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理解地理環境的基本內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規律。2.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標: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
情感目標:聯系人地關系,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
教材內容分析及設計思路: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點之一。這一內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思想一以貫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繼續把它作為一種思想貫穿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把整體性講出內容和道理來。為此,教材從物流(能流)、功能、過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講述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規律。并且教材中輔以多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
情景(一):播放錄像《自然環境景觀》
提問:在錄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觀?
引出課題: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上面錄象中的各種地理要素組成的!
情景(二):播放錄像《熱帶雨林環境》
引導探究
1、請學生描述熱帶雨林的景觀特征。
2、為什么會有這種環境?
3、氣候會影響哪些環境要素?其他要素對氣候有影響嗎?
4、錄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觀在沙漠地區會出現嗎?那么沙丘在該地區會出現嗎?為什么?
5、歸納組成自然環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間怎么產生聯系的?
發現規律
生答:略
師總結:
一、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它們并非簡單的匯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組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這就是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也是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這個整體中,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使地理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加深印象(出示圖片)
引導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生物循環”內容,思考
1、 什么是生物循環?
2、 在生物循環中還有哪些地理環境要素參與?
3、 你能簡要說明生物循環的意義嗎?
發現規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對地球上的大氣、水、巖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遷移鞏固
通過完成“活動1”中題目的要求,進一步體會和驗證前面講的道理。
新情景創設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藏羚羊的文章,
引導探究
問:你能解釋為什么藏羚羊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穩定嗎?
發現規律
地理環境各要素不僅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作用和制約,各要素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其他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
遷移鞏固
教師舉例解釋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見課本例子)
新情景創設
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地理要素,如氣候、水體、地貌等是否會隨時間的變化?(學生回答:會。)各要素變化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回答:有。)是一種怎樣的聯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