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一節教學提問設計
不少人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就是要教師多提問,學生多回答。這種教師簡單的滿堂問,學生的簡單參與,遠遠不是學生自主學習所要求的。那么課堂教學中,該怎樣設問呢?筆者通過對高中地理下冊“城市化”一節的教學后認為,通過多種提問方式提高課堂設問的藝術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1.機械問
這是一種最傳統的設問方法,即教師設一問,學生答一問,教師所問的,需要學生明確回答。機械問指向單一確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需要作復雜的多視角的思考,這種問答的方式雖不是什么新鮮的設問方式,卻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無法回避的,而且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多的。這種問答方式的優勢是容易設置問題,易于操作,便于教師控制課堂,組織程式化的教學,得到確定的結論;所以“城市化”一節的教學中對于:①什么是城市化?②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是什么?③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可分哪三個階段?這樣的三個問題,由于要給學生一個非常明確的學習導入,就比較適宜用機械提問的方法。但它的不足是如果長期大量使用,很容易陷入獨裁與專制的境地,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
2.對比問
就是需要學生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或命題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認識的一種設問方法。這種設問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它不僅要求學生對所提及的概念或命題有清晰的理解,準確把握每個概念或命題的內涵,還要在此基礎上找出不同概念或命題之間的聯系及區別,并進行對比分析。在“城市化”一節教學中對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特點有什么不同?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原因有什么差異?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目前城市化過程中人口的遷移特點有何不同?④中國和美國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速度、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區、人口的遷移方向有何差異?這樣幾個問題層層遞進,通過比較,增加了學生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有利于學生深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命題,從而提高學生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3.選擇問
就是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或命題讓學生進行分析并綜合思考,做出選擇的一種設問方法。這種設問方法,既不同于機械問的簡單問答,也不同于對比問為了把握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而進行的對比分析,而是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對概念或命題有所鑒別取舍,形成結論。如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分析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比重增長示意圖后提問:①大約在什么時候發展中國家城市工業人口超過了發達國家?②1920年~xx年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城市人口、農村人口的四個數量比重變化中,比重上升最大的是哪一個?比重下降的是哪一個?為什么?③比較上海市19xx年、1949年、1990年及課文下一節的上海市衛星城和浦東新區圖等四幅城區示意圖,說明上海城市化的特點?選擇問的理性思考成分更多。對學生的思維要求更高。這種設問方法具有靈活性、開放性的特點,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大有益處,應精心設計不失時機地使用。這種設問方法的不足是容易陷入煩瑣論證和不可知論,所以宜謹慎設計。
4.連環問
這是一種在教師提問之后,學生答問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前一問題的解決中又連環設計問題,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的設問方法。這種設問方法,很多是教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中臨時受觸發而設計的,容易活躍課堂氣氛,掀起教學高潮。連環問是一種極富教學藝術的設問方法,它在升華學生的思維、開闊視野方面有著其它設問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基本功和敏銳的思維。連環問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設問的先后主從關系,避免喧賓奪主,影響主要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