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第二節第二框 尋求其知有一個過程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教師:既然兩者是有著緊密的聯系的,那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什么條件呢?結合前面材料的最后一句話“如果沒有開普勒,第谷的辛勤積累也許會成為一堆廢紙;反過來,沒有第谷,也根本不會有開普勒的卓越成就。”思考并回答。
學生回答。
教師:從“量”上來講,需要占有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質”上來講,只有占有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現象是事物個別的、片面的東西,是多變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現象和錯覺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豐富又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所以,占有十分豐富與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前提條件。
教師:但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是自然而成的事。為什么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認識來呢?
學生回答。
教師:這啟示我們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實際的感性認識,不一定能上升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第二個條件也是關鍵條件是——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要做到以下十六個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在已經具備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前提下,透過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無法用眼睛觀察到的,只有在人的頭腦里才能找到,這需要思考,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制作,這也是開普勒和牛頓成功的奧秘。——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2)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條件
教師:我們從感性認識中得出的理性認識,是不是一定就是正確的、符合客觀規律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對其進行檢驗?
學生回答
教師:還需要回到實踐當中去,只有實踐可以對其進行檢驗、修正、補充和發展。——
【多媒體演示】
二.尋求真知有一個過程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
(3)尋求真知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學生小組討論】舉一科學史上經過科學家們的反復實踐、論證、再實踐再論證,最終得到成功的事例。
( 1628 年 , 英國醫生哈維在他所著的《心動論》中提出了劃時代的血液循環理論 ,奠定了輸血技術的科學基礎。
1667 年 6 月 15日 , 法國醫生戴利斯將一只小羊羔的血輸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效仿,結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的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
直到19xx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真正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 )
教師:輸血作為重要的臨床挽救傷病員的治療方法 , 無疑是近代醫學的巨大成就之一。人類為此付出了 400 年漫漫求索之路 , 是一段充滿曲折、艱辛、磨難 , 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 又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同時,我認為也是一段不斷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在實踐中尋求真實的歷史。這段歷史,讓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實踐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