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二節第二框 尋求其知有一個過程
教師:人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認識的過程。實踐和認識的統一,才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沒有認識過程的進步和積累,人類的實踐永遠是一般動物的生存過程;沒有實踐的進步和積累,人類的認識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確對待實踐與認識過程中的辨證關系,才是觀看人類及自然無窮真理的前提。
曾有學者寫了一首詩,形象地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行路要識道,
道通在于行。
行后要知理,
理通便于行。”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4.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
教師:實踐不僅對社會發展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而且對人的認識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在第一框里就講過,一切認識歸根結底都來源于實踐。在這堂課上,我們又知道了,從實踐中獲得的理性認識,還需要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加以修正、補充和發展,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因為:
首先,人的認識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其次,人們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三,只有實踐的結果才能檢驗主觀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最后,認識之所以有價值,在于它能夠為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服務,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總之,認識的發生、發展、受檢驗和歸宿,都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
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一次偉大的實踐探索過程。因為我們沒有先例可循,所以,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們也必須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提示
1.收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從實際出發制定和調整相關政策的事例。
2.對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思維,參與師生互動給予及時表揚,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課前收集資料以及課堂交流發言進行客觀評價,評定等第,納入平時成績考核記錄。
五.教學設計說明
“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這一框內容是本課中較為重要的部分。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的社會實踐又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容易感到不易教好,產生枯燥、乏味的現象。
為突破這一點,首先,我采取了先事實后原理的辦法,從具體到抽象。整堂課我用了三個例子,每個例子都有較強的針對性。導入的那個成語故事突出了感性認識這一方面;而中段的探索行星運行的三位科學家的例子側重闡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最后一個血液循環探索史的例子著重于講述認識后又要回到實踐中去的道理。
其次,本框內容的知識點較多,所以,在運用例子后,還要注意將例子同知識點緊密結合起來,否則學生容易云里霧里,將知識的層次搞亂;而書上有一些闡述清晰的內容,如“相關鏈界”等,我也充分利用,以防發生放棄課本,畫蛇添足的情況。
最后,注意全面性,不僅要講自然科學領域的實踐與認識,也要講社會科學領域的實踐與認識。否則容易把哲學的理論和科學史搞混,讓學生的視野變小。正是基于這個考慮,所以我在課后留了作業,讓學生自己去收集相關的資料,也以次鼓勵他們關心國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