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地理教學設計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通用3篇)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17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通用3篇)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 篇1

  一.說教材分析

  1. 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  設疑導學法

  2.  圖例導析法

  3.  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  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  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 。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 篇2

  1.6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并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并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準備知識,所以,本節課安排在第五課之后。

  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分布及其影響。這部分內容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本節課的重要地位。

  課文中有關四季和五帶的內容不是直接給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識,通過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課有兩條線索,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

  本課是按照以下兩條線索組織內容的。

  第四課已經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這種回歸運動造成太陽直射點有兩種變化。一是時間變化,二是緯度變化。這兩種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又影響到一個地點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

  從時間變化這一線索來看,教材內容把地點(或緯度)作為定量,而把太陽輻射隨時間(或季節)的變化看作是變量。這樣,同一地點不同的時間(或季節),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的同緯度地帶就可以分出四季。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

  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是五帶的形成和劃分。這部分內容從地點(或緯度)變化這一線索著眼,把時間(或季節),不同的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就可以分成五個溫度帶。

  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體現了“變化”兩個字,教學中也要始終貫穿“變化”這兩個字。

  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嘗試,去探索和操作;教師專心傾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反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始終處于興奮狀態,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學習效果的強化。

  2.本課的教學目標

  (1)智育目標

  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及緯度變化;了解四季的劃分;了解五帶的劃分、分布;理解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四季和五帶的形成;了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理解五帶的影響。

  (2)能力目標

  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能準確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側視圖),并能舉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極視圖。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4)重點、難點

  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難點:分析、繪制《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五帶的變化。

  3.教學方法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點撥學生,創造條件,創設情境,體現學生的發展,體現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精心設計《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強知識的內化。

  (3)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練習。練習中注意體現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4)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不獨占整個教學活動時間,同時盡力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師主動參丐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并且要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滲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同學們,在第四節課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看圖(投影《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圖》),完成下列要求:

  1.從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如何運動?

  2.地表何處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

  (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在教師的悉心啟發下,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導學]由圖可知,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的輻射能量最多。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地因時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量的多少。

  那么,在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特別是在地球公轉的前提下,地球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么樣的變化,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地理效應呢?我們本節課來學習有關內容。

  (板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講述正文]

  [課件播放]請同學們觀看動畫《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以21頁圖1.26為基礎,以課本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文字為畫外音,引導學生視聽結合學習課本知識)

  [自學解疑]請同學們閱讀21頁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圖》,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四個問題。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不要責備批評,要做到正確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評價學生,共同進步)

  (問題的答案: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小結)

  [講解導學]剛才三幅圖中的P處,B圖的晝最長,A圖的晝最短,C圖的晝夜等長;

  三圖的P處,B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小,C圖的正午太陽高度介于A圖和B圖之間。

  由圖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使得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四季。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四季)

  [引導自學]關于四季,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有同也有異,請同學們閱讀22頁有關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投影問題)

  1.我國與歐美國家傳統的四季劃分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2.我國丐歐美國家四季的起點各是哪個節氣?哪種劃分的季節早?早多長時間?

  3.我國傳統四季和歐美國家傳統四季相比較,哪種劃分與各地實際氣候完全對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這三個問題難度不大,可以作為自學提示,但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指導,要有評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諺語導學]山西省南部農村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夏小滿,麥收晉南”,這說明季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具有指示和預告作用。

  請大家自學有關內容。

  劃分  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四季        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重要意義 

  [問題導學]同學們,請大家完成21頁“活動”第一題。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投影練習答案)

  [分析講解]由剛才的練習可以得出,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使得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了緯度分異的規律,這樣,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帶。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讀圖自學]在初中地理課本上,已經學過了五帶的有關內容,請同學們自學23頁“五帶的劃分”,完成下表。

  (填表過程中點撥學生,體現學法指導)

  [歸納總結]通過填表練習和自學,我們對五帶的劃分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同時,也了解到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的基礎,意義重大。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劃分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  五帶   意義)

  [發展思維]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帶的劃分取決于黃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呢?

  (利用圖1.2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黃赤交角變小時,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大時,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

  [布置作業]

  1.讀下圖回答有關問題(箭頭表示太陽回歸運動的軌跡)。

  (1)寫出太陽直射下列各點時的時間。

  A    B     C     D    

  (2)北半球晝長夜短的時間是:

  (3)全球晝夜等長的時間是:

  (4)南極點太陽高度最小的時間是     ,此刻,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5)黨的生日這一天,地球位于公轉軌道的    點附近。

  2.請同學們閱讀23頁的“二十四節氣”,去生活中調查了解二十四節氣的指示和預告作用。

  3.當黃赤交角減小為  時,五帶的范圍如何變化?當黃赤交角增大為   呢?

  一、晝夜長短   

  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指導教師點評     (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    高級教師   王富家)

  本節課教學注意從原理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和分布,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能科學地設計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結構合理優化,同時,又能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活動,克服傳統課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整節課體現了對學生自學能力與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注重營造民主氛圍,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變傳統的演繹式教學法為現代的歸納式為主、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如能更緊密地和當地實際結合,效果將會更好。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 篇3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與1.4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緊密相連,與1.5課《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是并列的內容。地球的自轉與公轉運動,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一年中有規律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運動;又因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起了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一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時間(季節)發生變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時間(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五帶。因此1.6課又是1.4課、1.5課內容的繼續。它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黃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義和太陽直射點南北回歸運動的規律。還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的思想意識。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目標。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的基本概念。

  b.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四季五帶的形成。

  (2)能力目標:

  a.能根據太陽直射圖分析說明地球上不同地帶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及季節情況。

  (3)德育目標: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系發展變化的。

  確立以上教學目標的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是地理學重要基本概念。學生必須理解。四季、五帶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規律變化的結果。因此,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涉及到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晨昏線的傾斜的空間想象、而絕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基礎差,空間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又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設疑導學法

  2.圖例導析法

  3.歸納推導法

  有些提問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設疑是圖例導析過程中學生加深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必要補充。

  圖例導析是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最直觀手段。為學生構建直觀空間想象的平臺。因為課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分布”分布圖,很多學生看不出太陽直射點移動與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動態變化規律的關系。因此我在圖例導析過程中比教材多了兩幅圖,如后圖所示。

  三.說學法

  1.閱讀法。

  2.圖畫法。

  學生可以結合教師提問閱讀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陽高度、四季、五帶。

  學生與教師一起畫,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以后的復習深化。

  四.說教學程序

  1.說導入:通過前兩節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地方時、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地球公轉產生了二分二至自轉與公轉疊加產生了黃赤交角,由于黃赤交角存在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來回移動。太陽直射點來回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天文現象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我采用復習導入和反問法導入,一方面復習前兩節知識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有利于本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用反問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說新課教學:

  我在黑板中間春分太陽直射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1.26c圖,從c圖上來掌握判斷p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過程如下:

  要求學生在圖上畫出p點所在的緯線,標出晨昏線,標上字母a、k、b。得出p點所在的晝弧ak等于夜弧bk,所以春分日p點晝夜等長。如黑板所示。從而使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斷所求地晝弧與夜弧的長短。為加深學生掌握判斷某地晝夜長短的方法,還可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地方的晝夜長短?

  學生地理基礎薄弱,教師必須在黑板上邊畫邊講,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晝夜長短的方法。

  為使學生掌握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季節變化,我在黑板上按次序畫3月21日、5月6日、6月22日五幅太陽直射與晝夜長短變化圖,如后圖所示。只要比較不同日期的-晝弧長短即可看出晝長變化,掌握了這三個日期的晝長變化規律,后面日期的晝長變化也就迎刃而解了。配合以下提問基本可以掌握太陽直射點與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季節變化規律:(1)從3月21日到6月22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2)從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晝夜長短怎樣變化?

  (3)晝夜長短與緯度有何關系?

  (4)北半球晝長大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晝長小于夜長的是哪段時間?此時太陽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是什么節氣?此時是南半球的什么季節?

  (7)何時全球晝夜平分?哪個地方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過程中,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時,先通過提問“一天中有幾個太陽高度?何時太陽高度最大?”來幫助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緯度間隔(太陽直射點與所求地之間的緯度距離),要求學生把五幅圖上的p地所在的緯線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距離用紅筆畫出來,叫一學生到黑板上去畫,從板圖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節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同一季節不同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其間配合下面提問就可幫助學生理解太陽直射點與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1)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其他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怎樣變化?

  (2)p地何時正午太陽高度最小?這是p地的什么季節?

  (3)夏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是整個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最大的時候,這句話對嗎?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小值?

  同樣把重要的知識點寫成板書,如后圖所示。整個過程直觀而有邏輯,緊緊圍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規律。

  后面的四季、五帶的形成與劃分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閱讀教材即可完成目標,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體系性我還設計了下面兩個問題:

  (1)四季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不存在,還有四季嗎?

  (2)五帶是怎樣劃分的?若黃赤交角增大為25,五帶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3、說課堂練習

  本節課的課堂練習基本上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完成,新課結束時,看時間還可以按學生情況增加幾個提問。

  4、說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可以把地球自轉與公轉產生黃赤交角到四季五帶形成復述一遍。這樣既可把前面1.4課與1.5課所學的的知識納入新學的知識體系中,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與五帶形成的根原所在。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案(通用3篇) 相關內容: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教學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有自轉和公轉兩種,而且這兩種運動形式緊密聯系,同時進行.因此,由地球運動所形成的一些自然現象,也一定包含著自轉和公轉兩種因素.當然,在這些自然現象中,有些是地球自轉成因為主,也有的是地...

  •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教學設計

    1.6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并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并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

  • 地理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岛国毛片基地 | 免费的成年私人影院网站 | 午夜毛片视频 | 日日操夜夜操影院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大战P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主播 | 久久久性色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 91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屋V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知道 | 日本xxxx丰满老妇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J | 热99re久久国免费超精品首页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 国精产品在线wnw2544 |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 日本一级一片免费视频 | 免费看av网 | 热久久只有精品 | 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二区 | 超碰97人人人人人蜜桃 | 黄色软件91 | 91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久久 | 成人精品玖玖资源在线播放 | www夜夜操 | 国产欧美日韩网站 | 人妻精品制服丝袜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 欧美成人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 日韩视频欧美视频 |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 免费看成人 |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免费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