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暑假保健知識
【防病篇】夏熱傷病,對癥出擊
暑熱癥
俗稱“夏季熱”,特點是發熱、無汗(或少汗)、多飲、多尿四大癥狀。入夏以后,氣溫較高,嬰幼兒的體溫常隨外界氣溫變化而波動。除發熱以外,還伴有無汗或少汗,使發熱的皮膚摸上去有光滑干燥的感覺。病情一般不重,但病程較長。發熱久后,少數病兒可見食欲不振,面色無華,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均無異常。大多入秋涼爽后癥狀才消失乃至痊愈。
■溫馨提示:病兒應多飲水,最好以西瓜汁代茶,西瓜皮煎湯代茶也可。冰的飲料不宜喝,易損傷脾胃。食欲不振時,適當加些酸奶,可改善食欲。
擦 傷
夏季炎熱,孩子短衣短褲,外出玩耍,容易被擦傷和刺傷。外皮擦傷以肘部手掌及膝關節處等最為多見,如果擦傷很淺,創面比較干凈,范圍較小,只需涂擦汞溴紅,使創面結痂。如果創面有泥土或污物,則用3%的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或冷開水沖洗干凈,然后涂擦呋喃西林。若2-3天后內部無紅、腫、熱、痛等炎癥現象就能結痂痊愈了。
■溫馨提示:如果發現有輕度感染,創面有少許膿性分泌物時,則每天應清洗創面,然后涂擦汞溴紅。
刺 傷
夏天赤腳或穿布鞋容易被釘子、竹簽、木刺等刺入足底或手指,刺傷的傷口雖小,但比較深。如果刺入物比較干凈,將刺入物拔出后,擠出血液,然后再涂3%碘酊,并用消毒紗布包扎。如果刺入物(如竹刺或木刺)刺入較深,不易立即拔去,則應先用酒精棉球局部摩擦,再用縫衣針(亦應用酒精棉球擦一下)挑破表皮,然后將小刺挑去或拔出,再涂3%碘酊,局部不沾水,創口自然愈合。
■溫馨提示:如果刺傷很深,刺入物帶有臟物(如泥土),而且創口又較大,則需去醫院處理,同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預防破傷風的發生。
溺 水
溺水是夏季兒童或學生假期常見的意外事故。一旦溺水,大量的水進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堵塞而窒息死亡;也可由于水的刺激導致喉痙攣后呼吸心跳驟停。搶救方法如下:
倒出積水:小兒被撈出水面后,立即用雙手托住其腹部高舉過頭,把腰背部向上凸起,頭及腳下垂,使呼吸道內的水自然流出。同時,搶救者的雙手臂不時抖動促使水分進一步外流。也可抱住小兒兩腿,腹部放在搶救者肩部快步奔跑,使呼吸道內積水倒出。
使呼吸道通暢:若小兒尚有心跳呼吸,應撬開口腔清除口中泥沙等污物,將舌頭拉出,保持呼吸道暢通。
進行人工呼吸、恢復心跳:如果孩子心跳、呼吸已停止,仍不應放棄搶救,應立即進行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及心臟按摩,要分秒必爭。
■溫馨提示:心肺復蘇后,應給予一定量的抗生素,防止呼吸道及胃腸道的感染。
教孩子遠離“心理暑熱癥”
支招1:給作息訂課程表
假期中若作息無規律就會影響孩子的睡眠、進食、活動、學習質量,行為自由散漫,長時間賴床會造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感到軟弱無力、懶散、頭昏、反應遲鈍。晚睡晚起會減少白天清醒時的活動時間,畢竟戶外活動、學習效率高的時候是在白天,而且習慣了不規律作息會令開學后恢復常規作息產生困難,因此假期作息應放寬有度,放假前先做個計劃表,每天有充實而規律的假期生活。
支招2:投身社會大學堂
假日應給孩子創造更多機會接觸外界事物、涉獵課外讀物、進行戶外活動、為家庭多做事情,促進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比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義務志愿者;外出活動前讓孩子參與籌劃、準備,對于入學后的孩子,可以一起參與計劃和查找行程路線,教孩子學會在車站看乘車線路和時間表,學會看地圖,學習如何買票;購物時酌情讓孩子算帳、付款;旅行時,去各種博物館,看藝術展覽,利用多種途徑增加孩子的人文地理、審美等各種相關的知識,學習多種應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