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端午”主題班會教案設計
第三個子活動更側重實踐。國外的中小學生經常在老師的引導下考察市政建設和社區建設,并提出自己的建議,相比之下,我們的教育就缺少這樣的內容,因此許多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缺乏起碼的公德意識,更不要說公民責任感。這個活動期望在這方面使學生獲得提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項子活動是讓學生對于家鄉土地使用情況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網站上查找,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師最好能組織學生與當地政府聯系,直接采訪有關情況。如果覺得整體的土地情況不好把握,也可以調查一個侵占土地或者浪費土地的具體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議一項,建議學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經驗,比如某地植樹造林,保護了千畝良田的事例,借鑒他們的措施,再針對實際情況提出建議。
3、活動二“講講土地的故事”,側重文化層面的土地。三個活動側重不同的“土地故事”。第一種,像社稷壇的五色土表現了漢民族對于土地的崇拜,還有古希臘神話、《山海經》關于“息壤”的傳說、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等。民俗中遠行人帶一包家鄉土的習俗也屬于此類。第二種是凝固在語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讓學生挖掘與土地有關的成語、俗語的文化含義。第三種是“保衛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現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讓的民族氣節,以及農民對于土地赤誠的愛等。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聯想,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
4、活動三“談談土地的含義”側重對文化層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國自古有“安土重遷”的傳統,有的人甚至寧愿忍受貧窮,也不愿離開故土,這樣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國人的執著和堅忍,同時也帶來了保守與閉塞。這樣的現象該如何看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個子活動就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意見,不求學生作出理論的說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觀點,并能搜集一些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可以了。
前一個活動是讓學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義,后一個活動則側重文藝家心目中的土地。這個活動要求學生搜集一些以土地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并分析在其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學生分成小組,分別去搜集文學描寫、音樂舞蹈和繪畫攝影三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有關土地的作品,然后討論,最后進行總結,看看土地在這些文藝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義,以及這些象征意義產生的原由。
5、中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的歷史不容置疑:一、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中國人民對南海諸島的最早發現可以上溯到漢朝。二、中國最早開發經營南沙群島: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了。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鋪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三、中國最早對南沙群島行使管轄:遲至元代,南沙群島已歸我國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南沙群島先后被劃歸廣東省和海南省管轄,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并采取實際行動積極維護對南沙群島的主權。總之,任何國家對南沙群島島礁的軍事占領或其它行動,都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在國際法上都是非法和無效的,不構成主張領土要求的依據,也不能改變中國對南沙群島擁有主權這一無可爭辯的法律事實。
2010年3月17日中午,我國目前最大的漁政船——中國漁政311船抵達西沙永興島,擔負起專屬經濟區巡航管理、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護漁護航、北部灣聯合監管以及漁業突發事故的救援工作。 中國政府在南海領土爭端問題上的底線是“不發生沖突”,我們對南海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五、活動延展
1、有些地方的人對土地表現出強烈的依戀,以致寧愿忍受貧窮,也不愿離開故土。你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2、在文藝家看來,土地是一種具有強烈象征意義的表現對象,他們的創作往往賦予土地特殊的含義。如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余光中的《鄉愁》、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和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請搜集以徒弟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包括詩文、音樂、舞蹈、攝影和繪畫作品等),展開討論:自古以來,“土地”有哪些豐富的含義?
3、在以上活動的基礎上,展開詩意的想象,以“土地”為話題寫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詩。
六、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應該由學生參與,著重考查學生的主動性、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重過程,重方法,對探究的內容不必一定得出實質性的成果。具體指標有:
1、搜集的資料和數據是否準確,搜集資料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新穎。
2、講述故事、總結交流時所表現出來的口語交際能力(語言表達是否通順、神態是否自然等)、參與意識(是否主動)和情感態度(是否認真)。
3、討論問題、提出建議時是否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是否能自圓其說,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
4、能否跟組內成員很好的合作,達成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