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教材分析】本節課教材涉及亞洲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是在學習了農業區位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區位因素分析方法,學習掌握世界主要糧食生產的地區分布、作物類型、生產特征等知識的一節課。農業再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互相融合的物質生產過程,自然再生產過程受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諸因素的地域性差異影響;經濟再生產過程因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開發歷史、社會經濟發展、習俗差異等也存在著地區差異,因此形成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差異。東亞發展中國家由于自然地理特點,農業勞動人口多,教育水平以及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發展了以水稻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類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基礎,以及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基礎,發展了高度機械化、集約化、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農業。農業、農村、農民是國民經濟的根本,糧食問題是世界農業首要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是解決世界和我國糧食問題的根本途徑。【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亞洲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的特點;以及這種農業地域類型產生的自然、社會、經濟原因。能力目標: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農業地域類型的主導因素;
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利用案例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分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世界和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發展目標:初步形成主動利用多種形式地理信息綜合分析問題的意識。【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利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學習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的特點;對比水稻種植業和商品谷物農業兩種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理解在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過程中,各個農業區位因素對其發展的影響。教學難點:學習農業區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農業地域類型的主導因素;結合文字資料與圖示資料的閱讀,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學方法】發現法教學,案例教學法,對比教學【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自學指導法【--】課前安排學生收集了解水稻的生長習性,在課堂內由一名學生講解,并與上一節小麥生長習性做出對比。通過課堂復習:“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引申出農業生產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雙重屬性,因而受到自然和社會經濟的多因素共同影響。其中,自然因素是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的限制性因素,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地域類型的形成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隨社會經濟發展發生明顯變化。通過教材圖3.10的閱讀和分析,結合課文的文字資料,指導學生從中分析并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說出:1.季風水田農業出現的區域:亞洲東部地區;2.東亞形成水稻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自然條件:高溫多雨的季風氣候和平原為主的地形;3.東亞形成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的社會經濟背景: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小。學生思考并回答課堂活動中的問題:1.這些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怎樣影響本區農業生產?2.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本區農業生產有什么特點?3.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是什么?4.這些區位因素中,哪個因素的作用更加重要?出示美國的地形、氣候示意圖,請學生對比美國和中國自然地理環境,說出:1.美國和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似性和不同之處;2.根據已有知識,說出美國和中國的社會經濟的相似性和不同之處;3.根據上述條件,推測美國農業生產的一般特點;4.閱讀案例3,學習美國商品谷物農業生產的有關內容;5.總結美國農業生產的一般特點;6.解釋造成美國商品谷物農業與東亞季風農業之間明顯差異的區位因素;7.認識美國小麥帶和玉米帶的分布區域。教學知識小結,提問: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什么?1.季風水稻農業(長江中下游地區)。2.商品谷物農業(東北平原地區)。討論:今天學習內容對我國農業有什么啟示?(開放式討論)。【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安排學生活動安排【課前復習】投影顯示“農業區位因素” (隨著學生的復習一一出現)【導入新課】學生介紹“水稻的生長習性”【講授新課】一、季風水田農業1.指導學生閱讀“亞洲水稻農業分布示意圖”2.指導學生閱讀“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和“亞洲地形分布圖”3.指導學生閱讀“亞洲人口分布圖”4.提示學生思考:世界主要糧食作物有哪些?水稻種植對氣候和土地的要求是什么?東南亞的氣候和地形還適宜其他農作物生長嗎,為什么不選擇?水稻種植對勞動力數量有什么要求?5.引導學生總結本區農業生產的特點。6.引導學生總結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因素。7.提醒學生思考:“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是自然因素還是社會因素? 通過對比商品谷物農業來總結。”(過渡)。二、商品谷物農業1. 指導學生閱讀“美國地形”和“美國氣候示意圖”;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兩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的相似與區別。2. 提問:美國農業區主要糧食作物是什么? 為什么與東亞的主要作物不同?3. 請學生復習對比中國和美國的社會經濟條件差異。4. 請學生大膽推論,農業的一般規律。5. 自學案例3“美國商品谷物農業”6. 引導學生逐步分析案例,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一般特點。7. 討論:造成中國和美國農業生產區位差異的原因。8. 指圖講解小麥帶和玉米帶的一般分布地區。【課堂小結】小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指出發展目標。【反饋練習】提問:列舉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并嘗試分析主要區位因素。【課題拓展】討論:今天的學習內容對我國農業發展有什么啟示? 【作業布置】 填充圖。列舉農業區位因素。畫圖或示意講解。閱讀示意圖,指圖說出分布區域。說出水稻分布區的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以及地形特征。說出水稻分布區的人口分布特征。思考并回答問題。列舉本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列舉本區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思考,不要求急于回答。指圖說出美國糧食生產分布地區。說出美國農業區與東亞地區的氣候和地形的區別。說出美國主要糧食作物。解釋原因。主要列舉農業勞動人口、人均耕地的差異。推測并列舉。自學閱讀。與教師共同分析,完成分析歸納。討論并歸納。與老師共同總結。列舉我國主要的農業區位類型。開放式討論。課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