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和微觀結合的有效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如果說備課、上課等基本教學實踐是元研究的話,那么教學反思就是次研究。專家講:一個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復。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基礎,是學生學習輕快活潑的有力保障。一、課前反思,宏觀把握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要吃透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認真領悟新時期作為一名好教師的必備條件;系統梳理高中地理所學全部內容,分析每冊、單元、節內容在全部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教過一屆高三后反思,每學年、學期教學內容的順序是否合理,每部分教學時間安排是否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研究教材內容的變化,研究高考考綱的變化,并思考為什么教材考綱會修改、增刪這部分內容,我們的教學應如何改變。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對高考試題的認真反思是必不可少,高考試題的特點、發展趨勢怎樣,難易程度如何變化等。例如今年文綜高考浙江省自行命題,這就意味著高考試題中與浙江有關的地理特征、人文特征將顯現,這就要求我們在上課時能更多地舉本省有關的典型的案例,多聯系身邊的鄉土地理。
二、課中反思,微觀搞活
課前準備的比較周詳完美的教學設計,由于教師、學生、環境等原因可能會導致實際效果不怎么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關注課堂上自身的表現,關注學生的眼神、動作和反應。上課時教師觀察要仔細,不忽略小事,重視教學常規的運用。
1、如教師的聲音是否宏量,可通過向學生提問,詢問得知;板書、板圖、板畫是否清晰、合理,可通過在教室里走動時留意觀察;
2、教師在上課時有沒有把自己的不良的情緒帶到課堂上,上課時感情是否飽滿,能否以情動人;是否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評價學生的問題,是否過于武斷,沒有堅持鼓勵和包容的原則,學生的話匣子有否打開,思維有沒有處于活躍狀態。
3、課中反思有兩個關鍵的反思:
第一,難點是否已經通過分析已經解決,提問和例子是否恰當,是否需再進行補充實例,再進行講解。如在講正午太陽高度時,我先講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緊接著列出一個公式即H=900-△δ(直射點的緯度與所求地的緯度之差),結果有很多同學不會做課后活動題。這時我感覺這個內容由于太抽象,學生還沒理解,必須重新舉例講解。這時我畫了一幅夏至日光照圖,先讓學生找到正午12時的經線,及為什么?這時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條正午12時經線上的太陽高度都是正午太陽高度。以此為基礎,我在這幅圖中12時經線上又取兩點A點(300N),B(300S),通過幾何作圖法,對角和內錯角的互換,最終得出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再推導出公式即H=900-△δ(直射點的緯度與所求地的緯度之差),這時學生就能理解這個公式。此時再讓學生計算奉化(300N)兩分兩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學生都已經掌握。上課時要注意學生的思維障礙所在,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難點存在盲點,那么就會對地理學習存在懼怕心理,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第二,反思問題情境是否得當,所取問題或例子是否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如在講商業中心組織形式時,原來打算只講課本上的西安市、沈大高速旁服裝市場例子,可存在講解時看到學生無動于衷,死氣沉沉的樣子,感覺到教學效果極差。靈機一動,改為講當地奉化、寧波的商業街、小區的組織形式,這回學生的氣氛開始回升,學生主動走到黑板前畫了一幅當地城區簡圖,并作出了相應分析。我在以后的教學時,選例子提問盡量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感興趣的事物。
課前的大量的精心的備課方案為靈感的閃現準備了心理基礎,有時靈機一動確實有好的教學方法出現。如怎樣把討論進行更加熱烈些,怎樣讓學生思想更加放開,當原先準備和例子或解題方法學生還不能理解和領悟時等等,都需要教師快速反思,尋找更好的案例和方法。課中反思一般需要有較豐富的經驗的教師才能做到,不過新教師只要堅持這么做,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課后反思,總體突破
如果課中反思許多年輕教師還難以得心應手的話,那么課后反思是所有教師都有應該重視和堅持的。著名特級教師王樹聲在總結教學經驗時有十年磨一課的精品意識。課后反思應注意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原則,即把教學中的成功的方法與失敗的例子與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相結合。
1、反思教學中成功做法
將教學中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原理,啟發學生思維的方法記錄下來。如在教全球性大氣環流時,我先在黑板上畫圖分析北半球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然后請幾位同學上來畫南半球的三圈環流圖,再請同學們判斷正誤,最后請同學們總結三圈環流的分布規律。經檢驗這種教學方法效果很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判斷正誤時又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用這種方法教學的內容還有很多,如光照圖,氣旋、反氣旋圖,洋流分布圖等。教學、分析試卷時,宜把考到的知識點講深講透外,再把這些知識點與其它知識點聯系起來,善于給學生織網,讓學生不至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到綜合考試時應用能力就會提高。如在判斷氣候類型時,要使學生對四個形成因素了如指掌,使其知道這到底是規律性因素造成的還是非規律性因素造成的,還是綜合影響。在判斷鹽度高低,交通線建設、區位因素等問題時,我們都應該讓學生總體把握重點突出。高中地理宜于初中地理結合,后面的理論宜用前面講過的知識來解釋,這樣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