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美術總復習
籍里柯的油畫作品《梅杜薩之筏》:作品以當時發生的船難為主題而創作。一群遭遇海難的船員乘著小筏漂流求生。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剎那景象——生死交織中。最后畫家在構圖的尖頂上,為這幕悲劇的結局指出了一線希望——一條搖動著的紅巾。顯然,它記錄了畫家那個時代的社會事件,更為重要的是,畫家借助這一事件,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反映人類精神雄壯的戲劇場面。它揭示了求生是人的本能,喚起我們對生命的渴望。
11、 從北京故宮的整體結構布局分析空間藝術、建筑藝術的節奏感。
答:故宮結構布局是以外朝和內庭中部為中軸線的東西對稱的建筑樣式。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排列、過渡、轉換,構成豐富的空間序列。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故宮,穿過端門和午門時,兩旁是一間間重復出現的朝房,再進去就是太和門和“三大殿”,這一系列建筑、特別是其中三大殿仿拂是一部樂章的一個重要樂段,然后又出現“后三宮”。它們是大同小異的建筑的不斷重復,可說是又一個樂段,或者說是樂曲主題的“變奏”。而每一座宮殿的本身,也是由許多構件形成的重復。至于東西兩側比較低矮的廊、廡、樓、門等建筑則猶如配合主調的伴奏。漫步故宮,是在時間進程中對一系列連續空間序列印象所產生的總和。整個故宮,就是一部大型的凝聚的樂章。
12、《流民圖》的作者是誰?作品表現了什么主題以及作者的感受?
答: 《流民圖》的作者是蔣兆和,這幅圖表現了解放前舊中國的縮影。人們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瀕臨絕境的老人、躲避轟炸的母親和孩子、失去親人的老奶奶、準備上吊的老爺爺、在悲憤中思考的知識分子、一排排橫陳的尸體……各自述說著自己的不幸,又共同述說了炎黃子孫內心的悲憤。作者通過中西結合的繪畫手法傳達了中國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痛恨和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13、《開國大典》的作者是?畫面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作品的藝術特色是?
答:《開國大典》的作者是董希文,畫面表現了全國歡騰的新中國成立的那天,油畫《開國大典》是新中國初期油畫的代表作。作者不是用照相的方式再現這一歷史畫面,而是根據自己的深切感受,以油畫的形式對真實的場景作了必要的強調和剪裁。人物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在一排巨大的紅柱子和大紅宮燈的襯托下,畫面顯得更加莊嚴、壯闊。畫面右側表現了浩蕩的游行隊伍和遼闊的天空,形成一種宏偉的氣勢,展示了新中國誕生的輝煌時刻。畫家還接見了中國工筆重彩畫法,突出了色調的單純和對比,增強了節日的氣氛。
十二、創作題(繪畫工具一律用2b鉛筆)
1、 用速寫的表達方式畫一個舞蹈造型的人物。(要求:線條簡潔、概括,動作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