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戰爭》說課稿(精選5篇)
《1840年戰爭》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戰爭風云下的苦難》。本節課我將從幾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戰爭,人類的災難》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愛和平》中的第一課。這課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從兒童眼中看戰爭”和“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學會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問題,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歷史,放眼未來,走近世界,才能更好地創造美好的明天。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一直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中,戰爭是一個離兒童實際生活較遠的話題,個別學生甚至認為戰爭場景很刺激、很好玩……學生對于戰爭風云下的苦難,認識會有一定距離。回想當年,我國曾也是二戰時期的戰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所受到的傷害是極其慘重的。正是因為戰爭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太多的苦難,所以教育今天的孩子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用心感悟的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關注當今世界發生的局部戰爭,通過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以及和平生活的美好。
2、通過收集有關戰爭給人類帶來苦難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社會信息的能力,初步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種種苦難。
教學難點:拉近戰爭與兒童生活的距離,讓兒童感悟戰爭帶來的災難。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學具準備:收集有關戰爭的資料。
六、說教學教法
本節課采取了情景感染法的方法。在課堂上適時地運用現實事例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案例,給學生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感性認識,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巧妙地進行分組自由討論,讓學生大膽交流,給學生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展示機會,讓學生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良好心態下進行學習和探索,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了條件。
七、說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本節課側重于讓生活在和平年代學生感受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從三個方面展開:
(一)、激發情感,引發共鳴
1。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現在國際上正在發生戰爭的相關資料。
2。讀故事園中安妮的故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想了解戰爭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樣的痛苦和災難,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本活動的重點不在于說戰爭本身,而是讓學生通過活動了解戰爭的殘酷,激發他們去關注戰爭中的人們,并產生向往和熱愛和平的情感。
(二)、從兒童眼中看戰爭(學習重點)
1、通過課件(安妮日記)讓孩子分析安妮的處境?(小組討論,匯報)
2、收集發生在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資料。
3、出示課件戰爭讓人民的家園變成了廢墟,昔日朝夕相處的樂土只能在夢中回憶,這些背井離鄉的孩子,他們的心里想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一些較直觀的材料,具體、生動的案例,把真實典型的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問題,自覺地激發出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從而獲得頓悟,達成預設教學目的。
(三)、從歷史看戰爭
1、從書中找出兩次世界大戰的資料,小組合作完成填寫相應的統計表格,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2、聯系實際講述伊拉克戰爭耗費了5000億美元,假如沒有戰爭,你希望把這些費用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
設計意圖:本活動主要突出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調查研究這樣的活動培養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這也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也為本課知識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更全面、更直觀的材料,極大地激勵著學生應好好學習。為了解決教學難點,拉近戰爭與孩子的距離,我還收集了我們熟悉的家鄉——臨江。在四保臨江戰役中的傷亡和家園的毀滅的資料,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融為一體。
(四)從長久的危害看戰爭
1、通過讀一讀“小資料”——日軍731部隊、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廣島原子彈博物館,向人們訴說了戰爭對人類帶來的傷害,了解原子彈破壞的力度和持久性。體會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戰爭遺留下的傷害并沒有結束,這就是戰爭的后遺癥。
2、結合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從而體會戰爭帶給人們無家可歸、無學可上、精神傷害等種種摧殘,使學生感同身受,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3、還通過交流海灣戰爭對環境的污染、阿富汗米揚市的千年大佛化為灰燼、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十年間在戰火的蹂躪的資料,讓孩子深刻的體會到短期的戰爭,可能帶來長久的危害。
設計意圖:本活動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拓展,讓學生認識到,戰爭不僅會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而且還會留下許多后遺癥,如戰爭孤兒的生存與教育受到影響,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人們的心靈創傷難以愈合等,使學生明確認識到:珍惜和平,熱愛美好生活。
(五)激情結課
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中激發孩子對和平的熱愛,通過兒歌讓我們一同遠離戰爭、珍惜生命、珍惜和平安寧的每一天。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結束本課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1840年戰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戰爭與和平》是湘教版美術鑒賞領域第三單元燦爛的美術世界的第六課。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欣賞與戰爭有關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本身的特點,了解戰爭與美術作品的關系,感悟戰爭的殘酷,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同時學會鑒賞美術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提高審美素養。
二、說學情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并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在教學設計上會更多的采用教師引導,然后拋磚引玉的方式展開,鼓勵學生合理運用不同的美術鑒賞方法,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作品。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欣賞優秀的中外藝術作品,感受藝術家源于戰爭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初步了解戰爭與美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思考、討論,體會藝術作品的特點,提高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增強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了解作品的內容、形式和特點等,探究藝術作品與戰爭的關系。
難點:理解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不斷學習與更新著教學理念。我們的教學必須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和美術學習之間建立聯系,并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將基于以上的考慮,結合美術學科的學習特點和教材內容,采用討論法、提問法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交流協作,因此,在學法的指導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準備
同時為了輔助我的課堂教學,我還準備了資料豐富的多媒體課件等。
七、說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大部分學生學習以感性認識為主,而感性認識事物的特點是生動性、直觀性和具體性,根據學生的這種規律,為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本節的教學我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指導思想,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具體的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環節一:導入新課
新課程標準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強大的動力。為此,我將利用多媒體展示長城的圖片和紀錄片,引導學生認真觀看并談一談觀看后的感受及其對長城的了解。揭示課題《戰爭與和平》。
通過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長城的雄偉壯觀,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描述分析
首先,我播放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相關視頻,簡單介紹兵馬俑的概況,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兵馬俑的圖片并提出問題: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兵馬俑的兵種和職級都不一樣,你們來說一說,你們都看到了什么?
兵馬俑的色彩、制作方法和裝備上有什么特點?制作兵馬俑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種針對具體的提問,同學們能夠更有目的的進行欣賞,同時找到問題的答案:兵馬俑是由步兵、騎兵、弓箭手、將軍等兵種組成的。他們在一開始的時候顏色豐富、亮麗,光彩奪目(現在大部分已經看不到了),兵馬俑主要是給秦始皇殉葬,秦始皇想要通過這只地下軍隊保衛他。
接下來,我會繼續展示兵馬俑面部的細節圖,并提出問題:兵馬俑的面部、五官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細致觀察得出結論:兵馬俑的面部形狀各異、五官各有特點,都不一樣,非常生動傳神。
我趁熱打鐵繼續出示圖片《大衛》和《圣德列薩祭壇》請同學們與兵馬俑作比較,并說出中國雕塑的特點,同學們經過觀察、思考,不難得出答案:中國的雕塑注重整體,在細節上不做精致刻畫,生動傳神等。
在這個環節我結合學生的已有認知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并且層層深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兵馬俑的認識。
環節三:總結解釋
而后我將展示委拉斯貴支的《布雷達的投降》,提出問題:畫面描述了怎樣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欣賞思考后回答,教師總結:藝術作品對于戰爭來說不僅僅是歌功頌德,更重要的是藝術家通過畫面表達對戰爭更加深刻的思考,警醒人們客觀清醒的看待戰爭。學生若有所思,我繼續發問:戰爭有什么影響?學生回答:人民家破人亡、生靈涂炭。教師總結:戰爭對藝術家的創作也有影響,在干擾藝術家創作的同時也讓藝術家反思戰爭。由此,我們也在課堂推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戰爭的本質是什么?它是毀滅、破壞和長久的苦難。以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重點知識的理解,為后面的課堂活動做鋪墊工作。
環節四:欣賞評價
課程接近尾聲,我繼續展示西漢銅鏡和李公麟的《免胄圖》,提出問題:從文字和畫面的內容上來看,你們覺得古代的這些藝術家傳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們爭先恐后的回答:人民不希望戰爭,祈禱和平昌盛。
擁有美好的希望是好事,但是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夠得到和平呢?這個振聾發聵的問題讓同學們沉思良久,最后異口同聲的說:心存敬畏、理解尊重、化干戈為玉帛。
通過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對戰爭與和平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拓展視野。
環節五:小結作業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在這個階段我先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總結重點知識,再次引導學生感悟藝術的美,并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熱愛,請他們回到家后搜集有關戰爭的資料,用文字或者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一環節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置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為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1840年戰爭》說課稿 篇3
下面是八年級歷史《1840年戰爭》說課稿,歡迎閱讀!
《戰爭》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戰爭》。
一、說教材:
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系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系,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戰爭的起因和經過以及結果,共二目:第一目介紹了戰爭前夕的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貿易狀況,揭示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的非法運輸和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傷害,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第二目介紹了英國發動戰爭的過程以及戰爭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二、 說目標:
﹙1﹚知識目標:19世紀中英貿易情況,非法運輸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林則徐虎門銷煙,戰爭的過程,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影
響。
﹙2)情感目標:通過觀看英國向中國輸出及造成危害的視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通過對禁煙運動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通過講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3)能力目標:通過對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 培養
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以及理解難點問題的能力。
三、說重點與難點
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分析能力,確定中英《南京條約》為重點,其理由是: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的簽定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轉變。
教學的難點則為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四、說教學過程:
1、先讓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的時間范圍 (1840--1949),八年級上冊一本書的內容講述的都是這段屈辱的歷史。再從學習近代史應有的感情上進行必要的調動,讓學生知道學好第一課的重要性。
2、導入: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觀察、猜想,引入課題.
我采用的是從課文的中間切入的方法。
屏幕上是虎門銷煙的浮雕圖,引發學生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
(1)、虎門銷煙損害了哪國的利益?
(2)、這個國家會采取什么措施?
(3)、這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由此過渡到對戰爭爆發的背景進行分析。
3、論從史出,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屏幕上顯示英國和中國在戰爭前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閱讀并做出判斷。目的是少對學生灌輸結論性的東西,讓他們對戰前英國的進步與強大和中國的落后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和了解。這方面的內容課本是一帶而過,講解的很少,但卻十分的重要,這對于后面分析中國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很有幫助,這恰恰也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4、列表總結,給出一個清晰的整體印象。
對中英戰前的國情分析在列表總結,把零散的知識點整理起來,加深對問題的認知。
5、問題過渡,引出中英在貿易上的關鍵環節,從而得出英國非法運輸的原因所在,
6、觀看圖片、示意圖表和視頻。
讓學生對非法運輸中國所造成的危害有深刻的認識,視頻的效果十分理想,真正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學生很自然地總結出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表現有哪些。由此過渡到林則徐在廣州實行禁煙的必要性。
7、圖文并茂,講解民族英雄林則徐。
突出表現林則徐為國為民的赴湯蹈火的精神和英雄氣概。在選擇材料上要充分利用好課本上給予的內容,引導學生重視課本,學好課本。
讓學生總結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活動,而虎門銷煙是禁煙活動的高潮,
虎門銷煙也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借口﹚。對于這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將它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過圖片資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置爭議問題,可以向學生提問“如果林則徐不禁煙,那戰爭就不會爆發,你同意嗎?”讓學生思辨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系,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同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8、利用地圖,講解戰爭的過程。
在歷史的學習中,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識十分重要,它能給學習者一定的空間形象定位,在屏幕上利用地圖進行戰爭過程的講述,能把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效的集中起來,比起單純用課本進行教學所獲得的效果要好。
9、師生互動,共同探討問題。
對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根本原因有正確的認識后。并和學生共同分析《南京條約》的內容,以及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后果。
而對于“中國戰敗的原因”這一難點的解決,主要通過設置問 “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查辦,戰爭能取勝嗎?”,讓學生結合教材后的材料以及補充的圖片資料來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10、鞏固練習。
《1840年戰爭》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拒絕戰爭》是教科版九年級第六單元漫步地球村第一課內容在飽受戰爭創傷后世界各國人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創造一個和平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的意義,并為之進行不懈的努力,在新世紀,和平已經成為世界發展潮流的主流。但是局部戰爭仍然此起彼伏,連綿不絕。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殘害生命,損毀財物,特別是摧殘兒童。通過學習,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戰爭的巨大危害性,知道熱愛和平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激發學生向往和平生活。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戰爭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危害,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
過程與方法:通過具體戰爭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和權衡應對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熱愛和平,拒絕戰爭的情感和意識。
3,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其中最重要的事認識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二、說學情:
當今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親歷戰爭的危害,僅限于影視資料缺乏對其直觀的深刻認識,更缺乏理論思考,本節內容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直觀資料,深刻認識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性,從內心深處樹立熱愛和平的精神。
三、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無法真實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危害,因此,教師的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本課利用圖片,戰爭記錄短片等方式形象展示各個地區,各個時代的戰爭對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聲情并茂地描述戰爭的殘酷,讓學生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靈魂深處拒絕戰爭,理性地認識戰爭。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戰爭的危害性,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請學生看上述兩組圖片,說明分別反映了我們人類的哪兩種生活情景。
板書:第17課戰爭與和平
多媒體放錄像(南京大屠殺片段)后教師提問:看了這段錄像,大家有什么感想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哪些災難。
學生發表觀后感,教師再加以評價
板書:⑴戰爭對人類的生命造成了極大的摧殘和傷害。
(多媒體展示)
一級級臺階上,男女老少,尸橫遍地。許多人枕疊在一起,一些人俯身向下,一些人仰面朝天。他們是為了躲避日軍轟炸,在防空壕里窒息而死的。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飛機對重慶進行3個多小時大轟炸,造成"重慶防空壕大窒息慘案"。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共空襲重慶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
在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人數達3500萬。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總計人員死亡約1億3百萬人,其中平民死亡約7589萬人。
師講述過度:戰爭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還消耗了大量的資源,造成可怕的環境污染,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嚴重威脅到附近地區居民的生命與健康,甚至人類的生存。
板書:⑵戰勝消耗大量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威脅人民的生命健康,甚至人類的生存。
讀一讀(多媒體展示)
教材第129頁圖6—3。6—4及文字。
小資料:(師生共同分析資料)
讓學生說說自己所了解的戰爭(學生各抒己見)
多媒體展示讀一讀:可怕的核戰爭
目前,世界上有5萬多個核彈頭,約達200億噸梯恩梯當量的核武器,一旦發生核戰爭,只要動用現在世界擁有的1%的和儲量,就足以嚴重破壞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核爆炸產生的煙塵將彌漫全球,使地球數月不見天日,全球氣溫降至零下25°C,動植物成批死亡,人類面臨全面生存危機。這還僅僅是1%,如果是全部,那就足以讓地球毀滅幾十次。
教師講述過度:由此可以看出,戰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當然,戰爭的危害還不僅如此,下面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多媒體展示讀一讀,想一想:
教材第129頁下輔助文。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從9。18事變到日本投降,在長達14年的時間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教師設問:閱讀了上述材料后,請同學們想一想,戰爭還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危害。
學生回答思路:戰爭還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板書:⑶戰爭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嚴重影響經濟發展。
教師講述過度:同學們,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在家,有父母的呵護,享受著溫馨的家庭生活;在學校,有老師的關懷教育,安心地學習,成長。可是同學們是否知道,戰爭中的少年兒童,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多媒體展示讀一讀——教材第130頁圖6—5及文字。
多媒體展示戰爭中的少年兒童
師生共同評價圖片
教師講述:剛才我們從四個方面簡單了解了戰爭的危害。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又何止這些。同學們看過哪些反映戰爭的電影或書籍能說說戰爭給人們帶來災難的事例嗎。
學生討論并交流
教師進一步引導:通過上面的學習和同學們的講述,我們懂得了,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的代價是慘痛的。面對殘酷的戰爭,我們的態度是什么。
學生:拒絕戰爭。
教師揭示主題:這就是我們對待戰爭的態度:拒絕戰爭!
板書:拒絕戰爭
《1840年戰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鴉片戰爭》是岳麓版高一歷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第四單元第一課內容,是教材專題四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的開篇章。鴉片戰爭對我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l 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完成老師制作的關于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幾組圖片上的問題,并理解戰爭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戰敗的根本原因。嘗試理解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系。
l 能夠說出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取得勝利,并知道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過程與方法
l ①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及學生參與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煉其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并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②通過過逐步推想,深化學生對史事的理解,思考并分析列強出兵中國的真正原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l ①通過戰爭造成中國損失的討論,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感,強化學生的國家主權和國土資源意識。②聯系香港地區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讓學生明白“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從而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3、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①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系,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還有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為何還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國戰敗的原因 (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個重、難點問題。)
二、說教、學法
(1)多媒體輔助法:增加課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
(2)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觀察學習法:所謂觀察學習法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觀察圖片,從中發現它們的特點、所反映的歷史內容,并與所學內容聯系,如此為學生的思維力的發展、想象力的發展,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學情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采用以上的教、學法,即:同初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為大多學生在初中時都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采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四、說教學過程1、導入:歸納舊知識導入,由溫故而知新2、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中國戰敗的原因是本課重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評、析、練來突破)
(1)看、讀: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話帶過,而這留給了學生太多的疑問和不解,為了能讓學生弄清這一背景,我通過播放關于這一內容的圖片資料,讓生注意觀察,和讀圖片旁邊提供的材料,然后讓他們看圖說史,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總結出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以培養他們綜合概括的能力。同時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虎門硝煙。
(2)評、析:“虎門硝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對于這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將它與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過設置爭議問題,問“有人認為,如果林則徐不禁煙,那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你同意嗎?”讓生思辨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系,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同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感:而對于“中國戰敗的原因”這一難點的解決,主要通過設置問題“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查辦,戰爭能取勝嗎?”,讓生結合教材后給出的“解析與探究”的材料來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鴉片戰爭的經過,由于在初中時已重點學過,在這就不在重復,只是通過演示《鴉片戰爭的形勢示意動態地圖》一帶而過。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內容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主要通過連線題,讓學生了解各條約的內容。
過渡: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取得了諸多的權益,法、美也借機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撈取權益。但之后不久英法為什么又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進入下一個“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的講析,主要通過出示英國在中與洪都拉斯的正當貿易對比表,讓生觀察和創設情景來得出結論。經過略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主要通過組織學生的分組活動來完成。即:“成立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損失調查委員會”分成政治、經濟、國土、文物幾小組來行調查,從而從這幾方面來掌握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活動內容讓學生課前準備,可以小品、歌唱、朗誦等多種形式進行)。通過這一活動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
3、小結:結合板書設計,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4、課題延伸:提供給同學們有關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