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頊
b.德宗皇帝召陽城任右諫議大夫,人們認為他一定能拼死力諫,但陽城看到朝廷腐敗,皇帝又聽不進諫言,于是和兩個弟弟請來賓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齡捏造罪名陷害陸贄等人,皇帝信以為真,極為震怒,無人敢出來講話。陽城挺身而出,約王仲舒一起上疏,極力揭發裴延齡的罪過,接連幾天為陸贄等人申辯。
d.觀察府派判官來催辦稅賦,陽城就投獄自罰。判官拜見陽城說,我不過是奉命來給您請安的。判官待了幾天,見陽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辭別。
季氏將伐顓臾
1.略
2.①既來之,則安之 ②分崩離析 ③禍起蕭墻
3.a
4.d
5.①作為 ②語氣助詞 ③成為 ④動詞,這里有“編造”之意
6.①引進動作對象,不譯 ②對,對于,介詞 ③從,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將伐顓臾⑵季氏伐顓臾是錯誤的 冉有、季路作為季氏的家臣應制止這種不義的作法。⑶說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盡職,縱容季氏的行為是失職。批評冉有政治態度的不端正。 ⑷d ⑸e ⑹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 將伐顓臾的真正陰謀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b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計謀,主意 b.忠誠,忠實 c.交往 d.講信用
③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沒有不忠誠的地方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呢?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10.b(a謝罪 b拒絕;辭別 c舉起 d多次)
11. a(例句:為,介詞,替。a替 b成為 c因為 d被)
12. d(①②④明顯與智謀無關)
13. b(“看到朝廷腐敗,皇帝又聽不進諫言”不是陽城酗酒的原因,文中無此表述。)
參考譯文:
陽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陽城性情謙虛敬肅簡約樸素, 無論老幼,都一樣對待。 遠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來求學的人接連不斷。當地的人有了爭執,不去官府而是到陽城處裁決。有一個偷盜陽城的樹的人,陽城遇見了他,擔心他會羞愧,就退步躲藏起來。陽城家中曾經斷了糧,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換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陽城為仆人遲遲未歸而感到奇怪,就去與弟弟一起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還未醒,陽城就把他背了回來。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責謝罪,陽城說:“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責備的呢?” 山東節度府聽說陽城是有德義的人,派使者送給陽城五百匹細絹,告誡使者不允許再拿回來。陽城堅決推辭,使者把絹丟下就回去了,陽城就把絹放在一邊從未開封。正逢同鄉鄭俶要給親人下葬,向別人借錢沒借到,陽城知道了這個情況,把絹送給了他。德宗征召他來朝,任命他做右諫議大夫,特地派長安尉楊寧到他家送給他成捆的絲織品。
當初,陽城未出任官職時,士大夫們都思慕他的剛正的風格。等到他出任官職,擔任諫官之后,士大夫們都認為他定會為忠于職守而不惜死,天下的官員們就更加畏懼他。就職之后,其他的諫官們都就繁雜鎖屑的政事頻頻進諫,使得皇帝很厭煩,而陽城卻與他的兩個弟弟延請賓客,日夜暢飲。有朋友想勸他不要整天宴飲,陽城揣出了他的心理,竭力讓這個朋友喝酒,朋友拒絕,陽城就先舉起滿滿一杯酒敬他,朋友不得已,只好回敬他,與他推杯換盞,有時喝醉了仆倒在酒桌上,陽城有時先喝醉躺在朋友的懷中,朋友們說什么他全沒聽見。陽城經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換錢,人們敬重他的賢德,爭著買他的東西。陽城常對他的兩個弟弟說:“我俸祿的收入,可以先估計一個月吃米及薪菜鹽的花費,先準備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積余。”衣服沒有多余的,有朋友稱贊他衣服漂亮,他就高興,把衣服送給人家。有個叫陳萇的人,探知陽城領到了俸祿,常常前去稱贊金錢美好,每月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