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說課稿
首先談一下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在前面學習了《農業的區位選擇》之后,講述“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對這兩種種植業做具體分析,是對前面內容的加深和升華。同時本節與下一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在內容的安排上是并列關系。從宏觀上看,本節既是前面知識的加深和升華,又是后面知識的對比和參照。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和區位因素,并以美國商品谷物為例歸納商品谷物農業地域的特點及其區位因素。加強讀圖分析能力,提高歸納和對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通過了解我國在解決糧食問題上的巨大成就來增進愛國情感。珍惜糧食,樹立科技興農意識。我制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理論依據有:其一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課標要求。
在本節課中,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和區位因素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什么這么說呢?其一,學生的地理基礎和生活經驗不足,而歸納總結能力又是學生的薄弱環節。其二,季風水田農業的地域特點必須結合具體的區域實際,內容比較復雜,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構成本節的難點。
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對于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大家都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我打算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和比較法。之所以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是因為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展示季風區水稻生產的場景,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建立新知。而比較法是我們地理教學中常用到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加深理解和記憶。
對于新課的講授,我是這樣安排的。
談話式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多媒體展示兩幅不同的圖片,其中之一是“一望無際的水稻田”,另一幅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請學生對這兩幅圖片展示的內容進行農業分類。學生會歸納為“種植業”和“畜牧業”。這樣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快速、高效地把學生引入將要學習的知識點中,二是為下一堂課《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作一個簡單的鋪墊。
接下來探究學習新課內容,探究學習要求學習內容有適當的階梯性,我們本地的學生對水稻種植沒有生活體驗,如果讓學生直接進入水稻種植的區位因素的分析,階梯太大,會給學生造成過大的障礙。對此,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課堂延伸,增加體驗。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查找水稻種植的相關資料或向長輩詢問水稻種植的生產過程,去市場調查大米的產地。
第二步,步步設問,搭架攀梯。引用幾條水稻農諺,如廣東農諺“清明谷雨時,插田莫遲疑”,四川農諺“立夏小滿正栽秧”,江蘇農諺“立夏浸種,芒種栽秧”,問“為什么這三省的水稻插秧時間會不一樣?”引出各地氣溫條件的不同對水稻種植的影響,“水稻的生產還需要哪些自然條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你認為水稻的種植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想象、回憶,對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有一個表層的、感性的認識。
第三步,讀圖分析,訓練能力。(多媒體演示)四幅地圖,分別為“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分布”“亞洲氣候類型分布”“亞洲人口分布”“亞洲地形分布”,讓學生進一步分析“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在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讀圖分析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結果。讀圖識圖能力是地理學科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一點一滴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