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植到收獲
教學目標:1. 了解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的特點,農業生產的周期長,在農業生產中要遵循“不的規律。 2.了解我們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3.了解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不同的地區適宜種植農作物有一定的規律,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的道理。4.形成尊重農業勞動,為我們祖先認識自然規律的偉大創造而自豪的態度。5.知道我國地域遼闊,發展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產品的品種和數量都十分豐富,從而產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為人類奉獻著豐富的食物,保證著人類的生存,從而對生養我們自土地產生由衷的敬意。教學活動及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從虎子講述的‘蘿卜的故事’中了解到,從每年月初種植到5月底收獲是蘿卜最佳的生產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好的收成。這是為什么呢? 2.解決問題討論。請學生閱讀本課題第一段的課文,討論:光照和溫度有什么關系;光照、溫度和農作物的生長有什么關系。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條件下,只有在一段時間里的光照、溫度才適合有關農作物的生長”:還可以請學生根據自己回家以后對父母和長輩的調查,談一談本地區主要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獲的季節和時間,由此得出“什么季節適合種什么農作物,有著一定的自然規律”的結淪。3、教師講解。4、教師小結。家庭作業了解一種農作物的來歷。第二課時1.導人。農作物的種植不僅和季節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一個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夠種植或出產的。比如我們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們這里生產的,有的是本地出產的,有的是從外地運來的。”2、全班討論。閱讀教科書第9頁的課文,討論:“你知道哪些農作物生長所要求的土壤、氣候是不同的?”通過交流知道,有的農作物喜歡溫度高、強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歡溫暖,像小麥、棉花;有的農作物喜歡沙質土壤,像花生;有的農作物對土壤和氣候條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雜糧在很多地方都能夠種植。 閱讀中國政區圖,通過政區圖上的圖例了解主要農作物在我國的分布。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南方幾乎不生產小麥?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為什么要少得多?對于農作物的生長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通過探究知道: (1)小麥——喜歡在溫暖、干旱的環境中生長,易結穗。南方太熱、潮濕,不適合小麥的生長。溫度太高就會瘋長枝葉,不容 (2)水稻——和小麥的習性完全不同,喜歡溫度高、強光照,喜歡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種植得多。北方雖然也有種植,但必須抓準農時,不然天氣轉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還沒有成熟,就不會有收成了。 (3)小麥、棉花喜歡溫暖和強烈的陽光,我國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區具備這樣的氣候條件,所以有著廣泛的種植。 (4)水稻、甘蔗等農作物喜歡溫度高、強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國南方種植得比較多。青稞適應高寒條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區有種植。 (5)水果——對陽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較高,我國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區以及新疆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這些地方有出產。 (6)玉米等雜糧對土壤和氣候條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夠栽種。3.探究活動。觀察教科書第10頁圖畫所出示的小麥、玉米、甘蔗、大豆、蘋果、花生等農作物,并討論: “這些糧食、蔬菜、水果最早是從哪里來的?”通過討論明確:現在人種植的糧食、蔬菜和水果等農作物,都是人類從野生的植物物種中經過漫長的年代,通過選育、馴化培育出來的。4.閱讀與總結。閱讀教科書第10頁的課文,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布置家庭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