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必讀的十個寓言故事
又一次考試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丶液螅瑑鹤佑謫柫送瑯拥膯栴}。她真想說,人的智力確實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腦子就是比一般人的靈。然而這樣的回答,難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嗎?她慶幸自己沒有說出口。 應該怎樣回答兒子的問題呢?有幾次,她真想重復那幾句被上萬個父母重復了上萬次的話--你太貪玩了、你在學習上還不夠勤奮、和別人比起來還不夠努力……以此來搪塞兒子。然而,像她兒子這樣腦袋不夠聰明,在班上成績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時活得還夠辛苦嗎?所以,她沒有那么做,她想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兒子小學畢業了,雖然他比過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沒趕上他的同桌,不過與過去相比,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為了對兒子的進步表示贊賞,她帶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這次旅行中,這位母親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后來,這個孩子再也不擔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沒有人追問他小學時成績排第幾名,因為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
故事中沒提到母親的答案是什么,給我們留下了個性的想象空間。我想母親的答案一定很完美!
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清晰的教育思路,但也能給我們一點啟示:班主任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教育問題,都要有尋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或許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會傷害學生。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或許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好班主任,起碼我們不會平庸。
五、追尋幼兒幸福的象征和感覺
一位國王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處去找一個感覺幸福的人,然后將他的襯衫帶回來。
尋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總是說:不幸福,我沒有錢;不幸福,我沒親人;不幸福,我得不到愛情……就在他們不再抱任何希望時,從對面被陽光照著的山崗上,傳來悠揚的歌聲,歌聲中充滿了快樂。他們隨著歌聲找到了那個“幸福人”,只見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陽下。
“你感到幸福嗎?”“是的,我感到很幸福。”“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實現?你從不為明天發愁嗎?”“是的。你看,陽光溫暖極了,風兒和煦極了,我肚子又不餓,口又不渴,天是這么藍,地是這么闊,我躺在這里,除了你們,沒有人來打攪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你真是個幸福的人。請將你的襯衫送給我們的國王,國王會重賞你的。”“襯衫是什么東西?我從來沒見過。”……
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詮釋各有不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象征,是一種自我感覺,關鍵是如何把握這種象征和感覺。
同樣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標就應該去追尋學生幸福的象征,追尋學生幸福的感覺。這種象征、感覺是什么?這難以用一兩句話說清楚。但我們知道學生幸福的象征,學生幸福的感覺都寫在學生的臉上。這需要班主任的萬能定律:“呵護那一點點光”。 班主任育人目標就是——學生幸福的象征,學生幸福的感覺。
六、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則《井蛙歸井》的寓言故事: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請求大鱉帶它去看海。大鱉平生第一回當向導,非常高興,便欣然同意。一鱉一蛙離開了井,慢慢前行,來到海邊。青蛙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驚嘆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進大海的懷抱,卻被一個浪頭打回沙灘,措手不及喝了幾口咸水,還被摔得暈頭轉向。大鱉見狀,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帶著它游海。一蛙一鱉漂浮在海面上,樂趣無窮,青蛙也逐漸適應了海水,能自己游一會兒了。就這樣,它倆玩得很開心。過了一陣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餓了,卻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蟲子。青蛙想了想,對大鱉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條件,不能適應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這里沒有我能吃的食物。看來,我還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樂土!庇谑,青蛙向大鱉告別,回到了自己的井中,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原來如此,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