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教學設計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對教材安排的課時、進度、章節、邏輯體系乃至觀點不敢作絲毫調整變更,而新課程強調,教材是“教學材料”,而不是“學校教學事實上的唯一依據”,教材僅僅是一種充滿了變數和彈性的課程資源,所以,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大膽地處理教材,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了解現狀
首先,教師模擬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發布報告:在本世紀初,全球有近半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xx年將上升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聯合國人居中心提出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歡迎大家進入城市世紀!
其次教師指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已從1990年的19%提高到目前的37%,預計到xx年和本世紀中葉,將分別達到45%和65%。而長三角地區城市化發展尤為迅猛,目前已躍身于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城市化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城市的合理發展和布局,將會有力地促進城市化,但城市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全球十大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我國就占了7個,1998年監測的176條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較重。我們的城市病了,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要通過“望、聞、問、切”來對癥下藥,以期能讓我們的城市更健康更美好地發展。
從一開始就明確學習目的,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從而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我們的城市到底得了什么病,應如何去解決,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系統感知,找出問題
由于這一部分內容淺顯易懂,且學生對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有切身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可以處理得簡單些,不必濃墨重彩地展開。可采用親身體驗與觀看錄像相結合的形式來系統感知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其實是帶著已有的經驗走入課堂的,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創設情境,喚起舊知,再通過材料和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最后通過多媒體呈現嚴重的城市環境問題,給學生造成視覺與聽覺上的沖擊,從而使學生能全方位地感知城市化問題的嚴重性,并油然而生運用智慧去探索解決城市化問題的可行辦法。
活動一:請學生根據親身體驗,說說城市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環境問題。
活動二:閱讀材料“曾經流行的海派詞匯”
20世紀90年代以前,在上海使用頻率較高、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詞匯有以下幾個:①亭子間(樓梯轉角處的房間,一般不足十平方米)②倒馬桶(馬桶即糞桶,當時上海有近百萬只,倒馬桶意味著沒有衛生設備)③生煤爐(當時上海有近百萬只煤爐,“生煤爐”,將熄滅的煤爐用柴火把煤球燒熱)④軋車子(軋,就是擠公共汽車)⑤蕩馬路(蕩,逛,指青年男女在馬路上邊走邊談戀愛,外灘的防洪墻因此而成為當時著名的情人墻)。
思考:①20世紀90年代以前上海市的市民用語反映出當時上海城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②你認為導致城市化過程中產生若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環境質量下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④除了書本上例舉的四種類型外,還有沒有其它污染類型?⑤交通擁擠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⑥城市住宅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別是什么?⑦城市人口就業難不難?發展趨勢如何?帶來什么后果?⑧除上述幾個問題外,城市化過程中還會帶來哪些問題?(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適當加以引導評價,總結出還可能會帶來貧困、內城衰落、治安、人口老齡化、傳統文化風貌破壞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