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精選2篇)
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篇1
歷史:4.6《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突厥汗國的建立和分裂;東突厥和西突厥與唐的關系;回紇汗國的建立及其與唐的關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與唐的關系;南詔的崛起及與唐的關系;吐蕃的統一及與唐的關系。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隋唐時期邊疆各族發展較快的原因有哪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分析唐與突厥、回紇、靺鞨、南詔、吐蕃的關系,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分析頡利可汗、骨力裴羅、大祚榮、松贊干布、尺帶珠丹等少數民族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突厥、回紇、靺鞨、南詔、吐蕃等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過杰出的貢獻。
2.唐朝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各族人民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民族之間的戰爭是民族關系的支流,相互間的友好關系是主流。
3.唐朝疆域遼闊。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所管轄的地區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歷史上都是中國領土。
教學要點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國的建立
2.突厥的經濟生活
3.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
4.唐朝對東西突厥地區的管轄
二、從回紇到回鶻
1.骨力裴羅統一回紇及接受唐朝“懷仁可汗”封號
2.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
3.回鶻汗國的瓦解及民族西遷
三、靺鞨和渤海國
1.靺鞨族的生活
2.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3.渤海國與唐朝的經濟交流
四、南詔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2.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
五、吐蕃的統一和唐蕃關系
1.吐蕃的統一
2.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3.唐蕃戰爭與長慶會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回紇和吐蕃的關系,以及唐對西北、東北地區的管轄。
教學難點:評價唐朝民族關系
課時和教具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特點是:漢族的經濟文化高度發達,邊疆各民族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和進步,漢族與各民族的統一是在各自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很大發展、相互間更加緊密結合上的統一。唐朝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突厥的崛起和衰落”一目,
1.突厥汗國的建立。732年建立的《闕特勤碑》中,突厥可汗自稱“九姓回紇者,吾之同族也”,突厥與回紇同源,屬于鐵勒的一支。突厥最初活動的地區在準噶爾盆地之北,約在今葉尼塞河上游,后逐漸向東遷徙。6世紀中期建立起以漠北為中心的突厥汗國,阿史那土門自立為伊利可汗。木桿可汗在位時(553~572),轄境“東自遼海(今遼河上游瀕海一帶)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亞里海)萬里,南自大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可汗牙帳設在于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突厥汗國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部落聯盟國家,它制定了官制、兵制和刑法。
2.突厥的經濟生活。教材概述了三個方面:第一,突厥經濟生活的支柱產業是畜牧業。舉凡衣、食、住、行,生活所需,無不取給于此,其中以羊、馬為主。祭祀鬼神、婚喪慶吊、往來酬答,均以羊、馬作為犧牲和禮品。588年,突厥部落首領一次貢馬達萬匹,羊2萬只,駝、牛各500頭。可見其畜牧業的發達。第二,手工業是突厥經濟生活的重要部門。5世紀中葉,冶鐵業已形成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并較為發展。《周書•突厥傳》記載的兵器有弓矢、鳴鏑(響箭)、甲(長矛)、刀劍及“金鏃箭”“金狼頭”等。課文小字部分介紹了前蘇聯考古學家從突厥墓葬中發掘的大量文物,說明突厥鍛冶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第三,6世紀,突厥與中原有了貿易往來。588年,都藍可汗遣使隋朝,請求在雙方邊境設置關市,進行貿易,隋文帝下詔準許。唐初,突厥與唐朝雖屢有戰爭,但彼此間的互市并沒有斷絕。與突厥互市,內地得到牛馬,促進了中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727年,唐玄宗曾開發西受降城與突厥互市。突厥以大批的牲畜交換唐朝的大宗布帛、絹繒等,馬的輸入,對中原地區馬種的改良和養馬技術的提高,起到積極作用。突厥還與中亞地區進行商品交換,他們將中原的絲、帛運往中亞,從中獲利,把所產的鐵售給羅馬,成為溝通中原和中亞貿易的橋梁。
3.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581年,突厥佗缽可汗死,汗室內訌,形成沙缽略、阿波、達頭等可汗并立局面。582年,沙缽略率諸路可汗兵馬進攻隋朝。583年隋出兵反擊,沙缽略敗走。達頭、阿波等聯合進攻沙缽略,形成獨立的西突厥,突厥由此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
4.唐朝對東西突厥地區的管轄。這是本節重點之一,教師應著重講清以下兩個問題:①唐太宗大敗東突厥,建都督府。東突厥在隋末唐初勢力很大,擁兵百余萬。頡利可汗不斷向南進擾,劫掠財物、人口。唐初有人向高祖李淵建議放棄長安,遷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對,力主積極防御并進行反擊的準備。629年,唐朝政權穩定,關中豐收,而東突厥內部頡利與突利二可汗之間矛盾重重,又遇連年雪災,牲畜凍死,人民忍饑挨餓。唐朝反攻東突厥的政治條件已經具備,唐太宗命李靖率軍十余萬,分六路進攻東突厥。第二年,頡利遁走,遣使佯言請和。李靖乘勝追擊,生擒頡利可汗,俘眾十余萬,東突厥滅亡。唐太宗采納溫彥博的建議,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在東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西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靈武)一帶,設置了四個都督府,安置十多萬內附突厥人。又在原先頡利可汗所統轄的地區置定襄、云中兩個都督府,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管理當地的突厥部落。其余約萬家入居長安,其首領皆拜將軍、中郎將,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達百余人。對頡利可汗,也歸還其家屬,賜以良田美宅,授予右衛大將軍職銜。講到此處,教師可引一條資料請學生思考并回答:即李淵在唐太宗宴請大臣的宴席上說過“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反映了什么情況?學生回答后,教師可歸納指出: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朝北方的邊患,也有利于突厥的發展。這在北方各民族中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他們紛紛入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李淵在宮廷宴席上看到頡利可汗即興起舞,南越首領馮智戴詠詩,由衷地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它反映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所開創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和睦景象。②唐在西突厥故地建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西突厥射匱可汗繼位,他廣開疆土,東起金山,西至西海,玉門關以西的一些地方政權都服屬于他。618年,射匱死后,其弟繼位稱統葉護可汗。他把汗庭遷到石國(在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國以頡利發的稱號,向各國征稅。阿史那賀魯可汗時,亦屢次進擾西域各國。西突厥由于稱霸西域,奴役當地各少數民族,影響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而且威脅著唐朝。為了維護對西域的管轄,保護中西商路,唐朝與西突厥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第一步先取西域天山南路諸國——高昌、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削弱西突厥在西域的勢力。第二步,657年唐高宗派蘇定方滅西突厥。唐太宗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早在640年攻破高昌后,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7xx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屬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唐朝恢復在西域的統治,對于鞏固西部邊防,維護國家統一,發展商業和交通以及對西域社會發展和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三、“從回紇到回鶻”一目,教材著重講述了以下三個問題:
1.骨力裴羅統一回紇及接受唐朝“懷仁可汗”封號。①回紇的強大。(投影:地圖《唐朝后期的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回紇是鐵勒諸部之一。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紇在色楞格河一帶逐水草而居,臣屬于突厥汗國。因不堪忍受突厥貴族的奴役和壓迫,回紇一再進行反抗。627年,回紇人民在其首領菩薩領導下大敗東突厥,聲震北方。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受薛延陀控制。回紇協助唐朝擊敗薛延陀以后,盡據其地,唐朝在那里廣置羈縻州,并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領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回紇日益興盛。②回紇汗國的建立。744年,回紇聯合后突厥統治下的其他各部滅后突厥,不久盡有其地,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骨力裴羅遂統一漠北,建立起東自黑龍江,西至阿爾泰山的強大的回紇汗國,建牙帳于烏德山。
2.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這是本節重點之一,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①回紇與唐朝的政治關系。回紇汗國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冊封。“安史之亂”時,回紇兩次出兵援助唐政府:757年,葛勒可汗遣子葉護率兵助唐收復長安、洛陽;762年,回紇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討平史朝義。自758年唐肅宗將親生幼女寧國公主嫁與回紇葛勒可汗開始,唐朝前后三次將公主(寧國公主、唐德宗女兒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給其可汗,足見唐朝與回紇(回鶻)的政治關系特別親密。回紇(回鶻)與唐朝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戰事。②回紇與唐朝的經濟文化交流。回紇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盛產馬、大足羊和駱駝。游牧民族的單一經濟,使交換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回紇與唐朝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其交換有“貢賜”與“互市”兩種形式。貢賜是回紇以朝貢方式向唐進獻馬匹、毛皮等土特產,唐廷則賜予絹帛等中原物品,這是特殊形式的商業貿易。互市,以絹馬互市和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馬絹交易每年以馬數萬匹易絹數萬匹,可見規模之大。利用互市、朝貢等方式居于中原的回紇人還經營高利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到8世紀時,原來逐水草而居的回紇人,一部分貴族開始建立城市、宮室,逐漸定居下來。前蘇聯考古學家的發掘證明,在漠北有若干城郭是回紇汗國建造的。例如色楞格河畔富貴城、鄂爾渾河畔的合剌巴剌合孫城等。課文小字部分介紹了合剌巴剌合孫城遺址的規模、建筑風格及許多裝飾物具有鮮明的唐朝特點。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也影響到回紇,摩尼教由中原傳到回紇并被其定為國教。回紇還采用了唐開元歷。長安、洛陽的漢人喜穿回紇服裝,出現“回鶻衣裝回鶻馬”的景象。
3.回鶻汗國瓦解及民族西遷。788年,回紇可汗改稱回紇為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瘟疫流行,又遇暴風雪,羊馬死亡很多,民眾流離失所。840年,居住西北的黠戛斯10萬騎兵進攻回鶻牙帳,殺死可汗、宰相,掠其財物,回鶻汗國瓦解。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移,有的西遷西州、龜茲,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鶻(或稱西州回鶻)汗國,后被蒙古首領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稱“畏兀兒”,這一支就是今維吾爾族的祖先;有的西遷河西走廊,以甘州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鶻汗國,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有的西遷越過蔥嶺,在中亞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稱哈剌汗國。
四、“靺鞨和渤海國”一目,教材敘述了以下三個問題:
1.靺鞨族的生活。靺鞨是我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先秦時稱“肅慎”,世居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業;東漢魏晉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和白山七大部落。唐朝初年靺鞨諸部分布在松花江以北、牡丹江流域、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地處最南的粟末部與最北的黑水部最強大。他們依山負水,掘地為穴,架木覆土,群聚而居。夏日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漁獵和放牧為生,善養豬,富者有豬數百頭。男子衣豬狗皮,婦女服布裙。靺鞨族還經營原始農業,種植粟麥等。
2.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管轄。這是本節重點之一。①黑水都督府的設置。唐太宗時,黑水靺鞨向唐朝納貢。722年,黑水靺鞨首領倪屬利稽入朝,唐玄宗封其為勃利州刺史。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境內設置黑水軍。726年,在黑水靺鞨最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領倪屬利稽為都督。其余各部刺史隸屬都督。唐廷直接任命長史,派駐黑水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的設置,標志著黑水靺鞨地區正式納入唐朝版圖。②唐朝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粟末靺鞨靠近中原,中原發達的封建文化給粟末靺鞨以深刻影響,促進了社會發展。6xx年,粟末靺鞨首領突地稽率眾自扶余城(在今吉林四平)內附于隋。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在今吉林敦化)和奧婁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帶建立震國,自立為國王。7xx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其統轄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忽汗州都督府即渤海郡,是唐朝在東北地區設置的最高軍政機構之一。從此,粟末靺鞨專稱渤海。渤海正式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州。762年,唐朝詔令渤海為國,以大欽茂為王。大欽茂(738~794年在位)時期的渤海政權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建立三省六部,確定五京(上京、東京、西京、南京、中京),推行京、府、州、縣的制度。軍事上仿唐十六衛制;制定法律,設置監獄等。渤海疆域最盛時“南接新羅,以泥河(今朝鮮咸鏡南道龍興江)為界,西南與唐朝以遼河為界;東至海,西臨契丹,東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韋,地方五千里”,人口三百萬左右。與建國初“地方二千里,戶十余萬”相比,疆域擴大,人口增加,從而獲得“海東盛國”的贊譽。都城遷到上京龍泉府。
3.渤海國與唐朝的經濟交流。①渤海國的經濟發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思考并回答:渤海國在社會經濟和生活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渤海國與唐朝的經濟交流。渤海國的交通相當發達,有朝貢道、營州道、契丹道、新羅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六大水陸干線通往中原、鄰近地區及新羅、日本等國。同唐朝的互市歲歲不絕。隨著農業、手工業、漁獵業的發展,商業貿易也有所發展,但仍以物物交易為主。主要通過朝貢與賞賜的形式進行,入唐朝貢的使團有時也在民間開展一定范圍的交易。為了政治需要和擴大經濟往來,唐廷在登州設立渤海館負責接待渤海使者,辦理貿易業務。渤海輸出的主要是毛皮、人參、牛黃、白附子、麝香、馬、牛、羊,以及特產鯨鯢魚等;從唐朝輸入的主要是絲織品,也有供貴族使用的金銀器、工藝品和書籍等。
教師可以引一條資料投影,即唐朝詩人溫庭筠送渤海國王子歸國時的詩句“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作為本目總結,并要求學生回答初中所學的“車書本一家”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概括,指出:渤海不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在經濟上、文化上與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五、“南詔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敘述了三個問題:
1.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教師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敘述和分析:①六詔興起與南詔勢力的增強。7世紀前期,在今云南一帶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主要有烏蠻(今彝族的祖先)、白蠻(今白族的祖先)。烏蠻不斷向洱海擴張勢力,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先后成立了六個詔,即蒙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詔互不統屬。蒙舍詔因地處六詔最南端,故又稱南詔。649年,南詔首領細奴邏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臣屬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第一,南詔統一六詔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積極開展對西南各部族的招撫,廣置羈縻州縣。7世紀末,正當唐朝積極經營洱海地區的時候,位于唐朝西鄰的吐蕃迅速壯大,并不斷派兵進攻唐朝的西部邊疆,同時向東南深入到洱海地區和四川地區,嚴重威脅唐朝的西部邊疆。在吐蕃威脅下,五詔(蒙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常依附吐蕃。為了遏制吐蕃勢力南下,減輕吐蕃對西南邊疆的壓力,唐朝積極支持南詔統一洱海地區。第二,南詔統一六詔的經過。從約730年至737年,唐朝調動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協助南詔進行統一活動。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了六詔。738年,唐玄宗冊封南詔王皮羅閣為云南王。皮羅閣諸子皆被唐朝封為刺史。第三,南詔統一六詔的意義。南詔的統一,結束了洱海地區各部落長期紛爭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區各族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唐朝通過冊封云南王來管理西南邊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漢族與西南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2.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可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相關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詔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行歸納,指出:第一,南詔的統一,結束了洱海地區各部落間長期紛爭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唐朝先進生產技術與文化的影響,促進了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小了南詔與內地在經濟文化上的差異。②南詔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有哪些?
3.南詔與唐朝經濟文化交流。南詔的生金、丹砂、浪人劍、棉布等土特產傳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談到南詔的棉布,唐人稱為朝霞吉貝,織作精致,都已傳入內地。南詔還有一種赤藤杖,屢見于唐人的詩歌中,該是南詔的一種特產。此外,南詔樂也轉入唐朝。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不少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南詔手工業發達起來,與蜀地不相上下。這一批手工業者對唐朝與南詔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南詔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現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漢族工匠恭韜、微義設計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蒼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詔不斷選送王室、貴族子弟到長安、成都學習。被俘的唐朝縣令鄭回,擔任過南詔王鳳伽異、異牟尋等的老師,又長期擔任清平官,將唐文化大量傳入南詔。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都寫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于《全唐詩》中,足見當時唐代文化對南詔的巨大影響。
六、“吐蕃的統一和唐蕃關系”一目,教材主要寫了吐蕃統一和唐蕃關系兩方面的內容。教師在學生回憶初中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應講清以下三個問題:
1.吐蕃的統一。吐蕃是藏族的祖先。隋朝時候,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政權,其中吐蕃政權實力最強。629年,松贊干布繼位為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贊普之下設大相、副相各一人,總管全國政事。還設有主管司法、王朝內部政事、屬部及軍事征討等事務的官職;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了軍政組織,制定了嚴酷的法律。還命人創制了吐蕃文字,即古藏文,吐蕃民族的文化也隨之得到廣泛的傳播。
2.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這是本節重點之一。松贊干布為了加強和唐朝的關系,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634年向唐朝遣使納貢,請求通婚。640年,唐太宗答應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649年,唐高宗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的官職,封他為“西海郡王”。從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新贊普繼位,必得請唐朝冊封。
關于文成公主的貢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初中相關知識,向學生提問: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為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3.金城公主與長慶會盟。7xx年,唐中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尺帶珠丹,進一步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但兩個王朝的關系也有沖突。吐蕃幾度與唐會盟、敗盟之后,終于在821至822年雙方會盟,盟約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并于823年建立了《唐蕃會盟碑》,該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兩族人民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小結、用本節前言作總結,要求學生對照《唐朝后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找到唐朝疆域四至及回紇、靺鞨、南詔、吐蕃的活動地區;引導學生分析:“隋唐時期邊疆各族發展較快的原因有哪些?”
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篇2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突厥、回紇、靺鞨、南詔、吐蕃的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本節有關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有關理論,全面、科學地分析較為復雜的民族關系史問題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辯證地分析及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2.通過分析民族關系、民族融合、中華民族發展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掌握史論結合、
論從史出的原則,提高學生的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與表達能力。
3.通過分析頡利可汗、骨力裴羅、大祚榮、松贊干布、尺帶珠丹等少數民族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突厥、回紇、靺鞨、南詔、吐蕃等族均有悠久的歷史,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中華民族的發展,都做出過杰出的貢獻。
2.唐朝疆域遼闊。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所管轄的地區和瀚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所管轄的地區,歷史上都是中國領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回紇和吐蕃的關系,以及唐對西北、東北地區的管轄。
教學難點:唐朝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對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分析本節引言,掌握其基本線索:
①隋唐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a.北方的突厥、回紇、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詔等先后建立了政權,開發了祖國邊
疆地區。
b.隋唐交通的發達使中原和邊疆往來頻繁,促進了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c.唐朝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機構,加強管理,漢族
與邊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頻繁。
②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咸海,東北至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
南及南海。
講授新課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突厥汗國的建立
①突厥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興起于阿爾泰山一帶;
②6世紀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國,很快統一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各國望風歸附。
2.突厥的經濟生活
①突厥人鍛冶技術較高;
②突厥和中原地區有貿易往來;
③突厥成為溝通中原和中亞貿易的橋梁。
3.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
①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敗,分裂為東西突厥。
②隋末中原動亂,東突厥強大起來,不斷向南進擾。
4.唐朝對東西突厥地區的管轄
①貞觀初期,唐朝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②在東突厥地區設都督府,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
③唐太宗的開明政策對北方各族產生巨大影響,他們紛紛入朝,尊稱唐太宗為“天可
汗”。
④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護府,統轄高昌故地。后派兵大破西突厥,
武則天時,又置北庭都護府,管轄西突厥故地,后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從回紇到回鶻
1.回紇的統一及接受唐朝封號
①7世紀初,回紇在色楞格河一帶逐水草而居;
②東突厥滅亡后,回紇逐漸南移,歸附唐朝。
③唐太宗任用回紇首領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④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一各部,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
2.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系及經濟文化交流
①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助唐平叛。
②從唐肅宗開始,幾次同回紇和親。
③這是以往和親中少有的。
④回紇以畜牧業為主,盛產馬、羊和駱駝,通過互市與中原進行貿易。
⑤一部分貴族開始建筑宮室、城邑,逐步定居下來。
3.回鶻汗國的瓦解及民族西遷
①8世紀后期,回紇改名回鶻。
②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
a.有的西遷西州(今新疆),稱西州回鶻,也就是維吾爾族的祖先;
b.有的西遷甘州(今甘肅),稱甘州回鶻,是裕固族的祖先;
c.有的西遷至中亞。
三、靺鞨和渤海國
1.靺鞨族的生活
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他們以漁獵和放牧為生,也經營原始農業。
②7世紀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兩部落強大起來。
2.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①8世紀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領做都督。
②黑水靺鞨地區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3.渤海國與唐朝的經濟交流
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響較大。
②7世紀末,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立政權,自立為王。
③開元初,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④粟末靺鞨以渤海為號。渤海也正式劃入唐朝版圖,并有“海東盛國”的美譽。
四、南詔的崛起
1.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
①7世紀前期,在彝族和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帶,分布著六詔,最南邊的南詔
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政權。
②8世紀前期,南詔首領皮羅閣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云南王。
2.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
①南詔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手工業比較先進,商業繁榮。
②南詔大部分地區以農業為主,稻谷收割后,又種大麥,這是我國農業史上最早實行
復種制的地區。
③手工業中的冶煉業進步,出產的浪劍聞名于世。
④絲織業的水平已趕上蜀地。不少漢人工匠在那里傳授技藝。
五、吐蕃的統一和唐蕃關系
1.吐蕃的統一
①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個王朝。
②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做了吐蕃的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
③為鞏固統治,他仿照唐朝官制,設置各級官府,建立嚴密的軍事組織,制定嚴酷的
法律,還命人創制了吐蕃文字。
2.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①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他。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帶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藝品和多種生產技術、醫藥書籍,大大有利
于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③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3.唐蕃戰爭與長慶會盟
①吐蕃強大后,和唐爭奪西域等地。安史之亂期間,還一度攻入長安。
②8世紀初,唐蕃再次和親,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
③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這次會盟發生在
唐穆宗長慶陣間,史稱“長慶會盟”。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