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教學實錄
(需要插入背景――了解詞人滿腹愁緒的原因)
4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是意象的藝術。為寫“愁”,詞人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
學生齊找——
秋風,淡酒,征雁,黃花,梧桐,細雨。
5這些意象是如何體現出“愁”來的?
學生作答——
秋風:秋風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舉杯澆愁愁更愁,酒入愁腸化作“傷心”淚。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飄零金陵。人不如雁!
黃花:繁盛,無心賞,無人一起賞。
(人):襯人憔悴,不止是“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還有家亡,國破呢。
梧桐、細雨:“噼哩啪啦,雖細不斷,落在葉上,打在心上......(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_溫庭筠《更漏子》)
小結:風寒心冷,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添思鄉之痛.征雁、黃花又引發詞人“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的感傷;后又以梧桐、細雨渲染,這份愁思已濃得化不開。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意象,把詞人的愁形象化了,具體化了,生動化了,比之克洛岱聲嘶力竭的吶喊,能帶給人更多的藝術想象、藝術享受!
6為了寫“愁”,詞人巧妙地擷取了人生歲月里的一個小小時段,這個時段從何時起,又到何時止?
學生齊答:早晨(起床),傍晚?__黃昏(采用糾錯學習法——我覺得該從早晨開始,有道理嗎?)
師問: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確:學生難答時,作提示“乍暖還寒”。
設疑引導學生辯識: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鑒賞辭典》作“曉”字,哪個恰切?為什么?
(討論:不求一致,但求自圓其說)
師個人認為:“乍暖還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黃昏”,上片當有與之對應的時間,“晚”則重復,“曉”則呼應;古人有早晨飲酒的習俗(扶頭酒);若是“曉”,則從早到晚,詞人“傻愣愣”守著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達!
7這首詞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別,同學們注意到了嗎?
(齊答)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描述詞人起床后的情狀。
點明:依次寫及動作、結果、感受,詞人尚未從夢中走出,含有雙重的哀愁!(尋尋覓覓——詞人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東張西望,要找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凄凄慘慘戚戚——是“尋尋覓覓”的感受。)
奠定了全詞悲苦愁絕的感情基調。(與末句呼應)
8此詞開篇就見愁,結尾又點愁,可見愁緒滿溢于全詞的字里行間。除了我們剛才提及的詞句外,還有哪些詞句彰顯了詞人的愁緒?
生答:最難將息——難熬啊!
獨自怎生得黑——痛苦愁絕如不能捱至天黑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以愁之少來寫愁之多,可謂別出心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