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二節第二框 尋求其知有一個過程
社會調查的成果形式:撰寫一個調查報告。
五.教學設計說明
本框教學設計立足于高三哲學教材的相關內容及具體的呈現方式,立足于高三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經驗和邏輯思維能力,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認識和分析事物的內在本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本框教學設計分五大教學板塊,層層推進教學內容。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抓住“看門道”這一尋求真知的關鍵,步步推進、逐一展開、層層深入。從“討論與感悟”板塊,導出什么是“門道”,即什么是理性認識及感性認識的區別;從“比較與分析”板塊,導出為什么要看“門道”,即為什么認識不能停留在感性要上升到理性?理性認識為什么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從“觀察與聯想”板塊,導出怎樣看“門道”,即怎樣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探究與思考”板塊,導出怎樣才能持續地看“門道”,即尋求真知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歸納與總結”板塊導出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本框教學設計以“創設情境強化閱讀 提出問題 深入思考 分析歸納”為主線貫穿板塊教學過程始終。遵循“具體 抽象”的認知規律。實施從具體,個別的事物中,抽象歸納本質和規律的教學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學會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本框教學設計收集了名言、詩句、自然科學史、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三十年等背景的情景材料,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歷史、關注文化、關注科學,旨在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求是精神和創新精神。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演示】
教師:在這則故事中,楚莊王在蒞政的三年中窺看民間的情況是為了什么?
學生:盡可能多的收集掌握民情。
教師:沒發布什么命令,也沒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窺看民間的情況,但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注重調查研究,了解國情,體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然后據此確定方針政策,一朝聽政,效果驚人。說明了要有形成正確的認識,首先必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認識材料。
在上一節課中講到了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他們歸根到底都是今人或前人實踐的結果。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探究一下人們從實踐到獲取真知的具體過程。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1.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感性認識開始
(1)定義
教師:在實踐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狀態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由此形成的認識就是感性認識。下面請大家閱讀書上64頁的“相關鏈接”,找出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學生:感覺、知覺、表象
教師:人們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什么?
學生:參加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