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愛我們的母親主題班會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歷經坎坷,窮困愁苦,而母親的笑容卻時刻令他夢縈魂牽。在他得知母親將來的時候,掩不住臉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悅,抖落衣冠上層累的風霜,拂去心頭積淀的風塵,攜妻將雛,到溧陽城外迎接母親。芳草萋萋,花香陣陣,白云舒卷,碧野晴川,處處洋溢著兒子不盡的思念。母子相依,熱淚盈眶,握著媽媽溫暖的雙手,望著母親蒼老的容顏,不禁愴然飲泣,感慨萬千,提筆賦詩,情思涌動,在孟郊筆下,就熔鑄了這首飽含母愛的《游子吟》,誠摯深切,傳誦千年。
唐代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棲止不定。他在安史之亂后回到家鄉時,已田園寥落,物是人非。凄苦憂愁,睹物傷懷,他將憂國憂民之心與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發,寫成感人肺腑的《無家別》。"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言詞悲切,凄苦哀絕,足以令人慷慨動容,下千秋之淚。
東漢末年,蔡文姬被亂兵擄至匈奴,作別家國,萬里投荒。在被漢使贖回時,母子訣別,含悲引淚,親朋相送,凄涼感傷。她在所作《悲憤詩》中寫道:"已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凄怨哀傷,聲節悲涼,讀之使人落淚。唐人曾以此為題,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訴,欲歌欲哭,一種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調之間。
母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它沉浸于萬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間。
有了母愛,人類才從洪荒蒼涼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愛,社會才從冷漠嚴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愛,我們才從愁緒走向高歌,從頑愚走向睿智;有了母愛,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歷史的延續,理性的萌動,人性的回歸
母親的心
葉傾城
朋友告訴我:她的外婆老年癡呆了。
先是不認識老公,堅決不許這個"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同檔共枕了50年的老伴只好睡到客廳去了。然后有一天出了門就不見蹤跡,最后在派出所的幫助下才終于將外婆找回,原來外婆一心一意要找她童年時代的家,怎么也不肯承認現在的家跟她有任何關系。
哄著騙著,好不容易說服外婆留下來,外婆卻又忘了她從小一手帶大的外孫外孫女們,以為他們是一群野孩子,來搶她的食物,她用拐杖打她們,一手護住自己的飯碗:"走開走開,不許吃我的飯。"弄得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幸虧外婆還認識一個人----朋友的母親,記得她是自己女兒,每當看到她,臉上都會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黃昏的時候搬個凳子坐在樓下,嘮叨著:"毛毛怎么還不放學呢?"----毛毛連女兒都大學畢業了。
一年國慶,來了遠客,朋友的母親親自下廚烹宴,招待客人,飯桌上外婆又有了極為怪異的行動。每上一盤菜,外婆都會警覺地向四面窺探,仿佛一個準備偷糖的小孩。終于判斷沒有人注意她,外婆就會在眾目睽睽下夾上一大夾菜,大大方方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當然是賓主皆大驚失色,卻又彼此都裝著沒看見,那頓飯吃得實在是有些艱難。
上完最后一個菜,一直忙得腳不沾地的朋友的母親,才從廚房出來,一邊問客人"吃好沒有",一面從盤子里揀出些剩菜吃。這時外婆一下子彈了起來,一把抓住女兒的手,用力拽她到門口,警惕地用身子擋住眾人的視線,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啊掏,笑嘻嘻地把剛藏的菜捧了出來,往女兒手里塞:"毛毛,特意給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女兒雙手捧著那一堆各種各樣、混成一團、被擠壓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頭,看著母親的笑臉,突然哭了。
當疾病切斷了外婆與世界的反有聯系,讓她遺忘了生命中的一切關聯、一切親愛的人,而惟一不能割斷的,是母女的血緣。她的靈魂已經在疾病侵蝕下慢慢地死去,然而永遠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顆母親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