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陳情表》人教版
d.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10. 下面關于“表”這種文體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裁,如同現代史書的大事紀年表,比如《史記》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有分條陳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跡,陳請謝賀
d.“表”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向敵對一方發的宣戰書,稱作“戰表”
11. 選出對文章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選文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幾個詞,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b.“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這一組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是排比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d.“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了李密無奈之情。
12. 下列對課文的理解和鑒賞有誤的兩項是( )
a. 這篇表文寫得情詞動人,又十分得體。李密作為一個“亡國賤俘”,向新朝皇帝堅辭官位,如果措辭不當,很可能招禍。有鑒于此,李密反復申說祖母的養育之恩和本人終養祖母的愿望,同時還擺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陳情無懈可擊。此外為防備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懷念蜀漢故國,又加說了“不矜名節”等語。
b. 本文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備的好文章。李密辭不赴命的理由在曲折推進中得到清楚的表達,陳述委婉,衷曲令人同情,章法搖曳多姿!拔馁F曲折斡旋”,是根據說服的對象和要表達的內容需要而定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仍屬于宣揚封建道德,因而對本文的評價不宜過高。
c. 漢魏時期,散文出現了向駢體文過渡的趨勢。駢體文要求表達方面的聲韻美,注意句法整齊,漸漸發展為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這些特點在本文中可以窺見,像“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都是整齊的句式,中間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駢散結合,和諧而又錯綜,流暢而又婉轉,正是介于散文與駢文之間的過渡文體。
d.《陳情表》本于宗法人倫之至常,措詞委婉,無一字虛言藻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向為人所傳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陶安,字主敬,當涂人。少敏悟,博涉經史,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耆儒李習率父老出迎,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杰并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說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碧鎲栐唬骸拔嵊〗鹆,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進郎中。及聘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太祖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略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讓。黃州初下,思得重臣鎮之,無逾安者,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嘗御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源,由于驕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逸樂者益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庇终搶W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卑彩碌凼鄽q,視諸儒最舊,御制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明史·陶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