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兒塔〉序》教案
這就使我更加惆悵。惆悵文中指憂傷,煩惱,凄涼。春寒料峭,雨聲淅瀝,身患重病,時局動蕩使作者感時傷懷,產生了惆悵。魯迅心境本是惆悵,亡友白莽被害已經五年,自己留存的“遺文”還沒有給以“流布”,一旦有人提起,深深的懷念和歉疚一齊涌上心頭,所以就更加惆悵。讓學生在理解感情的基礎上,品位咀嚼語言的魅力,感受作者的靈魂。熱天穿著大棉袍,滿臉油汗,笑笑的對我說道:“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來的。前兩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贊頌年僅19歲,已入獄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堅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達對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壓革命者的憤慨之情。一團火”、“簡直”、“也許”以及語句:“我一句也不說——因為我不能”“一團火”:形象地展現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從這一比喻中可以體會出作者與白莽深厚的友情。“簡直”: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無聊文人的詩。“也許”:表示不肯定,回憶魯迅與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魯迅與白莽是因為共同熱愛匈牙利革命浪漫主義詩人裴多菲的詩而相互認識和親近的。真和魯迅鬧開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沒有鬧開的原因是因為志同道合,屬于同一戰線的文藝戰士,共同與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粉碎反動派的文化“圍剿”。貌似自嘲,實則順乎一擊。“我一句也不說——因為我不能”:雖然“我”不說,但“我”心中依然凝聚著對于白莽的熾熱的愛和懷念。是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使我不能說的深層原因。從中表現了對國民黨政府的諷刺,抨擊。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白莽的戰斗詩篇,是向千百萬民眾發出的向反動派進軍的動員,預示著革命高潮的來臨,所以把它比作“東方的微光”,比作“響箭”,比作“進軍的第一步”。當時白色恐怖嚴重,還是嚴冬季節,白莽的詩篇向人們報道了春的消息,蘊涵著勃勃生機,所以把它比作“冬末的萌芽”。白莽的詩篇傾吐了對革命者的無限熱愛,激勵人們團結戰斗,徹底打碎舊世界,所以把它比作“愛的大纛”。白莽的詩篇永遠記錄了敵人的罪惡,永遠記錄了人民對反動派的憎恨,好象銘刻的碑文,所以把它比作“憎的豐碑”。這組排比句,以豐富的比喻(博喻),予以形象的表現集中評述《孩兒塔》宣傳革命,動員革命的戰斗作用和鮮明的思想傾向,語勢酣暢,充分抒寫出作家對革命作家,作品和革命事業的熱愛和贊頌。小結作序對魯迅而言是份內事,但是即使沒有序,白莽的詩照樣會流傳,因為他有許多前仆后繼的戰友,他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作者因此而走出惆悵,惆悵已不復存在,只是感到如釋重負后的無限欣慰,所以在結尾處說“又何需我的序文之類”。這樣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 再次體驗作者的感情變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整體感悟在作者從產生惆悵到走出惆悵這樣的感情波瀾的涌動中,我們體會到的是什么?體會到了作者深深的思念和火一樣的友情,也就是作者熾熱、深沉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情感上與作者、文本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