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燈下漫筆(精選3篇)
第三冊燈下漫筆 篇1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縱橫九萬里;中國的歷史有著漫長而復雜的過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國王朝盛衰榮敗,多少帝王將相粉墨登場,厚重的史書演繹了他們一個又一個風流倜儻的故事,卻很少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灑一把同情之淚。有的只是詩人們滿含辛酸的描述:“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蘿綺者,不是養蠶人”。至于他們為什么如此貧困一如既往,詩人的解釋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至于他們自己本身原因,詩人們并沒有涉及,也許不愿,也許不能……那么,作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是怎樣認為的呢?他又是怎樣概括漫長的中國歷史的呢?請快速閱讀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習文章
。ㄒ唬┓治鲨b賞
1. 作者是怎樣概括中國的歷史的?
。ㄏ胱雠`而不得的時代 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小結過渡:這就是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就被這20個字濃縮了。中國的歷史是老百姓的歷史,要么做不成奴(板書)隸,要么暫時做穩了奴隸。
2. 什么是奴隸?魯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這樣很形象地描述。
。ǚ职l《聰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 學生對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ι钣斜г沟植凰挤纯梗懶∨率拢
4. 那么文中能相應表達出這一形象的語句語段有哪些呢?并請尋找出這些語句語段中的重點詞語并品味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生互相討論之一)
5. 參考:
A 假如有一種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馬了。(讀)
。ā纯砂ㄌ釂枴笆裁词切纬砂傩张匀烁竦脑蛑弧薄祽嵟嘏険袅吮┱,也暴露了國民的奴性人格。重點詞語:羨慕 心悅誠服 恭頌)
小結:這段話作者給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比較:人、亂世人、牛馬。這三者哪樣最便宜?(亂世人,“亂離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時候才可以與牛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國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滿足啊,只要能把自己賣個牛馬的價格便覺得洪福齊天了。
B 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決定他們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們遭受官兵蹂躪的悲慘命運,奴性心態: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點詞語:中立 殺掠 希望 決定)
小結:古人說:“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個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寫道時,是怎樣一種欲說還休的蒼涼啊!
C 假使真有誰能夠……“皇恩浩蕩”了。
追問:什么是“奴隸規則”?
(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
6. 我們現在能夠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國歷史兩個時代時的心情了嗎?
(集憤怒、諷刺、批判、同情為一體,而又以怒——對暴政、憐——對百姓 為主。)
小結:中國的歷史在“一治一亂”中循環發展,中國的老百姓也在一會兒不如牛馬一會兒略如牛馬中艱難跋涉!叭в嗄旯艊拧,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樣一個小玩藝。先生曾尖銳地指出“轎夫(老百姓)如果對坐轎的人(統治者)不含笑(作亂的人),中國也早已經不是現在的中國了”。
7. 那么有“不含笑”的“轎夫”嗎?作者又是怎樣評論這些作亂的人的呢?
。S巢 張獻忠等,“受意外的災殃”,“將奴隸規矩毀得粉碎” ,“給‘主子’清道辟路”“為圣天子驅除云爾”。批判。 )
。ǘ┧嫁q討論
安心為奴的,作者是哀憐;揭竿作亂的,作者又批判。請討論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ń腋妥鱽y的人應該有讓天下百姓重新獲得做人的權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僅僅是為了黃袍加身。安心為奴就會失去做人的基本尊嚴。)
、僮穯枺孩冖邰
。,就會不思反抗,從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個性而張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ㄈ┰竿裤
1. 不是牛馬不是奴隸,不是不如牛馬和略等于牛馬的價格,先生希望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有“人”的價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轉奴隸為人,我們應該是什么方式?請找出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
。 爭 )板書
2. 現在已經“爭”到了嗎?現在是哪個時代?
。ㄉ形。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3. 先生理想中的時代是什么時代?
。ㄖ袊鴼v史上未曾有過第三樣時代)
4. 談談對“第三樣時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亂”的怪圈,從而邁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為社會的
主人,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四)魯迅的迷惘與思考
魯迅先生對社會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眼光如炬,洞若觀火,他覺得這樣的社會是必須改變的,對現實的思考讓他感到痛苦,這種痛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變這個社會的具體方法,第三樣時代是怎樣時代?他沒說。怎樣爭?他沒說。(這也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板書劃線 )在《故鄉》里,他希望下一代過著新的生活,“為我們未曾生活過的”,怎樣的生活?他沒說。他只是說:“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蓖瑢W們,我們能體會這位名滿天下的偉人他內心的悲哀嗎?他在探索著,他也在激勵著我們去探索。
。ㄎ澹┛偨Y
魯迅喜歡在燈下寫作。日本作家增田涉這樣回憶:“有一天夜里兩三點鐘的時候,我走過他所在的大樓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間還亮著燈,那是青色的燈光。透過臺燈的青色燈罩發出的青色的燈,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個窗門照耀著,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魯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樣明朗,但帶著悲涼的光輝里,他注視著民族的將來”。
板書設計
奴——————(爭)——————人
第三冊燈下漫筆 篇2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本文豐富的思想。
思想教育目標: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能力培養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散文的欣賞。
教學難點 :作者獨特的表達;提高賞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閱讀課。
教具使用:相關課件。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背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筆試)
二、課文淺析
。1) 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特點,指出封建暴君的殘酷統治是造成中
國社會落后、國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還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百姓,他在對其悲劇命運
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銳諷刺批判了國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
。2) 文章結構
按照《教參》的看法,全文可分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為主體的領起部分。這樣說
來,這五段似可看成“賦比興”的“興”了。這部分是全文的話由,由一件小事談起,從鈔
票兌換現銀這件事聯想到“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這才是全文
的真正話題。六至十一段為主體部分,交代觀點。回溯中國歷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見
解,指出中國歷史只能概括為“想作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
個見解真正是振聾發聵的,一針見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
十二至十四段為結尾部分,是為諷刺現實。指出現實的中國,實際上仍是循環在這兩個時代
的陰影里。在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中國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觀點,引出第三部分對現實的諷刺,對未來的展望。
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寫作目的,做為全文結束。
這樣一種分層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以一種嶄新觀念
分析、認識文章的結構。
(3) 情感基調
在對中國歷史的深刻剖析中,對國民命運的高度概括中,對未來時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滿了魯
迅先生一種沉痛而熾熱的情感,充滿了昂揚的戰斗激情。
。4) 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靜剖析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的基礎上,得出一個充滿理性、前無古人
的結論: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只有兩個時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一是老
百姓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前一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后一時代是天下暫時太平的時
代;中國社會就在這“一治一亂”中循環反復,老百姓則在這兩種時代中掙扎沉浮。
三、鑒賞示例
要我們借教參中的一段分析鑒賞文字,體會一下鑒賞的基礎。
。1) 原文: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魯迅隨筆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議論的過程中,含著巨大的激情。他的議論是情感化
的。在這篇隨筆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終相互作用、相互滲透。這源于魯迅對于中國歷史的
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為他對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產生了強烈的憎恨之情,對中國國民的
命運和奴性人格產生巨大的同情和諷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認識和把握這一問題的興趣;反過
來,隨著這一情感的增強,對中國歷史實質和國民性格的理性認識又不斷深化,而理性認識
越深刻,對它的情感也越真切。這就使本文具有了這樣一種特點: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魯
迅把他對中國社會歷史和現實鞭辟入里的理性認識融化在感情之中。
(簡析:作者從背景出發,在對魯迅先生的總體創作風格的某一方面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對
這篇文章的特征所涉及的情、理因素進行辯證的分析,進而提出鑒賞點。)
這篇文章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將議論與敘述、描寫、
抒情結合為一體。第一部分是敘述換現銀的經過,描寫心理變化過程,敘述描寫交融一起,
第六段是敘述,第七段是議論帶抒情,第八、九段是敘述帶議論,四種表現方法中,議論與
敘述、描寫、抒情似鹽溶于水,不知何者為鹽,何者為水了。特別是作者將中國人的歷史概
括為兩個時代的時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個科學的論斷,但作者內心的情感卻洶涌澎湃,他
恨封建暴政,他怨國民麻木,他盼中國走出循環怪圈,各種感情熔鑄于這一結論之中。二是
議論以作者的情感為內在動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時,作者心海翻滾,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
強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認識,才促使作者在燈下奮筆疾書,發生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議論。在閱
讀這篇文章時,我們雖然看不到,但分明感覺到了作者情感的脈搏在激烈跳動。千方百計將
鈔票換成現銀后,現銀沉重,心情更沉重。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國歷史和國民性
的重大問題。作者通過對歷史的回顧,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國歷史的兩個時代的結論。文章
結尾一個嘆號,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卻不絕望。整篇文章,感情像一部馬
達,轟轟開過,留下一片深痕,使人感奮,催人思索。
––––《教參·鑒賞要點》
。\析:作者在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及內容所依附的形式基礎上,就表現的內容及內容表現的
內在原因做了透徹地分析,以之證明自己所提出的觀點。其中不乏妙論,如:“似鹽溶于
水,不知何者為鹽,何者為水”。生動、形象。)
體會:散文鑒賞的基礎很重要,它應包括對背景的了解,對作家總體風格的把握,尤其重要
的是深入細致地理解作品。
(2)思考題:能就《燈下漫筆》的結構特點做簡單的鑒析嗎?(提示:注意換錢一部分的
作用)
作業 :深刻理解本文的基礎上完成質監、3+X中本課內容。
第三冊燈下漫筆 篇3
◆設計意圖
課堂上讀散文,多從文章學的角度去讀,從文章內容到表現手法,從“形散”到“神不散”。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能否從“讀懂魯迅”的角度去讀,去認識魯迅作為偉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發揮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響力,正是本設計首先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學生對魯迅、對中國歷史的認知為基礎,發揮教師激疑、助學、點撥的作用,培養學生歸納、分析、比較、想象的能力,也是本教學設計意圖之一。
◆設計提要
本設計分三步走:1、魯迅對社會問題的審視力度。(從兌銀換鈔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魯迅的歷史觀。(魯迅對人類歷史的看法與歷代史料編纂者有何重大分歧?)3、魯迅所關心的是什么?(聯系有關材料對比閱讀,悟出主題)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安排。主要方式是討論式和筆記式相結合。
◆設計實施
1、魯迅對社會問題的審視力度。
討論:《燈下漫筆》一文是從一件什么事起筆的?用二三百字簡要概括。
明確:文中開篇所寫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老百姓相信國家銀行而將銀元換成鈔票,又因政局不穩要將鈔票轉換銀元而不得,聽說暗中有了行情又趕去兌現,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點撥:本文以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作為思考的起點,并以此作導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議論說理。
討論:為什么這件事能成為導火索?怎么會從這件事“忽然想到”中國的老百姓“極易變成奴隸”?
點撥:可以從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從這一生活現象中魯迅觀察到國民性的弱點,(細讀第3段)文中對老百姓的經濟生活遭到的折騰作了速寫。
明確:老百姓在時局的變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尋求一份自我安慰,這種心態與阿Q如出一轍。魯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掃視過生活的層面,透視民眾的病態心理,進而觸及產生這種病態人生的社會背景──“極易變成奴隸”的時代。正是因為魯迅對民眾、對社會極其熱切的關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現象,卻能觸動魯迅的敏感神經,引起他的切膚之痛與振臂疾呼。
板書:魯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 社會 時代
(注:這一步既有助于學生掌握全文內容結構,又有助于了解魯迅。)
2、魯迅的歷史觀
討論:魯迅對歷史的看法持什么態度?與歷代史料編纂者和封建知識分子有哪些重大分歧?討論時注意抓信以下詞語:第6段:恭讀、審察......高超、所謂......一流、咱們向來就很好。
第10段:發祥、發達、中興、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
明確:魯迅主張把人類歷史定位于兩種定義:(板書)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激疑:(1)這兩種時代中老百姓的命運如何?
想做奴隸而不得 等于牛馬的價格
暫時做穩了奴隸 奴隸(是人而非人)
(2)這兩種時代的共同點是什么?
老百姓失去了做人的權利和自由。
3、比較閱讀
(材料一)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材料二)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材料三)為了有更多的抨擊黑暗的陣地,魯迅于1925年4月創辦了《莽原》周刊,作為《京報》的副刊發行。魯迅深深感到文壇上“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想由此引起新的一種批評者來,雖在割去敝舌之后,也還有人說話,繼續撕去舊社會的假面”。(《兩地書•一七》)魯迅自己起了帶頭作用,他發表在《莽原》上的雜文,就都有著很深刻的見解,可以說是“社會批評”的杰作。
魯迅還控訴和鞭撻了“中國的精神文明”!八^中國的文明者”,其實就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繁瑣的條款,因此它“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大小無數的人肉的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人們就在這會場中吃人,被吃,以兇人的愚妄的歡呼, 將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遮掩”!皰呤庍@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在魯迅這憤怒的呼號中,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思想得到了更為猛烈的發揮。他在寫《燈下漫筆》之前的1925年4月,曾寫過一篇《〈蘇俄文藝論戰〉前記》,顯示出他已經開始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了,正是吸收了這種新的思想,他的戰斗精神才變得更高昂起來。
。ㄕ粤址、劉再復著《魯迅傳》)
思考與討論:魯迅的小說、散文我們已學過不少,綜觀他的作品,尤其注意將這篇《燈下漫筆》和上述材料作綜合分析,看魯迅始終關注的熱點話題是什么。同時可將魯迅對國民悲苦命運的同情與古代志士仁人對老百姓的同情作比較,看有什么不同之處。
明確:魯迅的許多作品都描寫下層勞動人民的悲苦命運,刻畫他們飽受貧困折磨的形象,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并深刨造成這種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和歷史根源,喚起人們關注。與歷代志士仁人的同情心相比,魯迅的同情心更顯得深刻、徹底,他不是停留在一般同情的層面上,而是寄希望于青年人的奮斗“掃蕩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徹底改變奴隸的命運。魯迅的同情心出自對人民和整個民族命運的關心,同時蘊藏著對黑暗社會的強烈反抗精神。這正是一個革命家、思想家深沉、獨到、徹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