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學好地理
目前, 有部分學生感覺學好地理比較困難, 如何幫助這部分學有困難的學生能和大多數同學一起, *理解而不是*死記, 順利通過會考, 大力提高教學質量, 對廣大地理教師是個現實問題。本人從事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學任務, 在這方面做過探討, 并在教學實踐中, 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誤的教訓, 現把個人認為可行的方法略述一、二。一、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由學生, 知識, 教師構成的教學系統, 這三者之間互相聯系制約, 主要矛盾是客觀要求學生學習, 掌握并會初步應用知識。而學生能否良好地掌握知識, 則取決于學生學習知識時的態度、情感和興趣。知識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 教師在這組矛盾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一方面, 控制對學生的知識信息的輸入量、輸入時機、輸入方式和消化過程, 另一方面學生對知識信息的態度、興趣有關鍵性的影響和控制作用。教師控制著教學的全過程, 是教學過程中能動活躍的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自己動手, 帶領學生制作一些簡易的地理器材, 如簡易風向儀, 簡易毛發濕度計, 簡易量雨器, 簡易指南針, 簡易測角器等, 并將這些器材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二、正確把握新知識信息的輸入時機
對新知識信息的輸入時機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并與新知識信息相關聯讓學生不感
覺突然。如《地球的運動》一節, 在學生已有了“ 地月系”等知識的前提下, 抓住地球自轉和地球公轉的現象, 有序并有針對性地去介紹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讓學生在抽象的事物中去感受到直觀和具體, 淡化學生的抽象感。對新知識信息的輸入量, 在起步階段一定要嚴格把握大綱和教材的要求, 不能隨意增加知識量和難度, 在方法上也不要急于拔高, 待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后, 慢慢逐步提出相關問題有序深入, 做到由淺入深, 循序漸進。總言之, 教師的這種控制作用的目的, 在于盡量降低新舊知識間的臺階, 讓學生樂于接受新信息, 盡量讓學生在學習中多獲得成功的喜悅, 提高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三、教會學生認真閱讀課本
把學習地理的過程簡單理解為死記硬背, 是阻礙學生提高認識能力的最大障礙。由于地理現象的多樣性, 多變性, 使學生覺得地理背的太多, 不好理解, 不便記憶, 不會應用, 加之種種參考資料題解等, 不僅助長了學生死記的偏見, 更嚴重的是對學生重視并認真閱讀課本產生很大干擾, 教師必須花大力氣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 讓學生從閱讀課本中嘗到收獲的喜悅, 讓他們逐步感到課本的富有和深刻, 是其他任何參考資料都不能代替的。如地殼中的礦物, 課本中介紹了礦物的概念、作用、特點以及巖石和礦床,并配以地殼物質循環圖, 應該讓學生認真仔細地去挖掘課本的深層內涵。只要引導得當, 學生通過閱讀思考, 會逐步激發更深層次的興趣。
四、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地理現象千差萬別, 豐富多彩,不同現象對應著不同的過程和規律, 少部分學生對這五彩繽紛的現象感到迷茫, 產生畏難,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 必須逐步將學習地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傳授給學生。
1.要認真觀察地理現象
觀察現象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開始, 觀察自然現象, 不能只停留在新奇感的初級階段, 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會分辨現象的主要和次要, 表象和實質。
2.理解地理現象的過程并加以記憶
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與重在理解地理現象的過程是背道而馳的。對任何一種地理現象, 無論簡單還是復雜, 都應把它的原理弄清楚。如1997年發生的“ 日偏食”現象, 除了組織學生認真觀察現象并加以記錄外, 還把形成這一現象的原理告訴學生, 讓學生知道日、地、月三者如何運動到一條直線上, 月球的黑影如何掃過地球。只要學生把這一過程理解了就知道為什么在這一過程中, 有的地方看到的是“ 日全食”,有的地方看到的是“ 日偏食”, 而有的地方可能看到的是“ 日環食”。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培養思維的獨特性
如在介紹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作用和如何計算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飛機或輪船的日期時, 在學生理解了地球自轉原理和知道國際日期變更線作用的情況下, 具體的計算日期的方法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自己把握, 教師加以指導, 不一定要求所有學生都與老師的計算方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