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研討探究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來看一則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變化過程”。 (1) 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2)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得出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與循環過程”。
遷移鞏固
活動:“湖泊的演化”,進一步加深對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的理解。學生在表述過程中會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教師小節: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因而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
新情景創設
請學生閱讀案例中給出的“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改變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2、能得出什么規律?
得出規律:
在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都會發生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改變。其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尤為突出。自然地理諸要素中,生物和水對人的干擾最為敏感。
鞏固訓練:
結合“活動”中人類對河流影響的例子進行分析,進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討論一下,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
小結: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
課堂總結:
地理要素有規律分布構成了全球和諧的陸地自然環境整體。陸地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微妙的要素關系,有許多使人類還沒有認識到的。因此,人類不能隨意去破壞任何哪怕是極微小的環節,也許它帶來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環境,人人有責。
自評:
這節課的理性比較強,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中應充分注意到理論與現實的聯系,并且把重點放在用生活和現實的事實說明理論的過程,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分析的訓練,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