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5.1 農業生產活動
【教學目的】
1.掌握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業投入與產出要素以及農業生產的分類。
2.認識農業生產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及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必要性。
3.認識科技進步對提高農業產出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業的分類。
2.難點:農業的投入和產出;如何運用原理,設計最佳的農業投入與產出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生產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密切,它為人類提供了吃、穿、用的物質資料,保證了全社會人們的生活需要。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等其他部門的發展,都是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作為基礎的。人類正是通過農業等生產活動與環境、自然資源發生關系,只有進行科學的農業活動,才能最終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講授新課)
農業生產活動的概念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一、農業生產特點
1.地域性
①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不同的生物要求不同的自然條件。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空氣、水分、陽光和各種養料,不同的生物生長發育規律不同,各自要求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
②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
自然條件:氣候、水源、地形、土壤等;社會經濟條件:國家的政策和措施、城市和工業的發展與分布、市場需要量、農業技術改革等。
2.季節性和周期性
①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受熱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響,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從播種到收獲需要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很明顯。同樣,捕魚、造林、畜牧也有季節性和周期性。
②自然因素(尤其是氣候因素)隨季節而變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二、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1.投入要素
①自然條件:光、熱、水、地形、土壤等;
②社會經濟條件:a.勞動力→勞動者的勞動;b.生產資料(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促進產出;c.科技(培育良種、改進灌溉技術、改革耕作方式等)→提高產出。
2.產出要素
農產品:食品及工業原料。
讀圖:讀p2圖5.1“農業投入-產出的一般模式”。
無論是植物(小麥)的生長,還是牛羊的生長,均需光照、熱量、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的投入,同時還需投入勞動力,才能獲得產出;若要促進產出,就需投入更多的生產資料;如果再增加科學技術的投入,則會更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出,世界先進國家已證明了這一點。所以,要是我國成為世界先進農業大國,就必須努力學習先進農業技術,發展農業科技,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農業的發展階段
閱讀: p3“農業發展歷史”部分,通過表5.1,了解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的主要特點,分析農業生產資料、勞動力和科技對農業發展的作用。
世界不同國家地區處在不同的農業發展階段,同時還具有不同的地域類型。 歸納出我國屬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
三、農業的分類
1.按生產對象分類
①通常分類:種植業(植物)、畜牧業(動物)、林業、漁業、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