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精選7篇)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的;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奴隸主階級是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和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兩面性手段來統治人民的;通過識讀“周初分封略圖”,增強一定的識圖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簡稱)的對照。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觀看西周分封情景的模擬表演和對貴族、平民與奴隸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的模擬表演,學習組織歷史短劇演出方法,并增強自己合理的歷史想象力;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思考,討論和識讀“周初分封略圖”等教學活動來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增強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識圖能力;通過積極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等教學活動,學習采用多種方法表達觀點的方法,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分封制”“禮儀教化”等的學習,了解它們的實行既有利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古代“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
〖重點與難點〗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和采用各種方法表達觀點的能力;了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的。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提問:我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什么?此后又經歷了哪些朝代的更替?
學生回答。
出示夏商西周形勢圖,作一國之主該如何進行有效統治呢?
一、 西周的分封制:
1. 原因:
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
疆域廣大,而且當時交通通訊設備極其落后,難以對較邊遠的地區實施有效統治,周王通過分封制實際是建立對全國的控制網。
2. 內容:
歸納知識點:“授民授疆土”。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請一個小組同學扮演分封過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分封的過程。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周王,你希望諸侯為你做什么?
如果你是諸侯,你需要為周王做什么?
指導學生討論,幫助學生認識諸侯的義務:拱衛王室、朝覲、納貢、服役等。
3. 作用:
學生識圖:《周初分封略圖》。周初分封了71國,其中又分為同姓諸侯國和異姓諸侯國。
提問:你認為什么是同姓諸侯國?什么是異姓諸侯國?如果你是周王,你會分別把他們安排到什么地方?
周王通過分封,編織起由中央向地方擴散的控制網絡。
提問:周王的分封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指導學生討論回答,認識:“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含義。
二、 貴族、平民與奴隸: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試繪制夏商西周的社會結構示意圖。
統治階級 貴族:包括諸侯、卿大夫、士 擔任各級官員,以剝削平民奴隸為生,僅從事腦力勞動,不從事體力勞動。
被統治階級 平民:指“眾”、“民”、“庶人”、“農夫”等 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家庭副業,有人身自由,擁有一些私有財產,“犯罪或負債會淪為奴隸”
奴隸:來自戰俘、觸犯刑法的罪徒等 無人身自由,被殺死,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為死去的貴族殉葬
指導學生在小組內分角色描述他們的生活及自己的感受。
三、 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夏商西周國家都建立了強大的軍隊、指定了刑法,結合以前所學內容,提問:你認為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閱讀課文,舉例說明什么是禮儀教化?它對于國家是否重要呢?
閱讀《左傳》材料,理解其含義。
禮儀教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導學生討論:禮儀教化在當今社會中是否還存在?它對當今社會有什么影響?
小結:在夏商西周時期,無論貴族或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緣紐帶編織的社會網絡之中。統治階級通過軍隊、刑罰維護其統治,通過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教育感化民眾,起到維護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啟發,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而加深了學生對當時的歷史的體驗,使學生對西周的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我國的傳統文化。
一、選擇題
1、下面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
a.禹傳位給伯益 b.禹傳子,家天下 c.舜傳位給禹 d.啟打敗有扈氏
2、把商的都城遷到殷的王是:( )
a.湯 b.盤庚 c.商紂 d.伊尹
3、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銅車馬 d.盂鼎
4、“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對這句話最準確的解釋是:(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經制定了刑法 c.夏朝階級矛盾尖銳 d.禹刑極為殘忍
二、材料分析題
閱讀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整個大墓的布局以槨室為中心,槨室下面的一個小方坑叫腰坑,內埋一執戈武士。槨室頂上的墓室兩側,埋著41個殉葬人,……墓室的上層,整齊排列著30多個面向中央的被斬下來的人頭。
請回答:1、這是一種什么制度?殉難者是什么人?
2、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答案:
一、1.(b) 2.(b) 3.(b) 4.(b)
二、1、人殉 奴隸
2、在奴隸社會中,奴隸的命運是悲慘的。生命毫無保證。奴隸社會的繁榮是建立在奴隸的壓迫、剝削之上的。奴隸社會是殘酷的。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2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結構:本課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在夏商西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維護自己和本階級統治的手段以及當時的社會階級狀況,是學生了解夏商西周時期社會與國家概貌的極其重要的一課, 對以后歷史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本課內容共分為三個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三目的不同側重點和內在聯系,才能有助于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的概貌,并能對西周的社會網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夏商西周統治階級是以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與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雙重手法來統治人民的。
通過“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一定的識圖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情景,增強學生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
通過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的教學活動,學習采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方法,增強表達能力;
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識圖能力和根據圖表捕獲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分封制”、“禮儀教化”等內容的學習,了解到它們的實行既有利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古代“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本課的重點是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為什么它是本課的重點呢?這是因為它是本課的主干,牽涉到整課知識的教學,對以后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它是本課的重點。
②本課的難點有三個: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認識禮儀教化對于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學習的基礎上設計出西周的社會網絡圖。為什么它們是本課難點呢?這是因為分封制及禮儀教化對初中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枯燥、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而設計西周社會網絡圖涉及到學生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較困難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這三者都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指導法、情景設置法、圖表法等五種方法。
為什么要采用這五種教學方法呢?這是因為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15歲的年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興趣點也較容易轉移,對感性直觀的知識較易接受;對理性的知識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課概念性的知識偏多,內容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使用這幾種教學方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性學習能力,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又能使整堂始終保持輕松活躍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上做到松緊有度、順暢自然。
2、本課采用的教具有:地圖冊、插圖、多媒體輔助教學。
地圖冊是采用北師大版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的《西周分封形勢》圖。
插圖是課文中插圖:《大盂銅鼎》、《商朝墓葬中的無頭骨架》、商朝文字;圖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圖》(2幅)、《西周社會網絡圖》(2幅)。
練習題、史料引文及插圖、圖表、地圖均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
采用這些教具輔助教學,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如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學會如何深入觀察和思考問題;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及有關插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圖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過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使學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以及如何對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歷史劇表演,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合理的歷史想像力,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通過對課文有關內容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通過做課堂練習,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擬用3分鐘):
首先,采用談話法復習上一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況。
然后提問:“國家產生之后,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如何管理廣大地區,統治人民,鞏固政權。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嗎?”由此導入新課。寫出小目標題。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實行分封制的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本目擬用4分鐘)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讓學生了解夏商是通過本部族對周邊部族建立臣屬關系,號令天下。
然后問:“西周又是通過什么手段號令天下呢?”學生答:“分封制”,教師又問:“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呢?”學生開始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從中提取有用信息。這樣上課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能力。
接著,又提問:“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從而過渡到下一目的教學。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本目擬用13分鐘)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本堂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夠知道和說出,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說出來。
對于內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對諸侯授民授土”這一點,學生容易說出,而學生要說出“受封者的義務”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課文上“分封制規定了”這幾個字,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同時也可就此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利于對學生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然后觀賞學生歷史短劇表演,從中感悟歷史。
學生劇表演:采用“學生模擬表演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和說出“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課前,先找六位同學進行演出培訓。這六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王、嫡長子、周王的兒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后裔。要向這六位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對周王表示效忠。臺詞包括為什么要對受封者進行分封,分封給他們的東西(土、民、禮器等)以及周王對他們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衛周王,還要朝覲、納貢、服役等);受封者的臺詞包括對周王的感激以及對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時,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現出來;裝束上可簡單一些,只需別上一塊號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師將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出來:“周王對哪些人進行分封?”,“分封制的內容有哪些?”讓學生邊看演出邊思考,演出后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然后教師繼續提問:“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為什么還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后裔?”(答:可以團結很多部族,對穩定全國起到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看地圖冊中的《西周分封形勢圖》(用多媒體播出),結合地圖向學生介紹周初的主要封國,并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封國主要集中在哪條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東的封國各是哪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諸侯以及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內進行統治呢?”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對分封制有較全面的認識,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然后展示教師設計的《西周分封示意圖》,進一步揭示其內在關系,以便說明周王通過分封制還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從屬關系。如圖(用多媒體播出)。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3
名師導航
知識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為鞏固周邊的統治,大規模分封 ,形成對全國的控制網。
2.主要內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諸侯,稱為“ ”。
3.受封者的義務:必須服從 的命令,治理 ,保衛 ;必須定期到周王室朝覲、 和 。
4.作用: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 、 聯系,密切了同周邊 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 和 。
二、貴族、平民與奴隸
1.貴族:周王以下的 、 、 是享有各種特權的貴族。
2.平民:平民階層隸屬于 ,是 和 生產部門的主要勞動者。
3.奴隸:主要來源于 和觸犯刑法的 ,他們毫無人身自由,被奴隸主用于 和 。
三、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1.軍隊:為了 和 ,夏、商、西周都建立了強大的軍隊。
2.刑法:制定了 的刑法。
3.禮儀教化
(1)含義: 西周初期,規定了一整套合乎尊卑等級身份的 ,成為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
(2)作用: 起到了維護 和穩定 的作用。
●學習分封制時可以從三個方面思考: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 (作用)
●奴隸社會中,貴族殘酷剝削、壓迫平民和奴隸,貴族是統治階級,奴隸和平民是被統治階級,奴隸和平民過著悲慘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隸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禮儀教化在當時起到教化民眾、凝聚宗族和穩固統治秩序的作用。同時,它也有利于中華民族尊老觀念、家族觀念和親情觀念的形成。
疑難突破
1.分封制的實質
分封制實質上是一種嚴格的等級從屬關系。它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通過與王室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確定權位和財產的繼承權,是在奴隸主貴族間解決權位和財產繼承問題的一種制度,是為鞏固奴隸制的統治秩序服務的。周王就利用這一級一級的分封方式,建立了一套統治網,大大加強了等級制度。從天子到士,都是上級對下一級分封,下級對上一級承擔種種義務。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要從維護奴隸主專政的角度去理解。
2.禮儀教化的作用
西周統治者注意吸取商亡的教訓,為鞏固其政權,在暴力統治人民的基礎上,進行“禮”的教育,采用暴力與禮儀教化相結合的雙重手段來達到統治人民的目的。西周的禮儀制度就是奴隸制的等級名分制度。“禮”,就是每個人只能做與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也就是絕對地“順從”,與我們今天通常說的“禮”的含義有很大的不同。禮儀教化在當時起到維護等級制度、教化民眾、凝聚宗族、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的作用,也有利于中華民族尊老觀念、家庭觀念和親情觀念的形成。
●要從問題的兩個方面去思考,既要看到禮儀教化是統治人民的手段,又要看到其積極的進步作用。
問題探究
問題:請你試一試,設計一幅“西周社會”示意圖。
●先列出西周社會中都包括了哪些階級或階層,注意一個都不能少,區分出他們所處的地位,要形成網絡狀的結構圖,圖的形式要簡明、美觀。
探究:參考示意圖如下: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4
【學習目標】(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的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2、知道夏商周國家統治人民的手段有哪些。
3、學會細致觀察課文的圖片,從中獲得有效的歷史信息。
【課前預習】
請你認真閱讀教材28-32頁的內容,完成填空,并把相關內容在課文中圈劃出來。
1、請同學們的主要內容是周王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授予某個諸侯,稱為“_________________”,由諸侯管理_________________。諸侯必須服從__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__,保衛_________________。
2、夏商西周社會等級分明,劃分為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劃分的標準是_________________。
3、夏商周國家統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探究】
請同學們看下圖,說一說西周社會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5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了解奴隸主階級是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和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手段來統治人民的。
識讀“周初分封略圖”,提高識圖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簡稱)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觀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擬表演,學習組織歷史短劇演出的方法,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通過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等教學活動,學習采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分封制”和“禮儀教化”,了解它們既有利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和德行”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從而加強孝親觀念。
教學重點:
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理解分封制和禮儀教化的作用,學習設計西周的社會網絡圖。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周初分封略圖”,實物投影儀。
教學方法:
談話法,讀書指導法,歷史短劇演出法,小組競爭與合作法。
板書設計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實行目的
2、主要內容
3、作用
二、貴族、平民與奴隸
三、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1、軍隊和刑法
2、禮儀教化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開始學習奴隸社會的歷史,還記得中國的奴隸社會經歷了哪幾個朝代嗎?(生答,教師板書)
統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后,面臨的最重要、最緊迫的大事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夏、商、西周都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當時的統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廣大的疆域、統治眾多的臣民的呢?今天這堂歷史課,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板書第6課課題)
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夏商西周時期……”一段楷體字,然后懸掛“周初分封略圖”。引導學生看圖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廣大,但當時的通訊和交通手段又極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廣大的地區,特別是邊遠的地區,就一定要有一個適合的制度。周正在總結夏、商統治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一種新的統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板書)
師:在西周初年,周王實行分封制,大規模分封諸侯,形成了一個能對全國進行有效;統治的控制網。那么,分封制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制度呢?
實行目的(板書)
學生回答略
主要內容(板書)
師:下面,我們請六位同學為大家模擬表演周王分封時的情景,其他同學邊觀看表演邊思考兩個問題:“周王對哪些人進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投影)
學生課本劇表演2分鐘。場景1:周王分封嫡長子;場景2:周王分封其余諸子;場景3:周王分封功臣;場景4:周王分封異姓貴族。對話主要內容:周王分封;受封者表示效忠)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略。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補充總結)周王對自己的兒子、親屬、功臣和異姓貴族進行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個諸侯,叫做“授民授疆土”,同時還規定了受封者的義務,就是諸侯必須接受周王的領導,要治理好自己的侯國和保衛周王;不僅周王能進行分封,諸侯也可以在侯國內進行分封;周王、諸侯等的地位由他們的嫡長子繼承。
現在大家都很清楚了,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周王進行分封和受對者必須履行義務。(板書)同時,我們還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級進行的。
投影“西周分封制示意圖”并適當講解。
周天子
諸侯 諸侯
卿大夫 卿大夫 卿大夫
士 士 士 士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奴隸 奴隸 奴隸 奴隸 奴隸
引導學生識讀“周初分封略圖”,找出主要封國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而且這些諸侯國國名同今天的一些地名也有聯系。之后,提問學生:“為什么主要封國都集中在大河流域?”
學生回答略。
作用(板書)
請學生齊讀“通過分封制……文化發展”一段,并用一句話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二、貴族、平民與奴隸(板書)
奴隸制社會的主要社會成員有貴族、平民與奴隸,他們組成了奴隸制社會的階級結構。請同學們根據課本的有關內容分析、想像一下,貴族、平民與奴隸各包括哪些人?他們在當時各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分成四組討論后派代表發言,第一至三組分別想像貴族、平民、奴隸的生活:第四組主要談對這樣的社會有何感想。時間2分鐘,可以討論,想像要合理,語言要精煉。
(在學生發言時,注意用平和的語氣糾正學生想像不合理處)
“貴族”:周王、諸侯、卿大夫、士都屬于貴族。貴族管理國家和人民,可以對人民判刑甚至處死他們,但人民卻不能這樣對貴族。全國的土地和財富都是貴族的,貴族根本不用于體力活,這些都是平民和奴隸在做。
“平民”:被大大小小的貴族統治著、剝削著,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工作,卻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絕大多數都很貧困。但他們屬于自由人,多少還有一點政治權利和私人財產,比起奴隸還是好一些。
“奴隸”:來源于戰俘或犯罪的人,完全屬于他們的主人,沒有人身自由,沒有絲毫財產,干的是最苦最累的話,吃的是最差又少得可憐的食物,所有勞動成果都歸主人,是“會說話的工具”。被主人任意買賣、打罵,即便被隨意處死了,主人也沒罪。
“感受”:奴隸社會中,貴族殘酷剝削、壓迫平民和奴隸,貴族是統治階級,奴隸和平民是被統治階級,奴隸和平民過著悲慘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隸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好。了解了貴族、平民、奴隸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情況后,下面我們一起來設計一幅“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具體要求請看屏幕。
(投影“設計要求”:(1)包括所有階級;(2)區分出階級地位;(3)各階級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社會網絡;(4)簡明、美觀)
四個組集中討論和設計,3分鐘后展示各組的成果。
教師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各組設計的示意圖,并根據設計要求加以簡單點評:各組設計得都不錯,只是還有些粗糙,請課后各組認真加以修改,我們將把它貼在教室里。教師可展示自己設計的示意圖供學生參考。
師:奴隸主貴族對奴隸和平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也必然要進行反抗。在這種情況下,奴隸主又怎么辦呢?
三、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板書)
在本目中,主要用談話法和讀書指導法進行教學。
軍隊和刑法(板書)
師(提問):建立軍隊的目的是什么?夏商西周統治者建立起強大的軍隊,目的就是對外征戰和對內鎮壓平民、奴隸的反抗。當時,周王的常備軍隊就在14萬人以上,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支龐大的軍隊。
從夏到西周,都制訂了非常嚴酷的刑法,而且越來越嚴密。那么,刑法主要是處罰哪些人的?為什么會是這樣?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總結:從夏至西周,統治者制定的刑法主要是針對平民和奴隸的,而貴族犯法只要繳納相當數量的贖金就可以免刑。這就叫“刑不上大夫”(副板書)。還有一句話叫做“禮不下庶人”(副板書),什么叫“禮”呢?
禮儀教化(板書)
師:大家還記得商朝滅亡的原因嗎?
學生回答略。
師:因此,西周統治者非常注意吸取商代的教訓,一方面通過軍隊、刑法對人民進行暴力鎮壓,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化民心,進行“禮”的教育,讓人民馴服地接受統治。那么,到底什么是“禮”呢?請一個同學為我們讀一下課文中的有關楷體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禮”指的是合乎尊卑等級身份。
由此可見,所謂“禮”,就是每個人只能做和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也就是下級順從上級、人民順從統治者的統治。(副板書:順從)這和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禮”的含義一樣嗎?(學生舉例說明古今“禮”的不同)
這種禮儀教化在當時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禮儀教化在當時起到教化民眾、凝聚宗族、鞏固統治的作用,有利于中華民族尊老觀念、家族觀念和親情觀念的形成。
教師可進一步小結:西周的統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訓,注意治民之道,系統地提出了“禮、樂、刑、政”一整套治民之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禮”和“刑”。西周的禮儀制度和暴力鎮壓互相配合,共同作為統治人民的手段。在西周,“禮”只適用于奴隸主階級,“刑”則專門對付和鎮壓平民、奴隸,所以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談通過今天這堂歷史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學生談時,教師在黑板上作簡單的記錄,如了解了分封制,學習了用示意圖的方法表達觀點,知道了一些今天地名的歷史淵源等)
課后要求學生重點復習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并要求各組把“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認真設計、修改,第二天進行展示。
課堂練習略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6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班級: 姓名: 小組: 編號:
【認定目標】(心中有目標,你就會走向成功!)
1.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及作用,了解西周的階級結構 。
2.了解夏商西周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暴力鎮壓與禮儀教化相結合。
【預習檢測】請看課本28-29頁,回答下列問題: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制:
1.原因(目的):
★2.內容:
①周王把 土地 和 臣民 授給某個諸侯,稱為 。
②諸侯的義務:服從 的命令,保衛 周王;必須定期到周室 、 和 。
3.作用:
①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
②密切了 ,推動了 。
二.西周的政治等級:(周天子 → → → → (平民 → )
貴族(統治階級) (被統治階級)
三、西周的統治手段: , 。
【重難點突破】(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一、論從史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左傳》(原文大意看書本33頁材料閱讀)
1、這則史料反映了西周初年實行 的社會制度。其主要內容是 。
材料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原文大意看書本29頁底部解析)
2、此材料表明分封制的目的是 ,其分封的原則是: 。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敵,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3、閱讀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認為分封制能否保證周天子對廣大疆域的長久統治?為什么?
2. 學習小組疑點、難點:
【歸納整理】
請你自行設計本課的知識網絡:
【拓展練習】(拾級而上,順達成功的頂峰!)
(一)選擇題
1.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家喻戶曉,與諸侯,列國產生相關的制度是( )
a.世襲制 b.禪讓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2.下列內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分封親屬功臣,讓他們到各地做諸侯b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保衛周天子
c各個諸侯必須保持密切聯系共同抵御外族入侵d諸侯要按受封土地數量向天子定期納稅
3.西周時期,周王對墓葬用品規定嚴格,如:用鼎制度規定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西周社會等級森嚴 b.西周社會腐敗現象嚴重
c.西周手工業中冶銅業落后 d.西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
4. 分封制使西州貴族集團形成的等級次序是 ( )
a 周王---卿---諸侯---士 b周王---諸侯---卿大夫---士
c 周王---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5、夏商西周國家統治人民的兩種主要手段是( )
①暴力鎮壓 ②實行分封制 ③禮儀教化 ④實行宗法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貴族把奴隸當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殉葬品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戰國
(二)材料解析題
1.材料一: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摘自《禮記.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卿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摘自《孟子.告子》
請回答:①材料一記載的是一種什么制度?分賜土地多少的依據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職”各指什么?諸侯和天子的關系如何?
③材料二對諸侯作了哪些法律規定?此規定的目的是什么?
【學法指導】
制度類知識的學法指引:
要了解這個制度出現的背景、目的,內容、發展、影響、啟示。以分封制為例:
目的:鞏固統治
內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義務。
作用:初期鞏固統治,密切了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但一旦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就會戰亂連連。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篇7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結構:本課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在夏商西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維護自己和本階級統治的手段以及當時的社會階級狀況,是學生了解夏商西周時期社會與國家概貌的極其重要的一課, 對以后歷史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本課內容共分為三個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三目的不同側重點和內在聯系,才能有助于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的概貌,并能對西周的社會網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夏商西周統治階級是以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與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雙重手法來統治人民的。
通過“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一定的識圖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情景,增強學生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
通過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的教學活動,學習采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方法,增強表達能力;
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識圖能力和根據圖表捕獲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分封制”、“禮儀教化”等內容的學習,了解到它們的實行既有利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古代“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本課的重點是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為什么它是本課的重點呢?這是因為它是本課的主干,牽涉到整課知識的教學,對以后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它是本課的重點。
②本課的難點有三個: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認識禮儀教化對于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學習的基礎上設計出西周的社會網絡圖。為什么它們是本課難點呢?這是因為分封制及禮儀教化對初中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枯燥、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而設計西周社會網絡圖涉及到學生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較困難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這三者都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指導法、情景設置法、圖表法等五種方法。
為什么要采用這五種教學方法呢?這是因為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15歲的年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興趣點也較容易轉移,對感性直觀的知識較易接受;對理性的知識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課概念性的知識偏多,內容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使用這幾種教學方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性學習能力,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又能使整堂始終保持輕松活躍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上做到松緊有度、順暢自然。
2、本課采用的教具有:地圖冊、插圖、多媒體輔助教學。
地圖冊是采用北師大版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的《西周分封形勢》圖。
插圖是課文中插圖:《大盂銅鼎》、《商朝墓葬中的無頭骨架》、商朝文字;圖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圖》(2幅)、《西周社會網絡圖》(2幅)。
練習題、史料引文及插圖、圖表、地圖均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
采用這些教具輔助教學,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如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學會如何深入觀察和思考問題;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及有關插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圖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過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使學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以及如何對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歷史劇表演,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合理的歷史想像力,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通過對課文有關內容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通過做課堂練習,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擬用3分鐘):
首先,采用談話法復習上一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況。
然后提問:“國家產生之后,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如何管理廣大地區,統治人民,鞏固政權。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嗎?”由此導入新課。寫出小目標題。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實行分封制的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本目擬用4分鐘)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讓學生了解夏商是通過本部族對周邊部族建立臣屬關系,號令天下。
然后問:“西周又是通過什么手段號令天下呢?”學生答:“分封制”,教師又問:“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呢?”學生開始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從中提取有用信息。這樣上課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能力。
接著,又提問:“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從而過渡到下一目的教學。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本目擬用13分鐘)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本堂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夠知道和說出,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說出來。
對于內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對諸侯授民授土”這一點,學生容易說出,而學生要說出“受封者的義務”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課文上“分封制規定了”這幾個字,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同時也可就此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利于對學生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然后觀賞學生歷史短劇表演,從中感悟歷史。
學生劇表演:采用“學生模擬表演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和說出“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課前,先找六位同學進行演出培訓。這六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王、嫡長子、周王的兒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后裔。要向這六位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對周王表示效忠。臺詞包括為什么要對受封者進行分封,分封給他們的東西(土、民、禮器等)以及周王對他們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衛周王,還要朝覲、納貢、服役等);受封者的臺詞包括對周王的感激以及對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時,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現出來;裝束上可簡單一些,只需別上一塊號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師將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出來:“周王對哪些人進行分封?”,“分封制的內容有哪些?”讓學生邊看演出邊思考,演出后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然后教師繼續提問:“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為什么還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后裔?”(答:可以團結很多部族,對穩定全國起到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看地圖冊中的《西周分封形勢圖》(用多媒體播出),結合地圖向學生介紹周初的主要封國,并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封國主要集中在哪條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東的封國各是哪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諸侯以及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內進行統治呢?”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對分封制有較全面的認識,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然后展示教師設計的《西周分封示意圖》,進一步揭示其內在關系,以便說明周王通過分封制還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從屬關系。如圖(用多媒體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