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二節第二框 尋求其知有一個過程
教師:在實踐中進行觀察,進行調查研究,忠實地記錄各種數據、各種資料。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自己親身參加實踐獲得的數據和資料才是可靠可用的,但個人的實踐,畢竟有限,他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各種資料,也是可取的。(如有聯系上文的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知識的,予以特別表揚。)請大家總結,感性認識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以生動、豐富、具體地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1.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感性認識開始
(1)定義
(2)基本形式:感覺、知覺、表象
(3)特點:生動、豐富、具體,直接反映外部世界。
教師:要獲得理性認識,是不是只要掌握足夠多的感性認識就行了?
學生:不是/不夠。
教師:人類認識事物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能夠把握其本質和規律,因此僅僅停留在對于事物的感性認識的階段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借助抽象思維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的認識。我們還需要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下面請大家來判斷一下,以下三項,分別屬于哪種認識?
學生回答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2.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教師:理性認識的特點是它的間接性和抽象性。
閱讀書上58頁的“哲學觀察”
教師:概念、判斷和推理是它的三種形式。它似乎離開了具體物體,好象是不可靠的,但其實它是更深刻、更全面也更可靠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我們來總結一下: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2.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1)定義
(2)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3)特點:間接性、抽象性
教師:在了解了理性認識后,我們知道,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更為深刻更為本質的把握,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有著怎樣的關系?
請大家閱讀下面的材料后討論一下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丹麥天文學者第谷,用了30年的功夫,精密地觀察行星的位置。他觀察才能非常出色,不幸卻短于理論研究。從長期觀察的資料中,他得到的是錯誤的結論。后來,第谷請了德國人開普勒做助手。開普勒與第谷相反,觀察技術遠不如第谷,但理論研究卻很有才能。通過對第谷資料的分析,他大膽創新,提出了“火星運動軌道是橢圓,太陽位于橢圓一個焦點”的假設,結果與觀察資料符合。就這樣,第谷的精確觀察與開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結合,引導到行星運動三定律的發現。這是一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范例。如果沒有開普勒,第谷的辛勤積累也許會成為一堆廢紙;反過來,沒有第谷,也根本不會有開普勒的卓越成就。
學生討論
教師:“第谷的精確觀察與開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結合,引導到行星運動三定律的發現。這是一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范例!蔽闹械倪@句話就為我們點出了兩者的關系,它們的關系其實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沒有感性認識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認識——“沒有第谷,也根本不會有開普勒的卓越成就”。
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于深化,發展到理性認識,否則就達不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如果沒有開普勒,第谷的辛勤積累也許會成為一堆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