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通用11篇)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發布時間:2022-11-07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通用11篇)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1

  課題授課人課型復習課時間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大氣循環、生物循環、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的復習,理解地理環境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結合實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

  3.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過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

  4.結合東北森林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和對修建水庫利弊的辯論,掌握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知識點和原理邏輯聯系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2.通過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提取地理信息,總結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案例分析、討論,樹立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的觀念,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體會自然的和諧美,養成善待環境,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重點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2.地理環境中各要素間的物質與能量的交換3.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舉例分析教學難點

  1.理解構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2.地理環境整體性在時間軸與空間軸上表現。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學習法、討論法

  教具

  多媒體

  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師生活動設計意圖組織教學導入新課講授新課教師小結承轉教師小結承轉教師小結承轉承轉教師小結課堂小結作業觀看自然風光視頻自然環境由那些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是簡單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現在的自然地理環境嗎?舉例說明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的地理環境是紛繁復雜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樣達到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呢?一、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大氣

  水          大氣循環生物        水循環             相互聯系                               相互制約    整體巖石        生物循環           相互滲透土壤        巖石圈物質循環地形

  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整體圖中樹如何實現自養?

  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新功能----生產功能。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這個過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參與?

  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說明生產功能是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將大氣、水、生物、土壤、巖石等要素統一在一起,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環境,數量變動的原因?其數量是否保持穩定?

  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食物、水源、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寒潮多發 食物、水源豐沛、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寒潮少

  結論:平衡功能表現在地理環境要素的性質的相對穩定,且此平衡是動態平衡。                       生產功能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                       平衡功能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地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如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如何變化的呢?

  案例2分析:畫出黃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變化和人類影響的過程。

  結論: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個要素統一的變化過程,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活動分析

  觀察a-e圖,發現湖泊面積和深淺發生了什么變化?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大,對自然要素的干擾增加,特別是水和生物,由此引發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動全身”

  案例3分析:找出東北森林的位置,依據案例寫出森林變化導致環境整體變化的因果關系。

  森林面積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徑流增加水旱災害增加土壤沖刷、變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氣濕度下降氣候變干風化加快

  討論p97活動題:分析修建水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整體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環境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產生新功能統一的演化過程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人類在進行大型工程的時候,必須反復論證,以確保工程發揮最大的效益。搜集資料,分析北方沙塵暴天氣頻繁發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決的措施。播放課件學生討論做活動出示各循環示意圖思考,討論分析92頁活動討論分析復習舊知活動93頁學生討論思考,討論歸納總結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歸納分析能力

  進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組成及各要素間的關系

  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溫故而知新在同一幅圖上從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問題,比較容易入手,學生也能接受。 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由內因影響轉入人為因素的干擾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討論水庫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影響,把理論應用到實際問題中,讓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有用的。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鞏固所學知識板書設計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大氣                                    新功能水                                      生物      相互聯系                      統一的演化過程          相互制約    整體性  巖石      相互滲透                      “牽一發動全身”土壤        地形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2

  地理必修1人教新課標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學案

  課標解析 

  1. 結合實例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 舉例說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 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主干知識的梳理

  一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 地理環境由-             、        、       、        、          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         、相互           ,構成一個有機整體。

  2.地理要素通過          、          和         等過程進行著        和         。

  3.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           ,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             。生物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       作用。

  4. 地球早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             、        、       和氨。一般認為,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于植物的        的作用。

  二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 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如        、          等。

  2. 生產功能

 。1) 概念

  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          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          。

  (2)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         和        ,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      及        。

  光合作用通過        和       的交換,將     、       、       、      、      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條件下,生產出         。

  (3)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        功能而非           的功能。

  3平衡功能是指個自然地理要素通過      和      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   的能力。

  三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1.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        ,一個要素的演化        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      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      ,是        的重要表現形式。

  2. 在自然地理環境要素中,受人類直接影響相對較小的是-               ,比較容易受人類干擾的是              和                  。

  四  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1.          和         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  

  2.          和          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

  3. 陸地上不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          位置、          位置互不相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4.  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一的       類型和         類型。相應的-             、        、和-             共同形成了有一定         呈           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5. 受太陽輻射從        向          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         變化的方向,由赤道向兩極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        為基礎的。

  6. 橫穿整個大陸的自然帶有-             、        、       。

  7. 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帶自然帶組合為-             、        、       。  

  典題解析

  [例1] 圖中若a是綠色植物,讀圖完成(1)――(2)題

  (1)該圖示的含義是 (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2)如a在黃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易產生荒漠化 b易使黃土質地變松 c易產生水土流失 d易形成酸雨

  解析: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分解作用是把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化合作用是把礦物質合成有機物質。

 。2)土高原土質疏松,且夏季多暴雨,加上植被破壞,易產生水土流失。

  答案:  (1) c(2)c

  [例2 ]據陸地環境的整體性的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氣候要素

  (1) 假若上圖表示西北內陸地區各環境要素間的關聯性填出相關內容

  (2) 生態系統的變化回影響地貌過程。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市由于      形成的。

  (3) 從以上兩實例看出,陸地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

 、                                         

 、                                           

  解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正確理解其含義,應把握兩點:①陸地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的。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變化,雖然不同地區間的環境要素的具體特征不同,但環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和制約性特點是相同的。

  答案:(1)少 較大  戈壁礫漠  有機質含量少  稀少(2)植被多遭破壞,加速了流水侵蝕

 。3)見解析

  課堂練習

  一 選擇題

  1生物循環過程能夠促使自然界的(      )

  ①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遷移、運動   ②能量不斷流動轉化

  ③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減少     ④二氧化碳和水不斷增多

  a 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關于生物對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物改變了大氣圈和水圈成分

  b生物促進了環境中物質的遷移運動

  c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其改造環境的根本原因

  d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陸地環境的整體性表現在(  )

  ①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陉懙丨h境各要素雖然構成一個整體,但是它們是獨立存在與發展的

 、勰骋灰氐淖兓瑫䦟е缕渌厣踔琳麄環境狀態的變化

  ④各要素對環境的影響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下列體現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是(  )

  a我國東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

  b冬季海南島氣候溫暖,而黑龍江卻江河封凍

  c西北內陸距海遠   降水少    內流河多    氣候干燥     風力作用強    多戈壁、沙漠

  d赤道地區降水多,氣候溫潤;副熱帶地區降水少,氣候炎熱;極地地區降水少,氣候嚴寒。

  5每天人類在使用化石燃料過程中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卻基本穩定,是因為(  )

  a大氣本身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平衡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生產功能

  d生物要素具有平衡功能

  6下列環境問題的形成與森林破壞無關的是(  )

  a某河流近年含沙量增大

  b某地區地下水被污染

  c某山區地下水位持續降低

  d地表水土流失加重,氣溫年較差增大

  二、綜合題

  7.讀“光合作用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b、c、f箭頭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他們呼吸的能量和物質是:

  a b                 

  c  f

  (2)箭頭d、e、g表示的是

  d e  g

 。3)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

 。4)綠色植物通過上述過程,把環境中的 物合成         

  同時把              能轉化成            能,貯藏在          中。

  8.讀“環境問題”示意圖,回答:

  (1)將下列答案的代號填入相應的空格內

  a氣候變化        b水旱災害增多       c農業減產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脅人類生存        f全球變暖

 。2)環境惡化,威脅人類生存。要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必須走        ,

  為實現這一目標,公眾參與是一個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動符合這一要求(    )

  a、 實行垃圾分類存放

  b、 充分享受生活,購買象牙雕刻的工藝品

  c、 逢年過節,給親朋好友寄送賀卡

  d、 出門乘公共汽車或騎自行車

  e、 購物時,自備布袋或籃子

  f、 建議家人購買汽車,提高消費檔次

  能力提高

  9.閱讀分析下列資料并回答問題。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積以達267.4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面積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

  (1)將下列正確的代號填入圖中對應的空白框中(每個代號限填一次)。

  a風力作用為主          b流水作用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穩定

 。2)導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主要有哪些?

  10.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

  植物    ⑤

  ②

  ① ④

  土壤 微生物

  ⑥

 、

  ③

 、

  動物 ⑨

 。1)從物質交換的一般情況看,圖中各代號表示的物質分別是: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⑦            ,   ⑧           , ⑨ ,

 、 。

 。2)⑥和⑦的交換是通過                         作用進行的。

  課后學習反思

  參考答案

  一. 單選題:  aabcbdbc

  二. 讀圖題:

  1.(1)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熱帶荒漠帶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赤道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緯度變化

  2、(1)溫帶落葉林帶  溫帶草原帶  溫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  水分條件  溫度條件   中緯度

 。3)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草原  耐干旱、善奔跑

 。4)畜牧業

  (5)干旱  “綠洲”

  能力提高題答案:

  1、(1)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  溫帶季風氣候

 。2)水熱  水稻  光照、熱量    水、小麥、棉花  光熱  草場  灌溉(綠洲)際導彈 長絨棉、葡萄

  2、(1)①熱帶雨林帶  ②熱帶荒漠帶   ③熱帶草原帶   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⑤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⑥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2)地中海   溫帶海洋性

  (3)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條件

  (4)由赤道向兩極   熱量條件

  3、(1)隨著高度增加而產生水勢狀況的變化

 。2)海拔高,氣溫低

  (3)常綠闊葉林  針闊混交林  針葉林  高山草甸

 。4)多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3

  說課稿: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同時要為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基礎,以及為正確處理人地關系并正確指導人類活動的合理性打下基礎。

  本節的關鍵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也會影響誰。各要素之間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達到統一的狀態。

  案例是本節教學的重要手段。因為本節是抽象的理論,教師要以具體的案例讓學生有形象具體的感知;而學生要學會分析案例來掌握本節知識和鍛煉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實踐能力等。

  重難點分析:

  ●重點: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

  ●難點:地理要素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整體性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平衡功能;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表述問題的能力。

  課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以生物為例,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認識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2.了解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功能;

  3.以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東北地區的森林砍伐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閱讀案例一,緊扣植物的光合作用,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說明生物與其他地理要素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及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2.閱讀案例二,緊扣黃土高原的土壤侵蝕,剖析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等要素間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閱讀案例三,緊扣森林破壞,剖析植被變化對土壤、地貌、水文、氣候的影響,說明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正確的人地思想。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事物普遍聯系的思想;

  2.樹立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促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學情分析:學生已學習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對地理環境要素有初步的認識,對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備基本的地理閱讀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學生還缺乏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來幫助學生對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認識,還需要補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啟發式講授

  學習方法:學生原有的地理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地理方法簡單;但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教學流程

  課標要求 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 播放視頻或景觀“熱帶雨林”

  提問:觀察其中有哪些要素?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明確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 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

  補充生物循環知識(光合作用、分解作用、有機物、無機物)  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能量交換 指導活動(可帶一盆栽植物)、閱讀、讀圖分析p90—91活動(5-2)、案例1(5-1);

  1.所示中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

  2.依據所學知識分析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生物如何在各要素間進行轉換?

  4.圖中的能量是如何傳遞的?

  5.歸納生物循環示意圖。

  小結:各要素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成為一個整體。 學生回答:

 。柟、大氣、水、土壤、生物) 聯系自然現象,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分析表述地理問題的能力。

  地理環境的形成、演變、演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指導閱讀資料:

  1.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2.關注地理環境的形成、演化。 閱讀資料、讀圖分析。 培養學生閱讀資料提取信息、概括總結、表述的能力

  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1.以某種水果、某種作物為例或不同地區的作物生產量的不同為例,分析歸納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要素的功能。

  2.閱讀資料p/92;分析平衡功能。 閱讀資料并分析 培養學生分析地理資料,理解地理概念的能力。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指導活動:p93/活動

  提問:(不考慮氣候變化等因素)

  1. 從a—e,地形、水文(湖水)、生物種類、土壤等發生了什么變化?

  2. 分析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從而統一變化的? 思考并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閱讀地理圖像、提取信息、分析并表述問題的能力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分析案例3p/94“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1. 森林的環境功能有哪些?

  2. 森林的減少會使環境產生哪些變化?

  3. 用圖示法歸納東北森林變化給其他要素帶來的影響。  加深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與現象的能力。

  板書設計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理解地理環境的基本內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規律。2.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標: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情感目標:聯系人地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為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為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并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

  情景(一):播放錄像《自然環境景觀》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觀?

  引出課題: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情景(二):播放錄像《熱帶雨林環境》

  引導探究

  1、請學生描述熱帶雨林的景觀特征。

  2、為什么會有這種環境?

  3、氣候會影響哪些環境要素?其他要素對氣候有影響嗎?

  4、錄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觀在沙漠地區會出現嗎?那么沙丘在該地區會出現嗎?為什么?

  5、歸納組成自然環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間怎么產生聯系的?

  發現規律

  生答:略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并非簡單的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環?

  2、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3、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發現規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遷移鞏固

  通過完成“活動1”中題目的要求,進一步體會和驗證前面講的道理。

  新情景創設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引導探究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發現規律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遷移鞏固

  教師舉例解釋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見課本例子)

  新情景創設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

  研討探究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 (1) 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2)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得出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與循環過程”。

  遷移鞏固

  活動:“湖泊的演化”,進一步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的理解。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會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師小節: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因而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

  新情景創設

  請學生閱讀案例中給出的“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能得出什么規律?

  得出規律:

  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都會發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改變。其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尤為突出。自然地理諸要素中,生物和水對人的干擾最為敏感。

  鞏固訓練:

  結合“活動”中人類對河流影響的例子進行分析,進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討論一下,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

  小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課堂總結:

  地理要素有規律分布構成了全球和諧的陸地自然環境整體。陸地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微妙的要素關系,有許多使人類還沒有認識到的。因此,人類不能隨意去破壞任何哪怕是極微小的環節,也許它帶來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環境,人人有責。

  自評:

  這節課的理性比較強,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中應充分注意到理論與現實的聯系,并且把重點放在用生活和現實的事實說明理論的過程,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分析的訓練,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綜合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5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從容說課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后,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后果!袢S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過程與方法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教學重點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教學難點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窠叹邷蕚涠嗝襟w課件、景觀圖片●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碍h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么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嗎?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師:對!我們了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師:不錯。那么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匯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傊,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匯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師:對。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制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生繪制,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于太陽光能,那么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后,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制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生繪制,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循環”,仔細觀察圖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師:那么,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為什么?(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發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活動探究)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師:對。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巖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生:有些沉積巖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匯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備的新功能。(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活動探究)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生:當然不能。師:為什么呢?生:缺水。師:那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生:那些植物很耐旱。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干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ㄉ卮,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生:由于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么?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后的事情,在這之前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并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沒有增多,是什么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后,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癜鍟O計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6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材內容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高中階段自然地理部分學習的總結和提高,同時為認識人類活動的合理性以及正確處理人地關系打下基礎。課標要求是: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過程,發生著密切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整體。每一要素通過與其他要素進行物質能量交換,改變著其他要素的性質,對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起著重要作用。構成地理環境的每個自然地理要素均擁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各個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同步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必然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如在外界干擾下,自然地理要素會發生變化,并導致其他要素連鎖變化,進而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狀態發生了改變!窘虒W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生物循環、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環境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結合實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

  3.通過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過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

  4.結合東北森林變化對環境的影響和對修建水庫利弊的辯論,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和對水庫建設的辯論,樹立事物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的觀念,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

  2.通過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體會自然的和諧美,養成善待環境,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探究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1.生物(尤其是植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2.地理環境中各要素間的物質與能量的交換3.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舉例分析

  【教學難點】

  1.理解構成地理環境的各個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2.地理環境整體性在時間軸與空間軸上表現。

  【教時】2課時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辯論法、自主學習法。結合一些具體實例、示意圖進行綜合分析、引導。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投影圖片】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

  【板書】

  【承轉】

  【學生活動】

  【教師小結】

  云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長江三角洲的景觀圖片、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圖片上反映出自然環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有無相互聯系?舉例說明景觀圖中地理要素間是如何相互制約的?

  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的地理環境是紛繁復雜的,他們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

  氣候   生物:熱量充足,降水豐富,植物生長茂盛,物種豐富;

  河流   地貌:降水豐富,河流眾多;

  植被   地貌:黃土高原植被破壞,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等。

  p93活動題。討論水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中是如何轉換的?能量是如何流動的?

  五個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整體

  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這些自然地理要素怎樣達到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

  要求學生分析案例1和閱讀材料,找出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分析生物循環的特點,并結合示意圖,繪制相應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簡圖。在此基礎上思考生物循環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層,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能量流動形式:太陽能    化學能     熱能     環境

  物質循環過程:

  通過生物循環,使自然界的物質遷移、能量流動,聯系了有機界和無機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環境。

  先從圖片入手,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

  使學生整體感知本節內容,讓學生初步認識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的

  進一步了解各地理要素的組成及各要素間的關系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歸納分析能力

  用圖表分析、簡化地理問題

  【投影圖片】

  【投影小結】

  出示水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說明他們不僅是物質在循環,而且也有能量的流動,通過這三大循環,聯系了四大圈層,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一個整體,理  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溫故而知新

  直觀顯示五大要素的相互聯系

  【板    書】

  【學生思考】

  【教師小結】

  【學生思考】

  【學生活動】

  【承  轉】

  【投  影】

 。ㄒ唬、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圖5·2中,樹如何自養?

  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這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新功能----生產功能。

  這個過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參與?

  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

  說明生產功能是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將大氣、水、生物、土壤、巖石等要素統一在一起,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

  如果這是一棵闊葉樹種,挪動我國的西北部地區,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條件?為什么?

  在西北地區的植物為了適應環境,植物形態又是怎樣的呢?

  西北地區的植被---駱駝刺的剖面圖。說明由于水分的改變,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發生了變化,為了生存,生物必須改變個體形態,達到協調。轉入平衡功能。

  在同一幅圖上從不同的角度引出不同的問題,比較容易入手,學生也能接受。

  【學生活動】

  【投   影】

  【教師小結】

  【小結板書】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環境,數量變動的原因?其數量是否保持穩定?

  存活率上升、數量增加存活率下降、數量減少食物、水源、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寒潮多發 食物、水源豐沛、避風處和含鹽土壤不足、寒潮少

  結論:平衡功能表現在地理環境要素的性質的相對穩定,且此平衡是動態平衡。

  進一步舉例分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亞的兔災。印證結論。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

  【承    轉】

  【學生討論】

  【投   影】

  【教師小結】

  【學生思考】

  【板    書】

  【學生活動】

  【教師小結】

  【承   轉】

  整體性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環境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產生新功能統一的演化過程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森林面積下降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徑流增加水旱災害增加土壤沖刷、變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大氣濕度下降氣候變干風化加快地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如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為什么變化?如何變化?

  案例2分析:畫出黃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變化和人類影響的過程。

  內因:多暴雨、黃土土質疏松、多垂直節理。

  過程:水土流失。

  結果:地貌的變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氣候的變化。

  結論:水土流失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個要素統一的變化過程,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

  讓學生回憶厄爾尼諾現象,由于秘魯沿岸洋流的變化,引發了那些變化?(漁業減產、全球氣候異常、造成洪澇、干旱)。理解此觀點。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p95活動題:觀察a-e圖,發現湖泊面積和深淺發生了什么變化?

  要求學生從每一組圖總體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后,再比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過程。

  地形:湖泊—陸地;      氣候:濕潤—干燥;     

  生物:水生—陸生;      土壤:濕—干;     

  水文:水面逐漸縮小直至消失。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大,對自然要素的干擾增加,特別是水和生物,由此引發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用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對一般性的自然地理過程進行說明,以加深學生對該觀點的理解

  由內因影響轉入人為因素的干擾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

  【錄   像】

  熱帶雨林的破壞和植樹造林分別會產生哪些連鎖反應?

  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雨林的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相反,植樹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氣候,促使生態向良性方向發展。

  案例3分析:找出東北森林的位置,依據案例寫出森林變化導致環境整體變化的因果關系。

  98年東北水災。分析原因?重點說明人為原因影響很大。

  【教師小結】

  【投   影】

  【板  書】

  【學生討論】

  【投  影】

  【辯  論】

  【教師小結】

  二、一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討論p97活動題:分析修建水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長江三峽水庫,黃河三門峽水庫。同時說明三門峽水庫的現狀。

  組織學生辯論:(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教師也可適當提供一些資料)

  分成兩組:正方認為利大于弊,正方從防洪、防凌、蓄水、供水、發電、航運等方面入手。

  反方認為弊大于利。反方從生態和環境保護、移民工程代價、地質地震防護、大壩的真正功能能否實現等方面論證。

  人類在進行大型工程的時候,必須反復論證,以確保工程發揮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認,造壩治理水災和索取資源的確是人類的創舉,但正如其他活動一樣,人類可能并沒有認識到這樣做的長遠代價。首先,在危機發生以前,可能沒有預計到;其次危機發生時,可能毫無察覺;第三即使察覺到了,也可能沒能采取行動;最后,即使行動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用圖表分析因果關系

  用辯論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討論水庫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影響,把理論應用到實際問題中,讓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有用的。

  【本節小結】

  【布置作業】

  【課外活動】

  地理填充圖冊

  搜集資料,分析北方沙塵暴天氣頻繁發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決的措施。

  對本節內容進行總結,鞏固所學知識。

  學以致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7

  課標解讀:

  本節的內容主要: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各個地理要素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課標對本部分的要求是: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其實是地理必修一的綜合,是以生物為案例,說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通過闡述生物對大氣成分、巖石等各個地理要素的影響,從而突出各個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教學中必須把重點放在生物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兩方面,為了說明以上兩個方面,必須明確生物循環。所以運用生物食物鏈的知識。

  學情分析:

  已有的知識:學生初中生物已經具備食物鏈的知識,本節課的內容為必修一最后一章第一節課的內容。在前幾章的內容里,對自然地理各要素已經做系統的講解,這些知識為這節課做了鋪墊。

  已有的能力:經過高中這幾個月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初步的讀圖能力,如:餅狀圖的解讀。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案例方式揭示地理環境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統一的演化過程以及地理要素的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教材結合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感受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

  教材選擇閱讀材料的方式,揭示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學習目標:

  1、通過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

  2、通過餅狀圖的解讀,讓學生理解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并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物質交換及生產功能。

  3、運用東北森林景觀圖的變化,幫學生樹立人地和諧的觀念。

  4、通過對課本活動材料的分析,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功能。

  5、通過生物循環示意圖的繪制,讓學生理解能量的轉化。

  課時要求:2學時

  教學重點:

  1、 生物這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及其表現

  教學難點:

  1、 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2、 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教學方法:講授法、體驗式教學、探究法

  教學過程:表格式(包括課標要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教學過程

  課標要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新課導入:

  播放黃土高原的風景錄像,讓學生思考形成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的因素都有哪些?

  分組體驗式教學

  把學生分5組,分別代表氣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然后討論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對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

  打出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變化的幾幅圖片,讓學生按照變化順序排序,并說出排序的理由。

  再次對比第一副圖和最后一幅圖,讓學生說出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

  過度:下面我們看另一種要素的變化。展示原始大氣成分和現今大氣成分的餅狀圖,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設想:如果只有大氣一個地理要素,大氣成分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展示一條相關食物鏈上的生物圖片,請學生根據初中學的知識整理出食物鏈,并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

  讓學生做書上p91活動,并完成相關問題。

  讓學生閱讀書上p92活動。

  通過直觀感受,獨立思考,得出影響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

  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按照變化順序排序

  說出是那個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導致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并感受破壞自然的后果

  比較分析大氣成分的變化,并思考變化的原因。

  思考

  畫出食物鏈簡圖,運用食物鏈知識繪制生物循環示意圖。

  思考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應用本原理舉例說明某個瀕危生物的生存環境和數量變動原因。 

  引出由氣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是紛繁復雜的,而且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的(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讓學生得出結論: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讓學生感受由于人類濫砍濫伐導致的自然環境的惡化,倡導人地和諧。

  理解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并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引入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新功能——生產功能。

  訓練學生動手能力

  在食物鏈的基礎上,幫學生構建地理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體會地理學的視角。

  通過活動,讓學生理解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通過活動強化對平衡功能的理解,進一步歸納出平衡功能的表現。

  板書設計: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學習評價:

  分析潮白河的變化(80年前和現在),學生可通過采訪調查獲取相關信息。

  結論:

  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8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學生能說明生物循環和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功能。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學生看書自學、討論。教師利用語言、課件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運用啟發式層層遞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會學生學會運用“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光合作用、生物循環、平衡功能  。

  難點: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為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為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并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導入】創設情景

  情景:播放錄像《大連自然風光》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觀?

  生答:有動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氣、地貌等。

  引出課題: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教學過程】思考:錄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約的?

  學生探討回答:如:氣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并非簡單的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1:p91活動:(活動問題參考答案:(1)生物、土壤、大氣、水等(2)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葉截流大氣降水;植物又通過蒸騰作用將水份釋放到大氣中;通過大氣降水補給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3)太陽能因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體內并轉變成了化學能傳遞給動物并保存在動物體內,植物與動物在呼吸的過程中消耗了熱量,將化學能變成熱能釋放到環境中。)

  總結過渡: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引導探究2: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環?

  2、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3、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學生討論,回答:體會通過循環地理要素間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引導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探究4: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總結過渡: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識鞏固

  讀課本93-94頁,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生產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討論94頁活動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其性質如何?

  學生歸納:(略)

  過渡: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

  研討:(分組討論)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 學生討論:(1) 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2)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得出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與循環過程”。

  活動鞏固:

  活動:“湖泊的演化”,進一步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的理解。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會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師小節: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因而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

  引導探究5:

  請學生閱讀案例中給出的“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能得出什么規律?

  ——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都會發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改變。其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尤為突出。自然地理諸要素中,生物和水對人的干擾最為敏感。

  鞏固訓練:

  結合“活動”中人類對河流影響的例子進行分析,進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討論一下,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

  小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課堂總結】

  地理要素有規律分布構成了全球和諧的陸地自然環境整體。陸地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微妙的要素關系,有許多使人類還沒有認識到的。因此,人類不能隨意去破壞任何哪怕是極微小的環節,也許它帶來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環境,人人有責。

  板書設計:

  信息反饋與評價:

  單項選擇題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此詩句反映了( c )

  a.巖石圈物質循環    b.能量交換

  c.生物循環          d.大氣循環

  2.關于生物對地理環境形成和發展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①生物改變了大氣圈和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谏锎偈沽谁h境中物質的遷移運動 

 、凵锏暮粑饔檬歉脑飙h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②④

  3.圖中若a是綠色植物,該圖的含義是    ( c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

  c.光合作用   

  d.化合作用

  4.綜合題:下圖所示是綿羊引入某個島嶼后的數量變化情況(圖中小圓圈表示特定時間內該種群的個體數)。請分析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島嶼上的綿羊種群的數量增長有什么特點?

  (2)對自然界中的種群來說,種群的數量能不能無限增長下去?為什么?

  • 

  答案:4 (1)在引入初期,綿羊數量連續增長。若干年后,綿羊的數量在一定的數值范圍內保持穩定,這時種群數量將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水平上。

  (2)不能    對自然界的種群來說,由于受到食物、空間等因素的限制,種群數量不能無限增長下去。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即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9

  第三章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3.1自然地理要素變化和環境變遷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現(46億年前)→化學演化→生命出現(約30億年前)→生物演化

 。ㄓ傻图壍礁呒,簡單到復雜)。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變了大氣性質(無氧環境→有氧環境)。生物發展階段(見教材p67表格)

  2 生物滅絕: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兩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規模滅絕時期。原因:環境變遷、災變事件。

  3 人類演化與環境: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同時又能有意識地適應和改造自然。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溫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問題。

  3.2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 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體性: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潤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環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3.3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 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

  型定自然帶。

  3 分布規律

  分異規律

  主要分異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規律

  表現明顯的地區

  緯度地帶分異

  熱量。根本原因:太陽輻射

  緯度位置

  東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經度地帶分異

  水分

  海陸位置

  南北延伸,

  東西更替

  中緯度地區

  垂直地帶分異

  熱量、水分隨高度變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與緯度地帶分異類似

  海拔較高的山地。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帶越豐富。

  地方性分異: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地帶性分布規律和非地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影響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氣候、巖性和土質的差異等。表現規律:有序性和重復性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10

  第五章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三維目標

 。ㄒ唬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和表現

  2、 能解釋并繪制地理過程示意圖

  3、 能舉例說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ǘ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習生物循環示意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2、 通過閱讀藏羚羊數量與環境變化的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

 。ㄈ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1、 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

  2、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教法與學法

  小組討論法、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播放一段泰寧金湖景區風光,設計問題:

  問:大家從剛才看到的優美風光中看到了什么?

 。▽W生回答)

  構成泰寧金湖景區自然環境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水,大氣,巖石,土壤,生物,地形等)

  小組討論:構成地理環境的這些要素,他們之間是彼此孤立的嗎?

  那么他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呢?

  引入新課:根據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地理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ò鍟┑谝还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過渡:整體性就是自然環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

 。ò鍟┮弧⒌乩硪亻g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地理要素間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是通過水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和生物循環來實現的。

  (板書)1、水循環

  (水循環的定義、如何聯系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ò鍟2、巖石圈物質循環

 。◣r石圈物質循環的定義、如何聯系地理環境各要素、怎樣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ò鍟3、生物循環

 。1) 小組討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提示:對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影響)

  承轉:生物對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 分析光合作用的過程:

  6co2+12h2o  葉綠素光       c6h12o6+6h2o+6o2↑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儲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則又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

  這種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3) 生物循環

 。ㄖ攸c講解:生物循環中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活動:教材第93頁

  思考:分析熱帶雨林地區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是怎樣體現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

  設問導入:通過活動我們知道一棵樹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想一想,如果僅僅通過植物就能完成光合作用嗎?(還必須外部條件通過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也就是說,光和作用僅靠單個地理要素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多個地理要素綜合起來才能完成的。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ò鍟1、生產功能

  概念: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光合作用。

  形成過程: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統一在一起,在一定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的過程。

  案例分析: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光合作用的完成是多個地理要素綜合起來完成的。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

  性質: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ò鍟2、平衡功能

  事例引入: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變化 

  概念: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案例分析: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藏羚羊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現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區。它的繁殖率變化不明顯,但存活率卻變化顯著。在無人干擾時,藏羚羊的數量雖有波動,但基本穩定。

  小組討論:在無人干擾時,在一定范圍內藏羚羊的數量基本恒定的原因?

  藏羚羊 存活率上升

  數量增加

  環

  境 食物、水源充沛

  寒潮少

  避風處、含鹽土壤充足

  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

  數量銳減

  環

  境 食物、水源、避風處、含鹽土壤不足

  (課堂小結):

  課后思考: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毀林開荒,破壞植被,將導致地理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完成下列練習。

  板書設計: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水循環

  2.巖石圈物質循環

  3.生物循環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

  2.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復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學過地理學嗎?

  【學生回答】

  學過,初高中都學過!

  【教師講解】

  你們還沒學過地理學!你們只學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屬于地球概論學,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屬于氣象氣候學,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屬于水文學,第四章地地表形態的塑造屬于地質地貌學。今天要學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的殿堂。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并非簡單地匯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來,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循環”,思考生物循環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

  生物循環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板書】1、生物循環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文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源豐富;反之,地表水資源則貧乏。而地面濕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文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于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類型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于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并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恒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于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于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于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里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局部小氣候

  水土流失

  連年戰爭,大興土木 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關于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課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課后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課堂小結】略。

  板書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循環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通用11篇) 相關內容:
  • 氣候特征地理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的】1、使學生理解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2、使學生理解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3、使學生能聯系實際,說明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4、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教案精選范文(精選3篇)

    一、教學目標1.認識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理解和踐行我國的民族政策。2.了解我國的民族構成和文化特色,養成各民族團結和睦的情感。3.通過判讀中國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民族分布特點。...

  • 學習地理知識人類之家一課的教學設計(精選3篇)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

  • 暑假作業地理答案(精選2篇)

    1.我國第一長河是_________。我國第二長河是________。我國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ê喎Q青)的________湖〈咸水湖〉。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__。ê喎Q贛)的_________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是_______蝕簡稱湘〉的_________。...

  • 地理《疆域》教案模板(精選4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了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點。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

  • 我們身邊的地理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

    一、本課題提出的思路此次出課正趕上高一地理總復習期間,第二輪綜合復習基本,馬上就要會考了,在會考考綱中有明顯的規定,讀圖分析題占30分,以中等難度為主,屬于知識的靈活運用。...

  • 森林資源地理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的1.使學生明確森林作為物質資源與環境資源的重要作用,認清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森林的作用、利用與保護,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通用3篇)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窘虒W目標】1.知識和技能目標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 地理教學設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了解過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征,會分析印度旱澇災害頻繁的原因。...

  • 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通用5篇)

    6.2.1 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來表示地理位置的意義及主要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數學思考通過學習如何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解決問題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坐標系...

  • 東亞概況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精選4篇)

    第一節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精選4篇)

    課標解讀:本節的內容主要: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各個地理要素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課標對本部分的要求是: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 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反思”在認知心理學上屬于元認知的范疇,它是指對自身的思維過程、思維結果進行再認知的檢驗過程。 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

  •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通用13篇)

    教學目標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馬六甲海峽圖并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2、 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目標結合實例讓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 高一地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香蕉99久久久久网站 | 在线观看91视频 | 国产99久久久精品 | 国产亚洲第一午夜福利合集 |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看第二 | 四月是你的谎言免费观看动漫 | 国产三级观看 | 国产精强码久久久久影片at | 久操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 ASS鲜嫩鲜嫩年轻少妇PICS | 国产无人区二卡三卡四卡不见星空 |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 奇米在线777 |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free性欧美1819hd| 日本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亚洲精品3区 | 久久免费久久 |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乱叫456在线 |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本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大师 |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 成人高潮片免费软件69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综合三区后入内射国产馆 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mba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首页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