 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并摘錄下來
2. 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 文章標題與觀點的關系是怎樣的,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關系的論述,再注意標題的基本義與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聯系個人的學習及寫作情況來談)
分析.借鑒
1. 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于那個范疇,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導練
1. 研讀課文,結合個人平時學習及寫作情況,深入理解作者觀點。
2. 進一步從文中篩選出重點語句,加以理解 并借鑒吸收思考練習與歸納從“咬文嚼字”的角度對下面例子加以簡單分析,并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言對所要說明的道理加以概括
例一(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改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該句由原來的客觀判斷句成了主觀感受句,增強了感情色彩。(2)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因更復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
說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不同說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調整思想感情,思想務求透徹,感情務求凝煉,文字運用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例二:“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說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現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現什么意境。例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的比較。
說明的道理三:字的難處在于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游離的,偏于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效果。
作業(yè)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意。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附:教案中部分問題答案
一.1.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 〈〈文藝心理學〉〉〈〈詩論〉〉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詞義:略
二. 1. 略 2. 闡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句式,文字增減,字眼)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正面:善用聯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套板反應,全無新奇意味。)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的 1. 分析評價課文. 2. 借鑒吸收其中精華. 3.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教學重點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從課文內容,寫法上獲得啟示.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課時目標:進一步分析篩選,借鑒吸收. 重點難點:結合文意深入理解. 預習提示: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見解認識的語句加以體會.
導讀
進一步分析借鑒:
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a為什么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回答
b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為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么?
點撥
1、以下表述是否與作者原意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因為藍田發(fā)生燃燒使玉石俱焚產生煙霧引起的聯想。
b.字的聯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想甚至排斥聯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2.為什么作者認為“惟陳言之務去”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
3.既然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為什么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 ”,這個“作”字的含義是什么?
5.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并回答“聯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系?
6.根據文意回答,“聯想”“習慣”“套板反應”之間的關系如何,為什么說“套板反應”與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
深化理解:
1. 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 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導練
1、品味下列詩句
a黃昏還沒溶盡烏鴉的翅膀———臧克家《難民》一詩的修改)學生討論,發(fā)表看法。
教師點撥:當年,詩人臧克家在《寫詩過程中的點滴經驗》一文談到原來寫成“黃昏里煽動著烏鴉的翅膀”,又改成“黃昏里還辨得出烏鴉的翅膀”,仍不滿意,再改成“黃昏還沒溶盡烏鴉的翅膀”,這才滿意。為什么這才滿意?作者本人分析說:“請閉上眼睛想一想這樣一個景象:黃昏朦朧,歸鴉滿天,黃昏的顏色一霎一霎的濃,烏鴉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兩者難于分辨,好似烏鴉翅膀的黑色被黃昏溶化了。”所以,“溶化”一詞既符合特點,又大大增強了時的藝術美。
b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隴右尹繼高三十五書記》學生討論,發(fā)表看法。
教師點撥:這兩句詩寫的是一個勇猛的武將,馳馬戰(zhàn)斗,說他像一只鳥那樣輕靈活潑。當年,王安石、劉貢父等人選的字也就是起、落、疾、下、浮、飛等。后來,得到一個善本,才知道是“過”。大家都嘆服了。過為什么閉“起、落、疾、下、浮、飛”好呢?經過分析,我們才知道,用“起、落、下”只限于鳥的起始和結束的動作,不自然,不貼切。“浮”就顯得有些呆板,“疾”只是說速度,是鳥的一種狀態(tài)。恰是一個“過”字,“身輕一鳥過”教人聯想到碧空晴日,一鳥瞥然而過,那樣輕靈自然活潑,道出槍急將勇,馳馬追敵,一閃而過的感覺。這樣一句“身輕一鳥過”,才呼應的起下句“槍急萬人呼”。只有偉大的詩人才有這樣極其敏銳的語言感覺。
c練習三 比較下面兩句詩的優(yōu)劣并說明理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魚躍練江拋玉尺,鶯穿柳絲織金梭第一例是杜甫《水檻遣興二首》之一,描寫江邊景物,一句是寫他低頭看到江里的景物,一句是寫他抬頭看到的岸上的景物,正是仰觀俯察,表示他贊賞景物的美,透露出他對景物的愛好。他看到細雨落在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個個水泡,魚兒在這水泡中跳躍著;風輕,燕子借著風勢飛行。這里顯示出萬物的生機,詩人就這樣細致的捕捉了這個景象把它描繪出來。“魚躍練江拋玉尺,鶯穿柳絲織金梭”是個寫的不好的例子。這是說,江水像條白帶子,魚兒躍起來像拋起一只玉尺,柳條像絲線,黃鶯在柳條中穿來穿去像黃金梭子在織絲。對比杜甫的詩句,細雨,所以魚兒躍出,微分所以燕子斜飛,彼此都密切相關。魚躍練江,鶯穿柳絲并沒有說出在怎樣情況下魚躍鶯穿,先的作者缺乏細致的觀察。把魚躍比作拋魚尺,這是個拙劣的比喻。作者只在詞藻上用功,像“練”“玉”“絲”“金”等的涂飾。并沒有表現事物的特色。所以這樣是做作的,不自然的,雕琢之痕畢露。
2、知識鞏固
下列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組是( )
α.尺牘 剝琢有聲 學福五車 刻苦自勵
b.蘊藉 點鐵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濫 自鳴得意 流涎 索然無味
d.岑寂 不即不離 凝煉 錙銖必校
下列句子都是誰說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 惟陳言之務去.
③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④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作者認為王若虛對<<史記>>中”李廣射虎”一段的修改”實在遠不如原文”,并說”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你如何理解這句話,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對改前與改后還有什么見解嗎?
3、拓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寫何景,口頭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點。
作業(yè)
學生完成課后二、三、四題。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三
教學目標: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見。
二、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三、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藝隨筆,重點內容要放在對文意的理解及借鑒上,因此可以把教學安排為兩部分,先對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啟發(fā)學生改變“套板反應”的通病,從而在今后對語言的理解運用時自覺養(yǎng)成謹嚴的習慣。
二、對文意理解可以讓學生自己借助于注釋及工具書在上課之前充分預習,了解學生的疑難問題,課上老師對個別難點做適當點撥。
三、利用多媒體演示文稿,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四、知識應用能力訓練。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以猜謎引出對祖國語言的贊美,導入課文。
二、 感知解析
1.第一組例子,關于“是”和“這”。先體會一下感情,讀如下句子:
①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②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
——你是賤人?你是淫婦!你是你是大蟲口里倒涎!
③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你這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
前三個,不論“是”“這”怎么好,“這”字表現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個例子,“這”仍有力量。但與“是”具有不可比的環(huán)境限制。因此哪個更好,決不可定論。作者說改成“這”神情完全不對,應理解為,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可以濫改,見了就改,否則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積極意義了。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個例子,“李廣射虎”一段。我們能理解作者的觀點,李廣射“虎”,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之中的,這種情境造就了他的“激變能力”以千鈞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沒鏃”,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記,因此這段內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簡潔的。
這個例說明文字與所要表達的情境有關,值得玩味。
3.第三個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還有味道嗎?作者發(fā)常人所未發(fā),不走舊路,不恭維定論,分析了“推”的妙處。 作者教我們一種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運用聯想結合竟境。即文字與意境有關,必須“咬嚼”。
4. 第四個例子。蘇軾的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作者說了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這個關聯指聯想。聯想的效果是點鐵成金。 應該注意的是,作者在評此詩前舉了“煙”的聯想意義的一組例子,這是在教我們聯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廣泛聯系。
這一則例子說明,世間廣泛存在著聯想,因此必須咬文嚼字,運用聯想,發(fā)掘出聯想義。
5. 第五組例子。這是為了補充“聯想”一節(jié)而設的,文章顯得周全,補上了聯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 然而這不是主要的。這段文章的意圖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個重要主張:要創(chuàng)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語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創(chuàng)出新意。其實,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小結: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對我的閱讀或寫作有什么啟示?
三、 探究發(fā)現
本文對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見嗎?
四、品味提升
1、 選取煉字的一些例句。
2、 選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賞析。
五、總結全文
六、布置作業(yè)
1、以“推敲再推敲”或“對《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為副標題,寫200字左右的小論文。
2、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一番審視,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篇2
學情分析:
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化隨筆,屬議論文范疇。但本文似乎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主要體現在歸結文章的觀點上,這也是教學中必須正視的問題。作者在得出自己觀點時,先列舉了郭沫若先生以改變句式來改變意境的實例,這應重點分析。至于文中“善用聯想意義”一節(jié)交代一下便可,而對套板反應則相對要詳講,警醒學生在平時寫作中也要警惕套板反應。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 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想義的區(qū)別。
方法與過程
1、在理清文章的基礎上,分析評價課文特點。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培養(yǎng)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和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本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 體會文字與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
借鑒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yǎng)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導語設計: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這也是我們現在讀書所倡導的方法。可是朱光潛先生卻偏偏說讀書需要咬文嚼字。這樣“逆天下之大不韙”,到底是何道理?我們還是趕緊來欣賞《咬文嚼字》這篇文章,看看朱先生是如何闡釋的。
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朱光潛,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孟石,現代美學家,文藝心理學家。曾在吳汝綸先生私塾讀書,舊學功底很深。(補充介紹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劉大魁、方苞、姚鼐。)
2.字音(以小黑板展示):
咬文嚼( jiǎo)字 倒涎(xián) 蘊藉(jiè )
錙(zī)銖(zhū)必較 付梓(zǐ) 岑(cén)寂
文本解讀:
一、帶著課后練習一的問題迅速瀏覽課文,了解文本的結構框架。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第一部分(1—5):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第二部分(6—7)正反兩面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8)總結全文。
二、賞析文本第一部分
1、文章一開始就列舉了郭沫若改字的例子,讓我們沿著朱先生的思路來欣賞。
①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②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③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④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分析:⑴郭老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據此,將“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成“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⑵朱光潛先生認為:將句①改為句②,確是改得好,不過,“你這”句式不僅表示堅決的判斷,還通常表示一種深惡痛絕,不可用于贊美的語句。并且,“是”在邏輯上屬聯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所以,郭老將句③改為句④并不妥。
⑶綜上,郭老改字的實例說明句式不同,意味就不同,思想和情感就不同。并在此基礎上有了第三自然段的小結“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為了全面說明問題,朱光潛先生又列舉了王若虛改句和賈島“推敲”的事例。
2、王若虛對《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說明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賈島對“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3、以上三個事例說明:句式不同,字數增減及用字不同,意味就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三、賞析文本第二部分
1、簡析課文第六自然段。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上,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不相同,變化莫測,難以控制。由此對蘇軾《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進行剖析,說明用聯想義,意蘊豐富。從正面闡釋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簡析課文第七自然段。
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因為聯想起于習慣,而習慣好走老路子所以人的思維一旦流于習慣,就不能創(chuàng)新。接著作者對“柳腰桃面”等套語的進行評述,說明這些濫詞舊語,毫無新意。這就是“套板反應”。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思考就會更深入一層,文章也就有了新意,不致落入下乘。這從反面闡釋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 總結:第二部分通過對“善用聯想意義和反對套板反應”的分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四、簡析第三部分
課文第八自然段總結全文,再次強調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無論閱讀或寫作,都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嚴謹精神,養(yǎng)成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必須留心玩索的好習慣。
五、課堂小結: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式,咬文嚼字也是一種讀書方式。朱光潛先生強調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說明“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在平時寫作中,也必須貫徹這一精神,以最精確的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善用聯想意義,避免套板反應,寫出真情實感,寫出新意。
六、作業(yè):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題目自擬,300—500字。
七、板書設計
①郭沫若改字(句式改變)
一(1~5)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②王若虛改句(字數增減)
有密切關系 ③賈島“推敲”(意境改變)
二(6~7)正反兩面說明 ① 善用聯想意義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② 反對“套板反應”
三(8)總結全文:對文字創(chuàng)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教學反思:重視基礎,求實創(chuàng)新,讓學生能學有所獲,學能致用,這是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也不斷的朝這個目標靠近。當然,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