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五首》教案
《登高》一詩寫于大歷二年(767)秋,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寫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抒發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楊論稱贊此詩未“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二、具體研習《登高》
1、學生集體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節奏,把握語氣的緩急)
2、提問:本詩前兩聯寫景,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有怎樣的特點?奠定了怎樣的感情基調?
明確:本詩前兩聯寫登高見聞。(讓學生根據內容適度展開)。透過“急”“高”“哀”“清”“白”“無邊”“不盡”等形容詞,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靜凄涼的特征,這凄清蕭條的秋景為全詩奠定了沉郁悲涼的情感基調。
3、學生思考:詩歌的后兩聯主要抒發詩人的“悲秋”愁緒,“悲”從何來?展現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出示投影: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和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了排遣郁悶而抱病登臺的。
明確:“悲秋”之情來自:常年作客異鄉的羈旅之愁,晚年多病纏身的孤獨之感,以及戰爭帶來的國難家愁和日見白發增多而壯志未酬之慮。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具有憂國傷時偉大情操的詩人形象。
3、名句賞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學生討論:這兩句詩在寫景上有何特點?它可能引發詩人怎樣的情思?
明確:這兩句詩給我們勾畫出一幅極其廣闊深遠的圖景。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其狀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詩人自己的情懷。葉落意味一年將盡,會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覺;或許,這又加重了他的鄉愁,他會這樣問自己,這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能了?而長江“不盡”,亙古如斯,甚至會使他超越時間的限制,連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長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難怪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板書設計:
寫景
急風高天、鳴猿清渚
登高
白沙飛鳥、落木江水
抒情
羈旅異鄉、晚年多病
國難家愁、護病斷酒
三、指導自讀《從軍行》
1、第一、二句:描繪了當時西北邊戍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蓄豐富。
2、第三四句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在此戍邊時間漫長,戰事之頻密,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但是,金甲盡管磨穿了,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言的誓言。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石頭城》,體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學習《錦瑟》,鑒賞其哀怨的基調、迷離的意境、清麗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