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發展中國家
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 通過學習海灣國家,了解單一資源型國家經濟發展特點,進而了解歐佩克組織協調合同一個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保護和發展民族經濟中的作用。了解到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發展中國家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在國際社會立足和尋求發展。
(2) 通過學習新加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成功結合的實例,了解發展中國家只要根據本國國情,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是可以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進行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緩景觀。
(3) 通過印度的實例,知道人口不適當的發展對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理解我國人口國策,樹立正確的人口館。
(4) 通過了解肯尼亞的殖民歷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學生對殖民主義和國際不平等主義的憎惡態度,使學生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歷史性和時代性。
2.能力目標:
(1) 通過在世界政治地圖和世界干濕分布圖上查找海灣國家的位置和獲得一些有關自然條件的信息,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分析地圖的能力。
(2) 通過閱讀馬六甲海峽航線圖,結合世界政治地圖、世界石油資源分布圖及世界主要海運航線分布示意圖,查找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船只走向,培養學生綜合讀圖、用圖能力。
(3) 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把新加坡發展條件和過程用框圖形式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4) 通過閱讀印度物產及工業區分布圖,與新加坡、海灣國家比較,印度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比較事物間異同的學習能力。
(5) 通過學習肯尼亞以及非洲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和現狀,使學生能正確分析非洲落后的各種原因,特別是殖民主義的深刻影響。
(6) 使學生理解和平與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7) 使學生能正確分析在地理環境和發展基礎之上如何選擇經濟發展途徑和方向。
3. 知識目標:
(1) 通過閱讀海灣地區石油分布圖,掌握海灣地區地理位置及石油資源優勢。
(2) 通過學習新加坡利用位置優勢發展經濟的成功實例,理解交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了解新加坡利用位置優勢發展貿易、金融、旅游過程。
(3) 通過學習印度概況,知道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和第二人口大國。
(4) 通過學習印度工農業發展,理解人口過快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5) 知道印度在重視發展教育的基礎上,抓住機遇,迅速發展成為世界軟件制造業大國。
(6) 使學生了解肯尼亞的自然地理特征。
(7) 使學生了解肯尼亞的各個產業反戰狀況,尤其是經濟作物的種類、工業體系、旅游等。
(8) 使學生了解發展中國家的一般知識,掌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
發達國家 即高收入國家,工業化完成,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發達,基礎設施良好的市場經濟國家。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階段,或尚處于工業化過程,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欠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備的國家。
國民生產總值 簡稱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國所有常住單位在報告期內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結果。其計算公式為:
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政收入-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政收入)
國民生產總值是所有居民生產者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加上未統計在估計產值中的稅收(減去補貼),再加上來自非居民途徑的初級收入凈額(雇員獲得的報酬和財產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