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教案(通用13篇)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預習提綱: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思考課后練習,寫出發言提綱。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導入: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斗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早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大家預習得怎么樣?還有那些生字詞需要幫助的嗎?(學生提出,教師解決)
作者介紹: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況見教師用書P15-16頁適當介紹)
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過于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也可參見教師用書P11頁)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學生先討論,教師根據情況點撥與指導)
1.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頭子“過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
“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于自信和自尊”。
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里,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于自信和自尊”。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為萬無一失,什么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為“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為“他打不著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于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于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干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么悠閑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里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后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里鉆。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沖著鬼子這里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么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著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么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為富有傳奇色彩。一個干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于掌股之間,置他們于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3.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嗎?
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第二課時
一、故事復述,再現蘆花蕩。
復述故事情節,再現老頭子的英雄事跡。(主要復述故事表現老頭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干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
二、想像體驗,人物心理。
1、從文中找出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自讀品析,想像體驗,揣摩體會。例: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產生了怎樣的心理。
(體味老頭子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
2、在品讀中展開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會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動,提高體驗性閱讀的能力。)
三、景物描寫,揣摩作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體味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領悟這種描寫的高妙之處。
從課文中摘抄你喜歡的景物描寫的句子,并展開想象,感受美景。
試仿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寫寫學校周圍或家鄉的景物。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Section targeting
四、語言品味,升華情感。
感受、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學生若能談到其中的二、三個方面即可)
《蘆花蕩》是孫犁“詩體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讀之有一種如詩如畫的感覺,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文章的語言美。
例:
①他“只穿一條蘭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著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魚鷹”。這是形貌的描寫,點出老人矍鑠干練的內在氣質。
、凇耙恢恍〈瑥娜斕晾飺纬鰜,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北扔魇址ǎw現出老頭子的英勇、干練。
③“鮮敕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散!闭Z言清新雋永,柔婉秀美,富有詩情畫意。
④“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睌M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姿態烘托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討論交流,明確:
、佥p緩節奏。孫犁的小說一般不具有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他著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是力圖以情節取勝。《蘆花蕩》就是這樣,講的是一位老人護送兩個小女“戰士”,又為她們負傷報仇的故事,全文幾乎沒有明顯的情節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蘆花蕩里緩緩地進行著,就像那脈脈的流水一樣。
、诎酌璧氖址ā懭瞬灰酝庑螢橹鳎亲⒅厣袼啤Mプ∈挛锏膫魃裰帲怀鲋攸c,通過簡潔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語言和行動描寫,點出人物的神韻,展現他們的精神世界。本文刻畫主人公--協助我軍的“老頭子”就體現出了這一點。他“只穿一條蘭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著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魚鷹”,這是形貌的描寫。緊接著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點出老人矍鑠干練的內在氣質。在戰斗中,又以“覺得自己的手腳頓時失去了力量”“嘆了一口氣像連珠箭”“射穿了老頭子的心”等幾處心理描寫,展現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幾句精簡的語言描寫,如“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們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強,愛憎分明的性格表現得生動而深刻。著墨不多卻直指人物的靈魂精神,卻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靈魂美。
、墼娨獾囊饩。作者追求作品中詩的情調、詩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寫,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月明風清”“一片葦葉”“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颯颯的風響”等情境和語言的選擇,就連寫戰斗,也不忘那“蓮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選擇。景物的描寫是為展現情感的,即古人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從而使作品的情與景都飽含著詩意,展現出作者對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優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對罪惡、丑陋、陳舊和黯淡的事物的厭棄。
、芮逍碌恼Z言。本文語言的特色是凝練、含蓄、優美、生動,富于色彩美和音響效果。課文的第一段,寫葦塘、星光和水鳥,都是那么的輕婉柔美,把讀者帶到一個清新的語境中。“悠悠”“彎彎”“颯颯”“溜溜”等疊音詞的運用,給人以輕緩的節奏美感!帮L清月明”“清爽”“悠閑”“絲絨”“清香”等詞語也給人以舒適、光亮的情感體驗,使文章清麗自然,含蓄雋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作者筆下的老頭子有鮮明、倔強的個性,智勇雙全,決不認輸,決不退縮。他的身上展示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為證明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作者還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寫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懷。
2、課外延伸: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橋梁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里,橋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鐘,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 “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作者就是借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閑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征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致,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鑒賞這大干世界吧!
七、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蘆葦石橋—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令人銷魂 橋在不同的環境中
橋之美 長橋臥龍—宛如史詩 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風雨廊橋—形式獨特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系實際,有所啟發
1、教學時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2.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3.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挖掘其深層內涵
教學方法
“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話……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據此,我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采用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質疑法等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由于本文內涵的豐富性和內容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我采用多媒體引入了大量有關材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供感性領悟的氛圍,為學生順利解讀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并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將古詩詞拓展到現實生活,深刻領悟詞中的感情能初步鑒賞品評名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實詞,并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準備
flsh配樂朗讀,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長久》,ppt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創設情境
1、欣賞美侖美奐的月亮圖“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配《明月幾時有》的輕柔笛音樂曲(為營造典雅的氣氛作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氛圍中)
2、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下面請大家背誦幾句吧,讓我們共同欣賞文人騷客鐘愛的“月亮”這些詩句,詩人常通過月亮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
。ń處煹囊痪湓捑涂梢约て饘W生詩情的波浪結合舊知導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聯系舊知識,起到了對比理解、融合貫通的效果)
二、傾聽作品,整體感知
1、欣賞課文的音畫朗讀,說說聽完朗讀后的總體感受
。ā皼]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簡介,生平經歷,代表作品及其風格
3、關于宋詞的基本常識,學生簡析這首詞的結構
三、反復誦讀,走進詩詞
1、聽配樂范讀,學生小聲跟讀,讀準字音
2、全體同學模仿配樂范讀有感情大聲跟讀,要求讀出節奏與韻律來
3自由朗讀體驗,并請個別學生展示朗讀,集體評議
(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這首詞的內容)
4、老師讀小序,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ā皶x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先跟讀,后自由誦讀再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后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明月幾時有》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5、這首著名的中秋詞中,蘇軾借吟詠月亮抒發了什么情感?”
。ìF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在探討文意之初就拋出主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時又統領全文的教學活動)
。1)學生探討交流: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是中秋,目的是“兼懷子由”蘇軾借月表達了對弟弟的思念
。2)蘇軾為何在這時會懷念他的弟弟呢?
學生討論并展示顯示搜集到的背景資料:
蘇軾和他弟弟七年沒有見過面了而且他們兩兄弟感情特別好他們從小志同道合,在文學上珠聯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官到黃州,蘇轍馬上上書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為他哥哥贖罪這足以證明他們兄弟情深他們的書信往來也是非常頻繁的蘇軾寫給蘇轍的詩歌多達104首,而蘇轍給蘇軾的詩歌更多,有130首
。3)品讀詞句,你能不能從詞中找到表現蘇軾懷念子由,渴望和他團聚的句子呢?
學生自由朗讀,并勾畫表達思念的語句,自由回答,發表觀點教師點拔追問)
語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
。4)、小結:通過對詞的解讀,發現蘇軾在這首詞中緊緊圍繞月亮,借助月亮抒發了對弟弟的懷念雖然,蘇軾不能和弟弟團聚,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悲觀,最后還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們發出美好的祝愿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胸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6、蘇軾寫這一首詞難道只是為了借月表達對弟弟的思念嗎?
。ㄟ@一問題的設計緊緊承接上一問題,層層推進,探尋作品的深層涵義)
。1)學生探詞索句發現:從小序“兼懷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蘇軾寫這首詞還有其他目的
。2)蘇軾還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詞中還代表什么呢?讓我們先來了解蘇軾的生平經歷
。ǘ嗝襟w顯示背景資料)
從背景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雖然蘇軾一心報國,最后還是被貶黃州政治上的失意讓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說本詞除了表達他懷念子由,更傳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讀上片,找出描寫月亮的句子聯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結合注釋翻譯上片再思考
學生交流明確:“明月幾時有”、“天上宮闕”、“瓊樓玉宇”、“高處”等都是在寫月亮月亮在這里還有另外一個更深的含義,代指朝廷
。4)讓學生把“朝廷”代進上片,重新說說這段的意思
學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現在的情況是什么時候?我想乘風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蘇軾想回到朝廷嗎?朝廷又如何呢?寒冷應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6)“何似在人間?”這句中“人間”作何理解?這句詞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
學生:雖然政治失意,但對生活的熱愛依舊遠離了爾虞我詐的官位要職,在自己貶官的卑微職位上,盡心盡責,造福一方百姓
四、品味詩歌,體會情感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讓學生自主誦讀體會之后再討論回答)
。ìF代的詩詞教學中,背誦理解是基礎,賞析詩句是學習的難點,也是學生知識到能力的轉變要相信學生的感悟能力)
學生1:乘著酒興,他舉杯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
學生2:“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想象著作者端著酒杯在月下舞蹈,無拘無束,感情奔放豪邁
2、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3、小結: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歸納)
4、學生再次朗讀全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語氣和語調
五、情境說話,能力遷移
。▌撛O生活情境,既能學以致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檢測對詩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親人,這時引用這首詞中哪一句祝福?
2、你媽媽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學的哥哥,請你引用《水調歌頭》中一句詩來勸勸她你會怎么說?
3、詩中哪一句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對話詩人,情感升華
(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老師與學生融洽交流體驗,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體驗)
1、用心聆聽王菲歌曲《但愿人長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樣的畫面?(再次回到詩詞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現)
2、讀完這首詞,你有何啟示?(學生結合自身體會,談出一種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過時間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師面前和他談起這首詞,你將對他說些什么?
4(《望月》的曲聲漸起,“望著月亮的時候,就想起你、“婉轉而感染人的樂曲,將對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對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師誦讀:(投影)你,從遙遠的北宋走來,衣袂飄飄,把酒問月你留給我們的何止是這幾個名句呢?你像我們一樣刻苦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你也買了房子——“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卻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剛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你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你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你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有人這樣總結你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學生集體誦讀:
啊,蘇東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卻能以你廣闊、博大的胸懷一一化解,為后世留下一個光輝的形象
七、內容遷移和寫作實踐
1、將《水調歌頭》改成現代詩歌
2、課后隨筆《我眼中的蘇軾》
3、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璧懷古》《赤璧賦》
。ㄗ鹬貙W生的不同個性特征,讓其自主選擇,關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培養生語文素養服務)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讓閱讀成為自由的夢?新課改探索了多年,這些問題,依舊困擾著每一個語文老師,本篇教案,試圖突破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為主的教學模式,構建以“語文素養”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把文本僅僅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一個載本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拓展學習空間,打通課內與課外的聯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嘗試
回顧備課過程,我想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作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而非一味地依賴教參、教案在查閱、鉆研教學參考資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對文本的獨立鉆研,有了對文本獨立鉆研,才會知道教材最動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難的是什么,能夠開發進行的能力訓練是什么教師鉆研教材的過程,往往就是教學方案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在解讀文本時首先要求自己擷取該詞的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其表達形式,力求創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與“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愛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愛精神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老王的“苦”與“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課時數:2
教學方法:
勾畫圈點法批注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跟隨作家楊絳認識了一位普通的三輪車夫老王,了解了他的人生經歷。我們都知道,楊絳是文學大師,她的作品在中國文壇都享有盛譽,那老師這里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課文的題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寫《王老》?
學生可以自由作答:答案可能會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應該集中在用《老王》比較親切,而且顯得與作者很熟悉,用《王老》的話就顯得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交往,不符合作者原意。
設計說明:改寫題目入題,輕松自然,降低了課文的沉悶感,讓學生有話可說,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體會從學識上講,老王與楊絳不在同一個層面上,與下面的環節接軌。
二、溫故知新:
同學們的態度很明確,文章的題目決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為什么要寫老王這個人?你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話:(出示幻燈片)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試著讓學生去分析,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愧怍。由此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那么今天,我們就繼續走進《老王》,去看一看作者筆下的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人又為什么會讓作者感到愧怍呢?
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文章中作者是怎樣形容老王的一生的?
答案:不幸。
老王那個的不幸集中體現在那幾個自然段?
生:1、2、3、4段
齊讀。
師:圈點勾畫出重要的信息,哪些地方體現了他的不幸,至少概括出四點,一會我們要給老王填寫一份簡歷。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與老王的身份差異,帶著“大作家何以關注小人物”的疑惑和對老王各種各樣的猜測齊讀課文,并要求學生在文章中作記號寫旁批,邊讀邊思考:哪些地方體現了他的不幸?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讓學生更好的走近文中的“老王”,帶著疑問讀書會更有目的更有效果,朗讀是對課文語言的及課文內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作記號寫旁批是為了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回答時可能出現的情況: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哥哥死了,兩個侄子沒出息。打了一輩子光棍!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F
說到這一句的時候,引導學生體會形容詞的作用:哪些詞很傳神?去掉讀一讀,效果有什么不同?體會修飾詞語的妙處。
通過對老王基本情況的介紹,我們來填寫一份老王的簡歷。(出示幻燈片)
姓名:性別:民族:
職業:婚姻狀況:
健康狀況:居住狀況:
用一個詞來概括老王的人生經歷:苦、不幸。
老王是不幸的,但是通過作者的描寫留給我們更深的印象是老王的什么?(善良)
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說過: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詩歌,就是吁請“正義”與“善良”,來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出示幻燈片)
師:你如何理解“吁請”的意思,我們來猜一猜。
生:呼吁請求
師:也就是說,對于不幸者,我們只有呼喚她們的正義與善良才是對他們最好的贊美和回報,課文中作者提到的不幸者是誰?(老王)那么課文中那些事情體現了老王的是善良?快速從課文中找到,看誰找的最準確,語言最簡練。
生:1、送冰。哪里體現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賞析。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分析前任一詞,大詞小用,寫出了作者對老王的尊敬同時也幽默風趣。)
2、送錢先生看病。哪里體現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賞析。
他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著說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
3、送老先生。
他欣然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好像有了這半寸的邊緣,乘客就圍住了不會掉落。
欣然一詞表現了老王的什么性格特征?(樂觀)
4、送香油和雞蛋
師:四件事情中那一件最讓你感動,并且最能體現老王的善良?
(出示幻燈片)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站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很差,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怕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裹著一層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骨頭。我吃驚說:“啊呀,老王,你咋成這樣了?”
教師范讀,學生思考:幻燈片上的內容與課文是否一致,替換的是否恰當,說出不恰當的原因。
1、 “鑲嵌”兩字能否換成“站”?為什么?
“鑲嵌”這兩字這是擬物、夸張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老王的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強調了老王已經病入膏肓。
(在這里要對鑲嵌一詞進行分析,或者借助字典,查找鑲嵌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鑲嵌用于沒有生命的東西,暗示了老王的結局,說明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時光,這一時刻的老王就像是一個活標本,就像是一幅遺像。)
2、面色很差,一層干皮,一堆骨頭與原文相比,去掉了顏色,失掉了形象性。
3、“說的可笑些”能否改成“說的可怕些”?
可怕是陌生人之間用的,體現不出作者的擔心,可笑,實際上體現了楊絳內心深處深深的悲哀,作者以樂寫哀,哀更哀。
4、“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能否改成“啊呀,老王,你咋成這樣了?”
這句話中好些了嗎,體現了作者對老王的近況很是關心,只是沒想到會如此之慘,但是得同時也有吃驚,換成幻燈片中的話,好像是一個旁觀者的口吻,體現不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不符合人物之間的關系。
我們再一起讀一遍這一段,認真體會這些詞語。(出示幻燈片)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我吃驚說:“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
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老王的善良,其實我們還看到了作者的善良,作者的語言好像不善良,但是她的情感很善良。有一個人曾經這樣評價過楊絳的語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韻味盡在個中矣!罱∥
我們細細品味,應該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楊絳的語言,樸素有味。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只要你信心的去發現,就會獲得至寶。
我們來總結一下,如何在文章中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呢?
板書:
1)、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2)、綜合運用各種描寫手法,立體展現人物形象。
3)、刻畫真實生動的細節。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獨到的體驗,在共同的交流與切磋中,人人參與說話,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引起共鳴,產生更多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完成對文章個性化的理解。
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第8和16自然段,結合課文回答這樣兩個問題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我吃驚說:“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嗎?”
我把他包雞蛋的一方灰不灰、藍不藍的方格子破布疊好還他。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了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著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等到聽不見腳步聲,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插圖與課文是否相符?
2、老王為何而來?
第一題學生自由發言,可以提到一些動作描寫的地方,加以分析。
第二題為下面的環節做鋪墊,讓學生領會到老王是為報恩而來,是為了在臨終前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自己最需要的香油和雞蛋送到作者家,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深深的感動。
三、入木三分,難點突破:
(出示幻燈片)再看課文最后一句話: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你有沒有新的認識?能不能理解楊絳的心情?
老王留在了我們心里,但是他的人卻離我們遠去,也離作者遠去了,每當想起這件事,作者的心中都會感到深深的不安,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愧怍。她為什么會愧怍?
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一個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對人間的苦難總是充滿同情和悲憫的,作為一個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幫助他們改善處境。作者之所以感到愧怍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對自己內心的剖析。
老王一直對楊絳一家對他的關心心懷感激,心里把楊絳一家看成真正的朋友,尊重他們,也理解他們艱難時期的處境;而楊絳一家對老王只是出于同情,給予他的多為經濟上的幫助,并不是對純樸忠厚的老王以更多心靈上的'理解與幫助,沒有把他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而多年之后,作者體會到了這一層,發現自己對老王遠不如老王對自己,所以心感愧怍。(亦可見:人與人之間要突破界限,建立真正的平等友誼,有些困難,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真正的反思。)
師:楊絳真的幸運嗎?
(出示幻燈片)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帶向我們猛抽。默存背上給抹上唾沫、鼻涕和漿糊,滲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頭發給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們脫去鞋襪,排成一隊,大家傴著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繞著院子里的圓形花欄跑圈兒;誰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發號施令的是一個“極左大娘”——一個老革命職工的夫人;執行者是一群十幾歲的男女孩子。我們在笑罵聲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識到自己的腳底多么柔嫩。等我們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賞這種表演。我們的鞋襪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腳上樓回家。
他的專職是掃院子,我的專職是掃女廁。我們草草吃過晚飯,就像小學生做手工那樣,認真制作自己的牌子。我給默存找出一塊長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紙上畫了個圓圈剪下,兩人各按規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寫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繩子,各自掛在胸前,互相鑒賞。
所以我們知道楊絳也是不幸的,深懷苦痛的楊先生,卻把自己放在幸運者的地位上自責,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境界?這是一種“因了別人的苦難而忘了自己的辛酸”的情懷。
板書:老王
不幸愛善良
楊絳
我們要懷著一顆悲憫的心,用愛心去喚醒愛心,用善良去體察善良,讓我們做一個老王那樣的善良人,做一個像楊先生那樣的善良人。用愛去點亮心燈,讓愛之花遍地盛開。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出示幻燈片)
(帶領學生貼近文本,深入文本,在對文本的挖掘中,體會出先生用靈魂的正義,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自我苦難的意志,升華為對他人苦難的鄭重關切。更重要的是先生在這種常態的選擇中,還深深為自己愧怍,而這,更顯示出楊先生淡泊中的偉大。)
五、小試牛刀:
作業: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出示幻燈片)
總結: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的心靈: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還有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庇涀≈Z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愿你們都能夠用愛心去喚醒愛心,用善良去體察善良,讓你們的生命之花因為有了真誠與愛的澆灌而絢麗多彩。同學們,請付出愛,你就會收獲愛。
設計意圖: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結尾的說話練習旨在升華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學會用語言表情達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最后的寄語給整個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期中考試我們班有位同學寫了篇作文,題目是“我欣賞農民工”。他寫了“10月23日南昌農民工抬車救人”這件事,突出了農民工“總不能見死不救”的信念。表達了這位同學對于善良的農民工的敬意和熱愛。小小年紀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發現一顆顆金子般的心,讓我們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楊絳關注的同樣是一位只有姓、沒有名的普通人,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楊絳,了解老王。(板書課題)
(1)解題
1、作者簡介(ppt演示)
2、寫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本文內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體會作者一家的善良,學會以善良對待善良,關愛弱者;
3、品味文章語言的深意。
三、字詞和釋義(ppt展示)——齊聲朗讀2遍
四、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下列3個問題:
(1)老王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從哪兩個方面來對老王進行刻畫?)——苦、善
(2)別人是怎樣對待老王的?
(3)你認為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2、分段朗讀,歸納段意
(1—4)(5—7)(8—22)
五、研討探究:
1、研討老王之“苦”
(1)精讀課文1—4自然段,學習明確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況?
課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職業————謀生手段
課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況————孤苦無依
課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體狀況————生理缺陷
課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
(2)老王僅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單干勉強謀生,生理的缺陷對他偷蹬三輪車謀生無疑是雪上加霜,困難重重,由于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條件極差,這些寫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課文第3自然段寫老王的生理殘疾,還介紹了人們對老王的態度。別人如何對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艱苦”外,還在精神上“凄苦”。我們說,老王是一個苦的人。
2、研討老王之“善”
(1)朗讀讀課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僮髡哂洈⒘伺c老王交往中的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說明老王品質(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質
、诶贤跛龅哪囊患伦盍钅愀袆?為什么?
通過這三件事充分體現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善心,關心人,知恩圖報等特點,說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樸善良的。
③最能打動你的片段是什么,為什么?
老王“臨死前送雞蛋、送香油”知恩圖報,臨死也要去謝謝好心人,最能體現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動。
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一片段的,用了什么描寫方法?
——肖像、神態、動作、語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領悟文本思想感情
問題一:老王之所以在離世前的一天還抱病來到作者家里送來香油、雞蛋表示感謝,說明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讀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對老王的“善”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按照課文順序概括回答)
、佗冖邰堍
問題二:老王死后,作者認為自己對老王關愛夠了沒有?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同情和憐憫。對他的關愛不夠和自己無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吁關愛不幸人。
“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痹鯓永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問題三:作者為什么能夠那么關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包括了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得出感悟: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作者才會對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義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并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袄贤踉谏詈蟮娜兆永,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總是感覺愧于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
六、品讀精短,換位體驗
教師提示:老王與“我”一家的交往正體現了“以善良去體察善良”。用心閱讀“老王送蛋、送香油”這一片段,請同學們換位體驗。
、偌僭O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給你送蛋時,你會怎么做?
、谠嚧y“我付錢給老王”時老王的心理:楊先生那樣對我,我會怎么想?
七、品味語言
楊絳女士的文學語言樸素本色,卻靈氣飛揚,別有韻味。比較下邊每組兩個句子,聯系上下文,說說表達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佗冖
八、關注我們周圍的“老王”,不要有旁觀者效應和從眾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業布置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啟示
教學重點:
朗讀感受音韻美,體會豐富想象所具有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梳理作者心情變化,從作者的達觀中獲得人生啟示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你即將迎來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國旅行,出行前你最擔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南宋詞人張孝祥——介紹文學常識。他出門遠行是否順利呢?遇到了什么情況呢?
二、梳理遭遇“風波”的過程中,張孝祥心情的變化
1、朗讀《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張孝祥的啟程的時候情況怎樣?后來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結果怎樣?
出行: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
過程:從題目概括:阻風
從詞句概括:放起鱗鱗細浪
結果:明日風回更好
3、自讀聯想:作者在整個過程中,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具體的詩句進行分析。
4、學生交流,互相補充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心曠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無奈自嘲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樂觀,自信
5、在這首詞中,作者表現想法心境的寫法主要是什么?
明確:聯想、想象
6、在朗讀中如何表現這幾句作者心情的不同變化?
7、圈劃韻腳,對比剛學的陸游《訴衷情》中“尤”韻的開口大小和聲音效果,體會聲韻選擇與詩歌主題之間的內在關聯
“尤”韻,開口小,音調較低回,效果哽咽悠長,適合表現消極情感
“昂”韻,開口大,音調較高亢,效果高昂飽滿,適合表現積極情感
8、朗讀體會
三、從小“風波”看大“風波”
1、從這首詞看,張孝祥之所以心態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樂觀面對現狀,相信事物總是往好的方面發展
2、現在看,這首詞寫遇到“風波”,還能給你別的啟示嗎?
3、朗讀加深體會。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1、學會寫開場白2、學會寫串聯詞
教學重點難點:圍繞主題寫開場白,根據節目寫串聯詞
課前準備:學生:摘抄節目主持人的開場白和串聯詞。
教師:準備《江山如此多嬌》的一些錄像片段。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
1、明確學習重點。
2、感悟數字,設計開場白臺詞,并與同學合作表演。
3、欣賞由倪萍、亞寧等人在《江山如此多嬌》中說的開場白。
討論:文藝節目的開場白有何要求?
4、明確開場白的要求。
5、欣賞景岡山表演的《庫爾班大叔你上哪》和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
設計串聯詞。
6、交流串聯詞,欣賞主持人的串聯詞。
討論交流串聯詞的要求。
明確:
(1)、語言要有散文詩般的清新和淡雅。(2)、能緊扣節目內容。(3)、不冗長。(4)、生動風趣
欣賞《江山如此多嬌》,討論其中節目主持人主持節目語言表達上的特點。
7、思考“園丁頌”的節目。
8、設計開場白和串聯詞。
明確要求:
積極清新,重格調營造氛圍,重情感新穎自然,重交流
9、紛紛上臺主持節目。
10、總結:
二、教師活動:
1、導入:
俗話說,紅花要有綠葉襯。一臺精彩的文藝節目,如果沒有節目主持人,就不會光彩奪目。忘不了倪萍的親切,忘不了趙忠祥的深沉,忘不了楊瀾的.聰穎,忘不了李詠的幽默……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當一次文藝節目主持人”。重點學習“如何設計開場白”和“如何設計串聯詞”。
2、引導學生看一組數字“1949——1999”,讓學生明確“江山如此多嬌”是國慶50周年大型聯歡晚會。
要求學生進行合作,并現場表演該聯歡會的開場白。
3、播放《江山如此多嬌》,組織討論:文藝節目的開場白有何要求?
提示:聯歡會的情調應該是歡樂、愉悅的,因此,只需要考慮如何將氣氛和情緒調動起來,而不必過分地考慮聯歡會的節目內容。
4、明確開場白的要求:
內容要緊扣主題。
語言要親切,要有激情,以點燃觀眾的熱情。
語言的形式要生動活潑。
主持人儀態大方,聲調抑揚頓挫,聲音響亮而富有感染力。
5、播放景岡山表演的《庫爾班大叔你上哪》和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要求學生設計串聯詞。
6、組織交流。播放主持人的串聯詞。討論并明確:串聯詞有何要求?
7、情境:金色的秋天,丹桂飄香。在這美好的季節里,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教師節。假設我校將開一次由老師、學生、家長共同參加的文藝聯歡會,主題為“園丁頌”。我們可以準備哪些節目?請報上節目名稱。
8、老師幫助寫好節目名稱。
9、組織學生合作演練。
10.總結:讓學生齊讀趙忠祥的名言。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內容,掌握生字詞。
2、體會文章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具體生動描寫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多變的筆法。
重難點突破
重點:學習具體生動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多變的筆法。
教法與學法
教法:
1、自讀點撥法:結合學習過程,點撥學生研讀文章,感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2、情境設置法:利用視頻和圖片,給學生以情境感,引領學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學法:
1、閱讀品味法:通過反復研讀與細致品味等活動,深入文本,感受這篇游記的獨特魅力。
2、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小組合作,充分準備,學習游記的語言和技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CAI課件、與本文有關的拓展資料。
學生: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勾畫語句,形成初步的閱讀體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約5分鐘)導入法一:
出示勃朗峰的圖片,介紹:
勃朗峰,又譯為白朗峰,是阿爾卑斯山的峰,位于法國的上薩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萊達奧斯塔的交界處。勃朗峰的最新高度為海拔4810.90米(20xx年9月15日),它是西歐的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滑雪、登山等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前去游賞。今天,讓我們隨著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板書課題:登勃朗峰)
導入法二:
板書課題及作者。
師:本文的作者是美國小說作家馬克?吐溫。他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有一次因為看不慣國會議員在國會通過某個法案,因此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廣告,上面寫著:“國會議員有一半是混蛋!眻蠹堃毁u出,許多X電話隨之而來,這些國會議員可不認為自己是混蛋,紛紛要求馬克?吐溫更正。馬克?吐溫于是又刊登了一個更正:“我錯了,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混蛋。”
有一次,馬克?吐溫應邀赴宴。席間,他對一位貴婦說:“夫人,你太美麗了!”不料那婦人卻說:“先生,可是遺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樣的話回答你!鳖^腦靈敏、言辭犀利的馬克?吐溫笑著回答:“那沒關系,你電可以像我一樣說假話!
這位幽默大師真是機智幽默。〗裉欤o我們帶了怎樣的驚喜呢?請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
圖片具有可視性、直觀性可使學生具體直觀地感受到所學課文的內容,同時運用圖片導入生動形象,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趣聞軼事導入,可激發學生對作者作品的閱讀興趣,同時加深對作者的印象。
二、初讀課文
。s16分鐘)1.學生默讀課文,解決生字讀音。(投影)
翌日(yì)塵埃(āi)絡繹不絕(luòyì)
轔轔(lín)焦炙(zhì)俯瞰(kàn)
蠼峻(chán)獨踞(jù)蒼穹(qióng)
紛至沓來(tà)霓裳(cháng)驟然(zhòu)
皚皚(ǎi)拾階(shè)
2、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投影)
。1)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
。2)絡繹不絕:絡繹:前后相連,連續不斷;不絕:不斷。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
。3)美不勝收:勝:盡。美好的東西很多,一時看不過來。
。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從前。指態度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像從前一樣。
(5)紛至沓來: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6)名副其實:副,符合,彼此相稱。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7)霓裳羽衣:以云霓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裝束美麗。
(8)驟然:來得很突然,沒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發生了,沒給任何準備。
。9)拾階:拾,輕步而上。逐步登階。
3、介紹作者及著作。(投影)
馬克?吐溫(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譽為“文學的林肯”。是19世紀后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耶歷險記》等。
4、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閱讀,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
、傥恼掠洈⒘俗髡咭恍械遣史宓倪^程。
、诶砬逦恼碌乃悸罚
第一部分(第1~6段):描寫作者登上勃朗峰的見聞
第二部分(第7~11段):敘述作者一行下山的經歷。
5、具體分析:
(1本文是一篇游記,請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梳理作者登勃朗峰的'過程。
學生在默讀的同時進行圈點批注,探究答案:
明確:
早晨八點多,徒步上路,路上見到很多坐車的男女。
取道黑首,抵達高地,沿途看到諸多美景。
拾階而上,看到巍峨壯觀的勃朗峰及其周圍的山峰。
就地而坐,飽覽美景,心有所悟。
雇了馬車,美餐暢飲。
車夫車技高超,一路顛簸疾馳,先于其他人到達沙蒙尼,住進旅館的上等房問。
(2)第一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寫作重點是什么?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主要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具體生動地描寫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見美景。涼爽的樹林,巉峻的巖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狀的山峰,色彩斑斕的彩霞,瞬息萬變的光影,無不令人神往。
。3)第二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寫作重點是什么?
明確:第二部分主要運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寫人敘事。這一部分主要刻畫了車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車技高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夯實基礎,因為語言文字是感情的載體。
介紹作者,加深學生對馬克?吐溫的印象,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走入文本,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內容
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運用各種符號標記、批注、勾畫,培養了學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逐層深入把握學習重點,結合文章內容,由整體到具體,
三、合作探究。
(約18分鐘)l.理解重點句子。
、偬鞖庾茻犭y當,乘坐在緩慢爬行的騾背之上和轔轔前進的馬車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之下,真是可憐可憫。
。ㄐ〗M合作交流、探究:作者為什么認為乘坐馬車的和騎騾的游客“可憐可憫”?)
學生交流后回答:旅游,本就是置身自然、親近山水。作為游客,應該盡可能腳踏實地,徒步而行,感受自然的魅力。而這些人乘車、騎騾,不但“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之下”,不能“在樹林中避暑納涼”,而且失去了旅游的樂趣和意義,豈不“可憐可憫”!
、谖覀兛稍跇淞种斜苁罴{涼,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錢坐車,就一定要使他們的旅行物有所值。
。ㄐ〗M合作交流、探究:這段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和語調朗讀?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心理?)
學生交流后答:這段話要讀得輕松、輕快。作者為自己感受到了旅游的樂趣而喜悅。“物有所值”一詞褒義貶用,表達了作者對乘車、騎騾的人的含蓄嘲諷。
、圩匀唤缰凶蠲利愖罹碌脑煳,莫過于肥皂泡泡了: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云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肥皂泡。
。ㄐ〗M合作交流、探究:這里聯想到肥皂泡,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學生交流后答:這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和感慨:生活中美麗精致的東西,都是過眼云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麗的肥皂泡終會破裂。因此,我們要珍惜當下,樂活當下。
、苋绻@位王爺的車技略欠敏捷——或者說,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離開阿冉提時喝得酒氣醺醺——結果就不會是這樣的了。
(小組合作交流、探究:這句話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學生交流后答:這句話表現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由于車夫的技術高超,他們才能夠趕上并超過長長的游客車隊,得以住進上等房間。作者對此歡欣慶幸并對車夫駕車的技術表示贊嘆。
2、歸納寫作技法。
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多變的筆法。
小組合作交流后,教師明確:
作者寫上山,用的是散文筆法,繪景抒情:通過描繪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和變幻的光影,表現勃朗峰周圍的奇妙景色,引出作者的無限感慨;寫下山,用的是小說筆法,寫人敘事:驚險的旅途,怪異的車夫,富有傳奇色彩,幽默風趣,吸引讀者。
3、小結:
本文記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蜂的過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具體形象地描繪了勃朗峰美不勝收的景物,并刻畫了一個駕車技術高超、性格豪爽的車夫形象。研讀、揣摩句子含義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揣摩語言,養成揣摩語言的習慣可以加深其對語言文字運用技巧的理解,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通過討論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發學生的積極主觀能動性。
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課堂小結能有效體現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學重點,為學生復習鞏固提供導向性。
四、對照梳理。
。s6分鐘)本文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同為游記,但閱讀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請從文章內容和寫作方法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ㄍ烙懻摬⒒卮穑
教師歸納:
1、兩篇文章都是游記,都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寫景重在表現自然的賞心悅目,令人熱愛與贊美;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重在表現自然的莊嚴神圣,令人敬畏與崇拜。
2、兩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展開全文。本文運用變化的筆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繪景物,抒發感慨;再以小說筆法敘述事件,刻畫人物。細細讀來,感受到一份別樣的幽默。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則巧妙地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壯美、神圣,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的崇敬,給人印象深刻,讓人久久回味。這一環節,通過比較閱讀把兩篇內容相關而又有所不同的課文聯系起來進行鑒賞,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過程。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幫助識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識記文言常用詞:說、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寧、濟、間。
2.學習正確、清楚地朗讀淺易文言文,以誦讀促進理解。
3.體會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體會長輩不辭勞累、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深義。
【重點難點】
1.重點:識記文言常用詞,體會濃濃關愛之情與殷殷勸誡之意。
2.難點:長輩不辭勞累、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深義。
【課文提示】
1.家訓、家書是中國傳統教育與傳統文化思想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廣大人民所誦讀、手錄、刻寫和傳承。《勉學》節選自家教典范《顏氏家訓》。
2.勉學:努力學習;勉:盡力、努力!睹銓W》著重說明學習目的、態度、方法。
【正音正字】
古之學者為己( wèi ) 但能說之也 ( yuè ) 春玩其華 ( huā )
然人有坎壈 ( lǎn ) 如秉燭夜行 ( bǐng ) 譬諸逝水 ( pì )
【詞語積累】
、俚苷f之也。 (同“悅”,取悅 ) ②春玩其華。 (同“花” )
、矍锏瞧鋵。 (摘取,收獲 ) ④精神專利。 (專一,敏銳 )
、萑蝗擞锌矇。 (困頓,不得志 ) ⑥所以設教。 (用來……的 )
、吖怅幙上。 (值得珍惜 ) ⑧古之學者為己。 (讀書人 )
、嵊锥鴮W者。 (學:學習;者:句間停頓 )
【初學課文】
1.熟讀課文,理解各段內容。
2.歸納三段的大意。
( ①闡述學習與修身的關系,指出學習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诜治錾倌陮W習與老年學習的利弊,指出學習的時機是“固須早教”。
、壅f明學習內容不能繁復、面面俱到,指出學習的方法是“粗通注義”,最后自然引出中心論點“博覽機要,以濟功業”。 )
【課文簡析】
第一段,對古人今人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用春華秋實作比喻,指出學習的目的是修身利行。
第二段,以自己七歲背誦《靈光殿賦》的親身經歷,分析少年學習與老年學習的利弊,指出學習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棄的道理。這樣既真實可信又有說服力。
第三段,“仲尼居”為例,從反面闡明“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博覽機要,以濟功業”!耙詽I”還與開頭學者“修身利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總之,本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學問與品德是有密切關系的,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修養。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學說。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為自己是彌補不足的地方;現在求學的人為別人只是為取悅他人。
原文: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翻譯:古代求學的人為別人是實踐學問以便有利社會;現在求學的人為自己是努力修身以便謀取官祿。
原文: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翻譯:學習好像種植樹木,春天賞玩它的花朵,秋天收獲它的果實;評論文章就是賞玩春天的花朵;努力修身是摘取秋天的果實。
原文: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翻譯: 人處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敏銳,長大成年以后,思維散漫,因此必須早日教育,不要喪失時機。
原文: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翻譯: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現在,十年復習一下,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后,背誦的經書,擱置一個月,就荒廢了。
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翻譯:而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機會,仍然應當趁晚學習,不能自暴自棄。……
原文: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翻譯:從小學習的人,如同太陽初升的光芒,老了學習的人,如同拿著蠟燭走夜路,還比閉著眼睛什么也看不見的人好。
原文: 夫圣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
翻譯: 圣人的書是用來教育人的,只要讀懂經文,粗通注文的意思,對自己的言行有幫助,也足夠為人在社會上立身。
翻譯:何必“仲尼居”要用兩頁紙疏通意義,說它是起居的處所或者講課的地方,根據在哪里呢?憑這些取勝,難道有什么好處呢?
原文: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間焉。
翻譯:光陰值得珍惜,好像流水。應當廣泛瀏覽重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功業;如果(博覽與精專)結合起來,我就沒有指責的了。
【朗讀課文】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根據自己的情況,完成六個“思維訓練”題。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边@句話有什么特點?
( 用比喻手法生動闡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將學習比作種樹,又把春花比作講論文章、把秋實比作修身利行,說明學習是靠寒來暑往,潛移默化的,生動地指出學習目的是修身利行。 )
2.第2段,前半部分的關鍵句是哪句?為什么?
( 關鍵句是“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因為后面是用自已的例子來對比說明,少時記憶力好,是讀書的最佳時機,年紀大了容易忘記。它是圍繞“固須早教”這個中心來論證的。 )
3.作者認為“固須早教,勿失機也”,理由是什么?(用文中詞語回答)
(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 )
4.作者講自己七歲背誦《靈光殿賦》的經歷,有什么作用?
( 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學習要趁早,即使老了也不可放棄的道理,這樣既真實可信又有說服力。 )
5.“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 舉例論證,從反面闡明“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的道理。 )
6.“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從全文看,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 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以濟功業”與開頭學者“修身利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
7.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一個人的學問與品德是有密切關系的,應該認真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修養。 )
8.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關于長輩嘔心瀝血教誨子女的故事。請你概括寫出一二。
( 劉邦少時失學,聞秦始皇焚書坑儒,心中竊喜,但當了皇帝后卻深感不學之苦,便以切身體驗來勉勵兒子學習,沒有半點偽飾。
諸葛亮《誡子書》的開篇,諄諄告誡他的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顯然,“淡泊”、“寧靜”是“明志”、“致遠”的必要條件,而“明志”、“致遠”則是“淡泊”、“寧靜”的最終目標。諸葛亮在“書”中強調:“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本褪钦f,立志于學、靜心求學是手段和過程;養成學問、增長才干才是目的。
傅雷洋洋萬言家書,旨在教育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
【拓展學習】閱讀下面的語段,然后完成問題。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蔽何洹⒃z,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1.這段話要說明什么觀點?
( 為了說明“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
2.這段話列舉了哪些例子?
( 正面例子:孔子的話;魏武、袁遺、曾子、荀卿、公孫弘、朱云、皇甫謐等晚而不棄的事實。反面例子:“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
3.這個語段是從《勉學》原文抽出來的,如果還原,應該放在第2段的哪里?
( 應放在第2段省略號位置上。因為這里的幾個舉例,都是圍繞老了再學習的,正是“猶當晚學,不可自棄”的例證。因此要放在這里。 )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預習《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來賞析詩歌。
2、詩文賞析學會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3、通過閱讀與品味深入領會文本,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在語言學習和鑒賞能力獲得同步發展。
說明: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鑒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重點是學習第四節細致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過閱讀探討、思考對話等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把握內容,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
針對本詩歌的藝術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運用電影術語進行細致入微的賞析,在閱讀中需要用心體會的。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找文中關鍵句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2、難點:深入文本,在對具體段落、詞句的品讀中,體會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通過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
說明:
本文篇幅較長,針對九年級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抓關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還是不難的,教學中需要給學生閱讀思考活動的時空、同時讓他們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之處。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致的評析詩人藝術匠心上: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進行對比、聯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這種專業的評析距離學生較遠。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文本讀懂內容并進而學得其法。
思路點撥
通過預習柳宗元的簡介,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中背景資料的作用。通過抓關鍵句,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通過圈劃、交流和歸納,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然后指導學生仿寫,學習并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提高鑒賞能力。
練習舉隅
1、對作者信息的質疑:吳小如確切是“當代文學評論家”?(著名文史學者)
2、作者說這樣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是柳宗元“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并且說這也“反映了詩人思想感情上比較嚴重的局限”。這樣一個“寒江獨釣”的情境真是幻像嗎?“嚴重的局限”是指什么?(這兩個問題可以見仁見智,不必設置“標準答案”。最好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甚至對作者的某些觀點提出質疑和商榷都是值得肯定的。)
3、文中的哪些分析和想象給你一種“茅塞頓開”的印象?
4、在分析“獨釣寒江雪”一句時,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你還能提供更好的理解嗎?
(“獨釣寒江雪”可以說是全詩的“詩眼”,是詩人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我們首先會產生一個疑問:難道“雪”是可“釣”的嗎?按說這并不符合生活常識,但卻符合詩歌語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這首詩的靈性和美感。試想,這么一個漁翁坐在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里,當然是為了釣魚——釣魚是他的生活必需,但是,為什么在詩人的眼里卻成了“獨釣寒江雪”呢?我們只能說,此時此刻,這個漁翁已經不是事實存在的那個漁翁,而成了詩人心目中、理想中的一個“意象”,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已經傾注了詩人此時此刻的主觀情感,所以,在詩人看來,漁翁所釣之魚是不存在的,讓他牽腸掛肚的,是這滿山滿江滿眼滿心的大雪。雪是潔白的,掩蓋了這個世界的所有蕪穢和黑暗,而這個漁翁在此孤獨垂釣,不正應了屈原所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絕、高潔的理想人格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詞,標舉“境界說”,并且指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如果說這首詩的`前三句都是“無我之境”,那么“獨釣寒江雪”一句,就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本來與己無關的漁翁也“著我之色彩”,這是地道的“有我之境”。當我們讀到這一句時,現實世界便被理想世界所取代,那個“雪”字彌合了詩人、漁翁、讀者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在一剎那間,蕩滌了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到了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江雪》課堂實錄
一、寒江獨釣圖
師:“蓑笠翁”(板書)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八蝮椅獭本褪桥颉⒋髦业睦蠞O翁。
師: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生:是用來遮雨遮雪的。
師:見過蓑笠嗎?
生:(齊)沒有。
師:蓑衣斗笠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消失了,但在詩歌中它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卻給我們獨特的感受,F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那位披著蓑、戴著笠的老漁翁。漁翁在哪里?請結合詩中語句加以解說。
生1:在船上。
生2:在孤單的船上(孤舟)。
生3:在江面上,從!昂比齻字中看出的。
生4:在烏飛不到的地方,在人的腳印消失的地方。
生5:不是鳥飛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鳥都躲在巢里不出來了;“萬徑人蹤滅”也是說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來,因此,雪地里就沒有了腳印。(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不錯。那么這么冷的天,連鳥兒都不出來,這個老翁跑出來干什么呀?
生1:釣魚。
生2:能釣到嗎?
生1: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生笑)
生3:釣雪。因為詩歌的原句就這樣寫——“獨釣寒江雪”。
生4:不對!這句話應該是說“在大雪紛飛的寒冷的江上獨自釣魚”。
師:不管釣什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搬灐保ò鍟沂恰
生:“獨”釣(齊聲)。
師:大家對這個“獨”字怎么理解?
生1:應該是孤獨,因為沒有人釣,只有他一個人在釣。
生2:不僅孤獨,還有一股傲氣與清高。這么大冷天,誰都不愿意釣,但他卻獨自來釣。
生3:應該是特立獨行,因為他一個人來釣很獨特,他是故意要來釣的。
生4:我覺得應該是孤苦,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在這樣的天氣來釣魚。他可能是為了生計而釣,或者是為了逃離別人而來到這個安靜的地方。
生5:我覺得是孤芳自賞,因為讀詩歌時,沒覺得釣魚翁很苦或孤獨,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來釣,而是覺得他在這樣的環境中,雖然無人理解,但他自己卻好像很愿意在那里釣,而且好像不需要別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樣子。
師: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師也有剛才這位同學的感受,詩歌中的老翁也許由于什么原因,他覺得別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別人來理解了。
師:古人說,好詩經常有個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备鶕⻊偛糯蠹业馁p析,哪位同學描繪一下自己在讀這首詩時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生1: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
生2: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默默地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圖。連綿的群山連個鳥也沒有,千萬條的路沒人走,江面上有一葉孤舟,有一個披蓑衣戴笠帽的老頭,獨自在釣魚,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飄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賞圖。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迷蒙一片,鳥不飛,人不行。在這寧靜幽獨的環境里,穿蓑戴笠的漁翁獨坐舟中,垂著魚竿悠閑地釣魚,忘記了塵世中的一切憂傷和悲痛。
二、詩人心境圖
師:假如把同學們剛才所說的文字畫成一幅畫,畫面的中心應該畫什么?
生:(雜聲)蓑笠翁。垂釣者。
師:蓑笠翁到底是指誰呢?在文字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個人。
生:這首詩歌是作者被貶到永州時寫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師:讓我們了解一下作者吧。(教師發放作者生平資料)從柳宗元的生平中,我們是否會讀到更多的東西甲結合資料與詩歌,說說。“鳥飛絕”“人蹤滅”這樣的環境,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1:有可能指政治環境。仕途的落寞與改革之路的絕滅。
生2:還可以指身世環境。文中說是作者身世坎坷、命運多舛、晚年生活凄慘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會環境。當時社會混亂,朝廷腐敗,他不但不被別人理解,還遭到誹謗。
師:好!有這么多的理解。請問:你站在作者的角度,結合詩歌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一個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垂釣的漁翁呢?他要表達些什么呢?
生1:作者有一種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獨。這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敗與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與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單,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決不向現實低頭。
生2:結合材料可知,作者與外面世界隔絕的自我孤閉,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順利造成的。
生3:詩歌寫出了老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閑專心地垂釣。從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沒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現實社會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獨中堅持自己的信仰。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形體雖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賞。
生4:這里作者的孤苦是他壯志難酬的苦悶。
師:很好。背景的無限廣闊,環境中了無的生命氣息,白茫茫雪的世界,作者在纖塵不染的世界里孤芳自賞。客觀世界的寒冷更襯托出了精神世界的孤傲。除了孤獨,作者還有一種心情是——寒(板書)——這僅僅是自然環境之寒冷嗎?
生1:也是社會環境、政治改革的失敗令他心灰意冷。
生2:他命運多舛,身世凄冷。
生3:他的人生抱負與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種徹骨的寒心之冷。
三、寄語柳宗元
師:最后讓我們對柳宗元或者對自己說幾句話吧,或勸慰或自嘲或激勵,或知音般的噓寒問暖,都行。
生1: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大江東去浪淘盡般的人生幻滅感,讀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憐無數山的無奈。
生2: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與孤傲,讀出了在“高處不勝寒”的江面上你有壯志難酬的苦悶。我也知道了怎樣不讓自己在困難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從《江雪》中,我還讀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獨釣,你在絕望中垂釣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處的幸運時代。
師:(結語)也許我們從《江雪》中可以讀出更多的東西,也許我們永遠也不能完全讀懂柳宗元的《江雪》,還是讓我們隨著閱歷的豐富永遠走在理解這首詩歌的路途中吧!
《江雪》詩歌鑒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
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牵娙藚s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領略美景與趣事。
2、學習本文散文筆法與小說筆法并用的寫法。
3、感受文章語言略帶幽默與書卷氣息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ㄕn前朗讀古詩詞)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也是一種閱讀,在旅行中去認識未知的這個世界,去探索這個世界的絢爛。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爬山,我們可以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綺麗。登頂,可以感受一覽眾山小的壯闊。今天,我們隨著馬克吐溫的腳步,去勃朗峰來一次綺麗之旅。
二、預習反饋
1、說一說,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
。1)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美國作家、演說家。代表作品有小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有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種體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具有幽默和諷刺的特點。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后期語言更為激烈。
。2)勃郎峰
勃朗峰,阿爾卑斯山脈峰,也是西歐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語意為“銀白色山峰”,位于法國和意大利邊境。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冰川發育,約有200平方公里為冰川覆蓋,順坡下滑,西北坡法國一側有的梅德冰川,東南坡意大利一側有米阿杰和布倫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學研究實驗站。勃朗峰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為登山運動勝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寫一寫,你所掌握的字音
字詞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轔轔(lín)巉峻(chán)拾級(shè)霓裳(ní)隧道(suì)
俯瞰(kàn)穹頂(qióng)皚皚(ái)繚繞(liáo)溝壑(hè)打嗝(gé)紛至沓來(tà)
3、考一考,詞語正確的一項
三、交流展示
1、跳讀課文,理清思路。
過渡語:可憐可憫,教師引導為什么說乘客可憐可憫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樣的呢?請跳讀課文,找一找這一路寫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點?又在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課文之后,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預設(奇),沿途奇美,主峰奇偉,山峰奇險,云朵奇幻;車夫“奇人”經歷“奇遇”
2、品讀語言
。1)這一路奇麗的風景,經歷的奇人奇事,都被我們的作者寫進了精彩的文字里。下面請同學們劃出文中你覺得最精彩的句子,品讀分析說說你的閱讀感受。(分組合作,一大組風景,二大組人物)
【交流點撥】①取道黑首欣賞瀑布,“清流急湍,環顧四周,巖壁巉峻,丘崗蔥綠,美不勝收”一連串四字詞語,語言整齊,極富文學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進發之前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時,用了“色彩斑斕,彩霞滿天,白云繚繞,輕歌曼舞”,四字詞語連用,詞藻華麗且用詞準確,令人耳目一新。③“車王”趕馬車“什么亂石廢物,溝壑曠野,一概不顧——有時一兩個輪子著地,但大多數時候騰空而起”“每當我們險遭不測時,他總是面不改色,和顏悅色地說:‘只當是種樂趣吧……能坐上車王的車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說的,我就是車王!钡染渥樱瑹o不暗含著詼諧與幽默,讀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樂。
(2)揣摩文中“車王”和“勃郎隊長”的說話語氣,用自己的方式讀出來,抓描寫,品性格和生活態度。
四、質疑輔正
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寫肥皂泡?
【交流點撥】眼前的絢麗色彩,正像人們透過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樣精彩,色彩斑斕,但卻轉瞬即逝,它們又在無窮地變幻著,不能長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歷史變遷,人世滄桑,個人在時光的長河中非常渺小。
五、拓展延伸
1、國學經典誦讀,談啟示
2、小練筆,說感悟
你一定也登臨過很多山,也一定遇到過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發出無數的感慨吧!請打開記憶的匣子,選擇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寫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范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軒榭、敗筆、邱壑、嶙峋、鏤空、薔薇、明艷、因地制宜、重巒疊嶂”等詞語,掌握其音、義,并用詞造句。
2.了解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特別是蘇州園林的藝術成就,領會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3.了解說明文常用的一些說明方法,初步學寫說明文。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紹園林的條理和順序,培養學生按事物本身規律組織材料,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培養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初步學寫說明文。
3.揣摩語言,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說明中糅合記敘、議論,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
德育目標
了解我國園林建筑的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和本文的說明順序。
2.揣摩語句,理解句子豐富的內涵,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1.理解繪畫與園林建筑的聯系。
2.搞清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學方法
1.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依據課文行文思路及內容要點,設置耐人尋味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師生達成共識。
2.研討式。對于說明方法的選擇、運用,由學生互動研討解決,積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即可。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劃分結構層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明確說明順序;難點探究,理解繪畫與園林建筑的聯系,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中國石拱橋》讓我們領略了我國橋梁事業的偉大成就,《橋之美》讓我們從美學的角度感受了橋的魅力。今天,讓我們去蘇州園林游覽一番,看看那兒的園林建筑。
多媒體顯示有關蘇州園林的音像資料。
設計(二)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蘇州園林》。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蘇州園林”美景。
有人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名聞全國,譽滿世界。距今約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館娃宮,便是蘇州第一座園林,F存的園林近則四五百年,遠則上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蘇州園林究竟有幾處,尚無確切的統計,現存園林尚近二百處,無怪乎人們稱蘇州為“園林城市”。讓我們隨著葉圣陶老先生去觀賞那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吧。
二、作者及相關資料介紹
多媒體顯示:
1.葉圣陶
葉圣陶(1894~1988),現代作家、教育家。名紹鈞,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創作很多,短篇小說集有《隔膜》《火災》等六本,散文集有《腳步集》,童話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長篇小說有《倪煥之》。1925年“五卅”運動后,創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說。他創作態度嚴謹,語言洗練優美,風格樸素自然,有“優美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2.蘇州園林
拙政園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園,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浪亭
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并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是現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園林。全國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譽盛名,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留園
留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園中分四個風景區,以建筑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
網師園
網師園占地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范。
怡園
怡園是蘇州園林中建筑最晚的園林,因而得以博采眾長,形成其集錦式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多媒體同時顯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蘇州園林圖片,如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花墻廊子等。
2.教師檢查預習,強調重點積累的詞語。
多媒體顯示:
。1)辨明字音:
軒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 模(mú)樣
重巒疊嶂(zhàng)相間(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鏤(lòu)空薔薇(qiáng wēi)
。2)辨明詞義,并造句
鑒賞:對藝術品或文物的欣賞和評價。
因地制宜:根據具體地形,設計或選擇適合的事物。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重巒疊嶂:重重的山峰,層層的峭壁。
造句略
3.學生大聲讀課文兩遍,請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師提示(多媒體顯示):
文章是從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點條分縷析地介紹蘇州園林的。
角度:
A.建筑學 B.園林歷史 C.導游 D.欣賞者
特點:
A.蘇州園林總的特點 B.有代表性的園林
學生明確:文章是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總的特點條分縷析地介紹的。
四、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說明要點及說明順序
1.劃分結構層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學生精讀課文,概括每段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2)同桌之間交流,求同存異。
(3)小組內部交流,求同析異,并統一看法。
(4)全班交流,教師可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明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說明蘇州園林地位及特點。
第二部分(3~9)分類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第三部分(10)總結全文
2.把握作者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介紹作者的說明順序。
。2)其余同學補充評價。
明確:文章采用先總后分式的結構展開。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園林建筑特點的概括介紹和分類說明互相照應,前后提挈!皥D畫美”這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作為線索貫穿全篇。
作者先介紹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即“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然后,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四個主要方面和每個角落的構圖美、門窗的圖案美、園內建筑的色彩美等三個細微方面來具體說明這個特點。
(3)以第4段為例,探究局部說明順序。
①學生齊讀第4段。
②選一位同學介紹本段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段先寫假山堆疊的藝術,或重巒疊嶂,或竹木掩映,游人遠望有觀賞古代名畫的美感,攀登則有如身在山中的實感。次寫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兩橋相望,各呈異彩;或石頭花草,隨意點綴,無不皆美。再其次又寫池沼中還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潑戲耍的游魚,充滿生氣!皥D畫美”貫穿整個段落。
五、難點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筑聯系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筑,或以園林建筑印證繪畫原理,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
學生討論,明確:1.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2.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3.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4.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5.蘇州園林在每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6.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實際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筑,以中國的審美觀為依據,畫龍點睛地發表議論,透過景物表象,找出內在規律。3、4、5是作者隨手摘取的幾幅小景,以園林建筑印證繪畫原理,給人似曾相識的審美感覺。6句雖未點明繪畫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說明卻完全吻合傳統的畫論,這樣的布局同國畫采用“以大觀小”的畫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勢的道理是一樣的。
六、課堂練習
精讀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問題。
1.概括此段的說明要點。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藝術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園林內裝鏡子,請用物理學知識對這一設計依據的原理及產生的效果作簡要說明。
選三位同學回答。
明確:1.這段話的說明要點是花墻和廊子的特點。2.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藝術效果。3.裝鏡子是運用物理學光學中平面鏡成像原理,通過反射,層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業
1.課后了解有關說明方法的知識,簡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復習《中國石拱橋》《橋之美》,找出兩文中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第二課時
。劢虒W要點]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語句,體會其豐富的內涵;比較閱讀,深化對于說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課內知識的消化及能力轉化。
。劢虒W步驟]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1.教師簡單介紹有關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的知識。
多媒體顯示:
關于說明方法:
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適應的說明方法。寫說明文要根據說明對象和寫作目的,選用的方法。當然,作者也有選擇的自由。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引用、下定義、分類別、作解釋、列圖表等。
說明方法及表達作用一覽表
2.要求學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實例體會其作用。
(1)學生圈點勾畫,獨立分析。
。2)小組內交流看法,求同存異。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存同析異。
明確:本文采用的說明方法有以下幾種:
、俜诸悇e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谧鞅容^
“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垡
“……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④舉例子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
“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萘袛底
“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畫美!
二、比較閱讀,加強對說明方法的理解
運用從本文學到的知識分析《中國石拱橋》《橋之美》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語文科代表組織全班同學交流,最后科代表作總結發言。
明確:《中國石拱橋》和《橋之美》選用的說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橋洞不是普遍的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2)舉例子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最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臺區的盧溝橋!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薄敖相l間石橋……”“長橋……”“風雨橋……”
(3)列數字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
“(盧溝橋)橋長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張族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
“唐朝的張嘉貞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那時候有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于繪畫的形式美……”
三、揣摩語句,理解語句豐富的內涵,體會本文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
1.多媒體顯示:
(1)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標本”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后半句能否改為“誰就不該錯過蘇州園林”?)
。3)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去掉“一切”“決不”,可以嗎?)
。4)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么區別?)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羅,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
(這個描寫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學生朗讀句子,悉心體味,思考。
明確:(1)“標本”原指實物原樣或經過整理、供學習研究時參考用的動物、植物、礦物。這里是典范、樣本的意思。用這個詞非常簡練地說明蘇州園林在各地園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各地園林的廣泛影響。
(2)不能,原句突出了“蘇州園林”。
。3)不能去掉,“一切”“決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強調蘇州園林的總特點。
。4)“藝術”是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成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并且無法被復制;“技術”,意味著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復制。
。5)去掉“往往”,使表達失去了分寸。原句強調“大多是這樣,但又不全是”這一層意思。
(6)這句子寫出了藤蘿爭春的情景,烘托園林的繁華氣氛,生機盎然,沁人耳目。
2.學生另找幾例品評涵泳。
如:“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確:“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猛一看上去花墻和廊子把景致分開了,但因為墻壁是鏤空的,廊子兩邊無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沒有真正隔開,而只是緩沖了一下視線,使得景物不是一覽無余地呈現在游覽者跟前,而是漸次展開,給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四、課堂小結
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征,說明順序合理,說明方法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楚有序,實為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圣陶先生駕馭復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鑒作者說明的技巧,力求學以致用。
五、課堂練習
仿句訓練
1.“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部分用一組排比句。
2.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總式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部分結構要整齊,冒號前后為因果關系。
學生任選一句仿寫句子,然后選兩位同學回答,其余同學評價。
六、布置作業
1.請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的班級室內布置情況,要求說明順序條理,至少運用兩種說明方法。
2.預習《故宮博物院》,查找有關圖片和資料。
●板書設計
初二上冊語文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筑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三、學習方位詞。
教學設想
一、運用已經學過的關于說明文的知識和本文的“預習提示”,理清本篇的結構層次和說明順序,可結合讓學生填寫示意圖的方式進行。
二、重點研讀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的有關段落,其他說明可一讀而過。在討論中,強調介紹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筆墨,要詳略得當,詳略的處理卻須根據建筑物的特點而定。
三、師生共同總結,當堂完成一定量的練習。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掃除文字障礙;
1.給下列黑體的字注音:
金鑾(luán)殿蟠(pán)龍鎏(liú)金
玉璽(xǐ)妃嬪(pín)湛(zhàn)藍
上諭(yù)傀儡(kuǐlěi)翊(yì)坤宮
修繕(shàn)擊罄(qìng)詔(zhào)書
2.解釋黑體的字:
舉世聞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濱(沿著)
殘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禍國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閱讀“學習重點”和“自讀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
二、速讀,理清結構層次:
1.教師發下示意圖(部分城門、宮殿名稱可預先填上),要求學生依照書上的導游去游覽故宮。按照課文介紹的順序把書上提到的城門、宮殿在圖上填全,并用線條和箭頭連結起來,讓學生對故宮的整體布局有總的印象。
2.提問:故宮的整體布局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學生根據課文第十一段的內容和所填示意圖作口述。)
3.分析課文結構層次及各部分的說明中心:
教師點撥,學生討論,歸納:
第一部分(1):概括說明故宮稱屬、歷史及現狀。
第二部分(2——21):介紹故宮的歷史、現狀、規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紹故宮的文物價值和興衰歷史。
三、導讀,討論重點問題:
1.全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
2.課文重點介紹的對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內廷──養心殿)
3.研讀5——8段重點介紹太和殿的部分,
討論:
(1)各段說明的重點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點來介紹的?劃出表現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3)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從對太和殿的介紹中你能看出故宮建筑設計的主要特色嗎?
(4)這部分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師生討論后明確:
寫太和殿:
5段:寫外觀特征,抓住色彩特點。如:湛藍、金黃色、青藍點金、紅色、金鎖窗、朱漆門。
6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
7段:寫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權的特點。如: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軸線、皇帝寶座在這條線的中心點上。
8段:寫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嚴氣氛的特點。如:跪滿百官、排列儀仗、皇帝端坐、鳴鐘擊罄、煙霧繚繞。
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面、最突出地體現了故宮的本質特征,即處處反映出以皇帝為中心、皇權至上的建筑設計特點。所以建殿于中軸線上;因皇帝自詡為真龍天子,因而處處飾以龍形。
這部分采用了從外向內的說明順序,從殿外寫到殿內;寫殿內設置又按照方位順序寫:正中、上面、背后、兩旁、殿頂、中央、周圍等。請注意方位詞語用其在表意上的準確性。
4.研讀17——18段,重點介紹養心殿的部分,討論:
(1)這兩段重點介紹了什么內容?
(2)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3)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這兩段重點介紹了養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統治活動的中心。是按時間順序進行說明的,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
四、總結,完成課堂練習:
1.在眾多的宮殿中,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太和殿和養心殿作為重點來介紹?
明確:從全文看,重點說明前朝和內廷;就局部而言,重點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因為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主體,最能體現故宮建筑設計的特色──處處體現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皇權至上的思想。重點介紹此殿,就能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貌。養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動中心,文章較詳細地介紹封建帝王的罪惡歷史,說明它在歷的重要“位置”,自然能體現出“故宮”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點說明。
2.在介紹建筑群中,重點介紹主要建筑,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在介紹建筑群時,分清主次,采用有詳有略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寫出來,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重點與詳略的安排,卻要根據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課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體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確:2、21段都是對故宮全貌的總寫,而且前后呼應。這兩段之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建筑的分寫,這樣顯得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4、11段分別是對“三大殿”和“內廷”的總寫,這兩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對“三大殿”和“內廷”的分層。11段在全文中還起著分界、過渡的作用。
5.至此,明確本文采用的說明順序:
本文是按照先總后分再總的順序寫的。分說以方位為序,由南到北、從外入內寫去。這樣,有利于說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條有理,結構嚴謹,給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課堂練習:
(1)在內填字來完成短語,并按要求歸類:(只填序號)
①規模(宏)大②莊嚴肅(穆)③大肆揮(霍)
④重重殿宇⑤舉世(聞)名⑥(煥)發光彩⑦煙霧(繚)繞
⑧腐朽昏(庸)⑨龍鳳(呈)祥⑩池館水(榭)
名詞短語④⑩動詞短語③⑤⑥
形容詞短語②⑧主謂短語①⑦⑨
(2)判斷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俟蕦m就是古時候所說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鑾殿。東西六宮的養心殿則是清朝二百年間封建帝王統治活動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處望故宮,層層殿宇,重重樓閣,道道宮墻,錯綜相連。(×)
、壅n文之所以重點介紹太和殿和養心殿,是因為這兩座宮殿規模,裝飾最絢麗,能集中體現故宮建筑群的藝術風格。(×)
、堋短K州園林》、《中國石拱橋》、《故宮博物院》三篇說明文都是按照先總說后分說的順序說明事物特點的。(×)
(3)課后完成“揣摩·運用”四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