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公敲門》教案(精選2篇)
《雷公公敲門》教案 篇1
活動的生成:
這是一節生成活動,從滲透式的教材上選取的,在課程審議時光看活動名稱——雷公公敲門,以為是關于夏天的活動,故放在現在這個季節,沒想到竟是一節關于春雷的,真是太疏忽了,這是課程審議沒有審清楚,沒有審仔細導致的。
回想期初課程審議安排話題內容的時候,我們用一下午的時間來制定整個學期的課程安排表,確實有點緊張了。我們既要考慮安排合理、還要顧上領域均衡,缺的教學活動則再到別的教材書上尋找合適的,另外,季節特點、節日慶祝等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元素,所以便出現了表面化的課程審議,不夠仔細、不夠深入。如何避免表面化的課程審議?首先應該做到的是細心,時間實在來不及就延長,做到“寧缺毋濫”。
課程審議要審全審細,我們課前的準備也應該很充分,由于準備不夠充分沒有及時發現《雷公公敲門》竟是一個關于春天的活動,否則就有時間更換一下了,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方面。
活動的組織:
原教材中要求幼兒認讀漢字的同時還引導幼兒理解漢字的組成,這對于幼兒來說偏小學化了點,所以我刪去了這個環節。
兒歌內容不難,幼兒很容易掌握。而且在角色表演時也相當感興趣,特別是模仿動物出洞的動作,很積極。但是活動中沒有安排一個創編或者仿編兒歌的環節,可以事先請幼兒收集有關動物冬眠的資料,了解哪些動物是冬眠的,再根據動物冬眠的特性仿編出洞的動作,這樣會更具挑戰性。
《雷公公敲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初步認讀漢字“游”、“跳”、“爬”、“鉆”,了解漢字組成的基本規律。
2、通過身體動作表演兒歌中動物出洞的姿態。
3、在“捉迷藏”中對漢字游戲感興趣,并積極地參與識字游戲活動。
活動準備:
1、 圖片:雷公公、青蛙、水蛇、小熊、蚯蚓、太陽;字卡:跳、游、爬、鉆。
2、 請6個幼兒帶上雷公公、太陽頭飾和動物頭飾(青蛙、水蛇、小熊、蚯蚓)表演兒歌。
3、 在幼兒的椅子下面分別放置動物頭飾(青蛙、水蛇、小熊、蚯蚓)。
語言音頻。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播放雷聲音頻,師:聽!什么聲音?
2、師:原來是雷公公來了,那小動物們聽到會怎么樣呢?
二、引導幼兒學習兒歌《雷公公敲門》
1、師:轟隆隆,轟隆隆,看看雷公公在干什么,聽到雷公公的話,哪些小動物會來呢?
2、師與個別幼兒表演情景(邊念兒歌邊表演)
3、師:你聽到了什么?誰來了?
4、幼兒學念兒歌
(1)教師年兒歌前半句,幼兒年兒歌后半句
(2)完整念兒歌
三、引導幼兒閱讀圖夾文兒歌,初步感知動詞“跳”、“游”、“爬”、“鉆”。
1、“跳”(青蛙旁邊)
(1)師:猜猜這是什么字?
(2)幼兒學做跳的動作
2、“游”3、“爬”4、“鉆”
四、引導幼兒開展猜字游戲
1、師:我們來玩一個猜字游戲吧。
2、介紹規則: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老師拿走一張動物卡片或字卡藏起來,再請小朋友們睜開眼睛,看看是哪個動物、漢字藏起來了。
3、師幼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