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教學設計及簡要實錄
【適用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
【適用單元】《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二章《信息獲取》第一節
課程分析:本節要求學生能對信息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宏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先要從問題開始,分析信息需求,從而確定信息來源,這是信息獲取的前提和基礎,然后才是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信息。這表明:對信息文化的追求應當最終以流暢地內化為個體自然意識為最高境界。在信息獲取的問題上,就是需要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信息意識和信心需求,繼而引發自覺的信息行為。
本節將這種自然意識轉化為線索:確定信息需求→分析信息來源→確定信息獲取的方法→評價信息,并圍繞這四部分內容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歸納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學情分析:這個班學生思維活躍,善于動腦思考,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相互探討學習的風氣較濃,若引誘得當,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設計理念:根據研究課題“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調整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自主地充滿熱情地獲得知識,從邊緣人的地帶回到中心地位;教師則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的主角轉向引路人。所以擬定的方法是創設情境,誘導學生研討,以達到彰顯個性,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情化信息”向“情化思維”轉化,最終實現情思懼得的教學境界。
學習目標:列舉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讓學生體驗信息獲取的共同特征、一般規律,使學生能夠總結、推導出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再進一步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掌握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并分析其原因,掌握信息獲取的途徑和方法并進行選擇。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現代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多樣復雜。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甚至是虛擬世界里的很多事物,都難以逃出人們獲取信息的“如來”之手,但是,我們想知道的是,這個獲取信息的“如來之手”是否有規律可循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
(屏幕顯示一張關于牧場的圖片)假設你置身其中,牧場的主人要你去打豬草,但是你不認識豬草,你可以通過哪幾種方法打到豬草?有什么啟示?
(點評: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創設形象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意)
(實錄:學生獨立思考后,自覺分組討論,思維活躍,總結出了四種方法:問別人;雇傭別人;查閱相關書籍;牽豬出去,豬吃啥,打啥。并得出了啟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懂得利用身邊的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利用信息的重要性。)
二、積極探索,精心研究
假設明天的課外活動,我們全班要去爬山。由于近幾天的天氣不好,事先我們必須獲取明天的天氣信息,有哪幾種方法可以獲取明天的天氣信息?那種最好,為什么?
(實錄: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上網、聽收音機、聽廣播、打電話。由于學校附近沒有網吧,看電視、聽廣播又不方便,而學校有很多電話亭,所以打電話這種方式最方便。)
(屏幕顯示獲取天氣預報的過程)
誘導:根據獲取天氣信息的四個環節能否推導出信息獲取的四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