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美術變遷中的家園教學案例
《變遷中的家園》教學案例案例背景:
今年我任八年級美術教學,第一次使用蘇少版教材,與它同行一個多月以來,深深地戀上了這套教材,因為它用符合學生心理特點與發展趨勢的理論為主線,改變了過去以畫種為主線的編法,拓展了美術的文化情感背景。而且教材的靈活性很大,教師可以大膽的把教材進行處理成能詳能略,有的放矢。當我上到《變遷中的家園》一課時,我在處理教材時突出了“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情感熏陶和審美意趣這兩方面的有機統一。使學生在情感上得以升華,使學生通過對身邊建筑物的觀察和感受,然后在開放、輕松的心情下,徒手畫出家園,這即避免了走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機械、枯燥的繪畫技能練習圈套。能充分挖掘學生自身潛能,激發學生學習和創作的主動性,并充分采用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力與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這節課上嘗試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即從過去的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改變過去美術教學中注重技能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為了能上好《變遷中的家園》一課,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從網上或書籍上查閱有關家園的資料,初步了解家園變遷的歷史,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時期或地區的家園進行較深層次的了解。觀看周圍自己喜歡的有代表性的家園,并有自己的觀感;(建議有相機或dv的學生對家園進行攝影與錄像。)通過這樣的了解之后使學生對家園環境有初步的認識,為《變遷中的家園》課堂打下第一樁。
案例描述:
當我處理《變遷中的家園》一課時,注意到這節課是屬技法課,如果不認真分析教材與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很容易在課堂上進行繪畫技法的灌輸,使學生被動、枯燥地接受;這即違背新課標的理念,又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的形成。所以我對這節課進行了新的處理與嘗試。
為了能在課的引入環節上有所突破,我想了很久也沒有滿意的方案,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googleearth這個軟件,這時我想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地球的一步步放大找到自己的家園,作為這節課的引入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使引入的內容更加豐富與突出主題,我也拿起相機對家園進行“尋美”活動。
隨著上課鈴聲響起,在師生問好之后,我微笑地向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首先來玩個游戲——尋找自己的家園,這時全班學生的眼光齊刷刷的、興奮的看向我,通過大屏幕我首先給他們看我由一個地球慢慢放大找到了我們的家園,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家園找到時,他們眼里閃著激動的光,充滿了對自己家園的熱愛。進而我就由地球的演變,聯系到家園建筑物的變化,學生們也踴躍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家園發生的變化。趁學生還處于興奮點,我說那同學們有沒有興趣來畫一畫我們的家園呢?學生大聲的回答:有興趣!
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如何去表現理想的家園一景,那么如果開門見山式給學生講解的話肯定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在給學生講之前設計了幾個問題:徒手畫家園你覺得最難的是什么?它會用到我們以往所學的哪些知識點?學生說:畫家園不知從那里入手?畫不出校園的立體感與空間,不知畫面怎樣進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