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二節第二框 尋求其知有一個過程
第二課 探索規律 實事求是
第二節 尋求真知的基礎和過程
第二框 尋求其知有一個過程(a)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理解尋求真知是一個多次反復、逐漸深入的復雜過程;領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認識事物本質的重要作用。
2.過程和方法:通過閱讀、思考、觀察,探究等教學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培養學生學會由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在此基礎上初步認識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深化的過程;樹立實踐第一的觀念;增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于創新的責任感;培養科學精神、求是精神和創新精神。
二、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預習教材內容;查找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材料;制作ppt。
2.教師準備:布置學習任務;收集教學資料;進行學案設計和學習設計。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 德國詩人雪萊的名句: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
師:為什么追求真理更寶貴呢?
生:略
師:認識不能停滯,認識要發展、要深化、要拓展、要不斷向前推移。因而,尋求真知有一個多次反復,逐漸深入的過程。
【課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討論與感悟】
1.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及二者的區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改革開放30年,感受上海城市變化”這一話題,討論:30年來,上海城市建設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生:略
師:展示圖片:
圖1 東海大橋 圖2 環球金融中心 圖3 洋山深水港
交流上海城市變化的原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師生共同歸納】
以圖片形式具體形象、生動地感受到上海城市變化,這種具體、生動、形象的感受,哲學上就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的含義 見p57)
以思考、討論等抽象思維方式,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認識到上海城市變化的實質,這種實質的認識,哲學上就是理性認識。(理性認識的含義p58)
師:比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從認識的形式、內容、特點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多媒體出示圖表】【比較與分析】
項目
角度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
內容
事物的外部狀態和特征
事務的本質、全體、內部
形式
感覺、知覺、表象
概念、判斷、推理
特點
生動、豐富、具體
間接性、抽象性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多媒體出示材料】*揚州八怪畫竹的過程
晨起“看竹”,產生“眼中之竹”;后胸中涌起“畫意”,形成了“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紙”,形成了“手中之竹”。
師:“手中之竹”為什么要經歷由“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胸中之竹”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