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說課教案
劉海燕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作用及聯系。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七冊第一單元(小說單元)中的第一課。小說這一體裁在第三、四冊略有接觸,第五、六冊曾系統地學習小說的文體特點,本課承接已有的知識,先復習、鞏固所學知識,然后深入學習本文結構的安排和作品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備課的指導思想。
因此我在處理這節課時本著這樣兩個指導思想:第一 注意線索清晰,是教材知識系統化;第二 符合普遍認識的規律,方便學生記憶。
三、備課原則。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會其中的精華,我在備課之前本著這樣幾個原則:
1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
2 注重學生雙基能力的培養,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
3 把握好語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 設計的問題要具有梯度性,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注意全面性。
5注重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反應,及時有效的處理課堂突發事件,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6 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四、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備課原則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特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德育目標: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惡
1、
2、 知識目標:
1) 字詞的積累,作家作品;
2)了解小說的敘述特點。
3)體會作品以笑寫悲的藝術手法。
3、能力目標:
①能通過肖像、語言、動作來刻畫人物的性格;
②培養學生閱讀和欣賞小說的能力;
③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確立重難點的依據。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象。根據以上理論及我教的班級的現狀,
六、重難點。
我把以上目標均作為重點,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確定為難點。
七、如何突破重難點。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第三,以“笑”為突破口,創設問題情境,達到深入淺出情境教學的效果。
八、確立教法學法的依據。
以新大綱“教學中在重視的問題”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及教材特點為依據,采取以下教學法進行教學:
1 分層次教學法。
2 目標導學法。
3 教師“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學生“自主式”的分析歸納法。此種教學法著眼于學生的能力訓練、著眼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知識的積累。
教學媒體:采用電腦課件輔助教學
九、預習
1、 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
2、 勾畫、圈點、作批注、摘抄名句(習慣的培養)
3、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讀出不同的語氣)
十、教學設想:
1、以“笑”為突破口,組織安排教學全過程。
2、分層次教學,以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 導課
據魯迅先生的朋友說,他對其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是孔乙己。魯迅先生為什么最喜歡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么,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這樣導課的優點是這樣不圍繞課文內容本身,而借課題以外的與課文有關聯的某些內容發問,巧設懸念,由遠及近,引入新課,不僅過渡自然,而且所述問題正是學習《孔乙己》的一些本質問題,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創作方法和孔乙己這個形象的典型意義。
另外也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期待欲,同時也能讓學生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就保持對課文內容的審美注意,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施。
2、 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 , 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除了擅長寫小說,還擅長寫雜文,魯迅的雜文象匕首,象投槍,對反動派進行無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對反動派左邊一巴掌,(18)右邊一巴掌(81),合起來為魯迅的出生年(1881)兩巴掌加起來是(36),即魯迅死于(1936 )年。
《吶喊》是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藥,阿Q在故鄉講頭發的故事,兔和貓為了一件小事鬧了一場風波,端午節看社戲,刷的一道白光,原來是鴨的喜劇。
3、 寫作背景
《孔乙己》寫于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后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義的小說。《孔乙己》寫于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4、 字詞教學
5、 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教師幻燈打出。
6、 分層次教學
教師提示:1、衣著可笑
2、名字可笑
3、動作可笑
4、神態可笑
5、語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
B:這些笑說明了什么?
C:從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樣的性格特點?
教師提示“我”,眾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們的笑有什么含義?
B:從他們笑的含義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C:從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劇的根源。
分層次教學的優勢:
根據我所教班級的現有基礎,特劃出三個層次:
A:20%左右的學生對學科基礎較差,或學習態度不端正,或學習方法不良,而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作為A類層次對待。
C:30%左右的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基礎知識較扎實,對所學知識有一定遷移能力,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因此作為C類層次對待。
B:50%的中間生作為B類層次對待。
教學目標分層
課堂教學分層
作業訓練分層
考試評價分層
層級由本人自愿,老師衡量而定,但此種分類是動態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適時調整,這樣分層次教學可以使學生們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揚的機會,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從而有效地激發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歸納板書
孔乙己是一個特殊人物,正因為如此,他成了人們取笑的對象。他被笑聲包圍,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們不無惡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結
“笑”是作者進行人物塑造的一種藝術手段。小說以“笑”為線索,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茍活,最后在笑聲中走向死亡。小說對各種人物的笑,描寫越是生動,越是具體,我們就越是感到悲涼。這樣讓悲劇在喜劇的氣氛中進行,以“喜”襯“悲”,更增強的小說的悲劇效果。
教學的預期效果
希望學生通過這節課,能體會作品以笑寫悲的藝術手法。
另外,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訓練,如說話、概括、表演、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1、 作業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有針對性的布置,不作統一要求。
1) 創作課本劇,
2) 發散性思維訓練。
3) 寫作訓練,
2)題目:《孔乙己離開酒店以后……》
《2002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變原小說的主題,充分發揮想象,
通過肖像、語言、動作來刻畫人物的
性格。
字數:300字以上。
3)內容:通過肖像、語言、動作來刻畫一個你熟悉的人物
要求: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