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討論
討論編寫意圖
討論是人們交流與溝通的常用方式。通過討論,可以增進理解,達成共識;可以明辨是非,化解矛盾;可以拓寬思路,加深認識,等等。討論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討論屬于一種語言表達技能,需要一定的語言修養和基本方法的訓練。因此,教材第三冊專門設置了“討論”系列活動。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言語表達及其交流、溝通的能力。教材設計了六個活動,開展這幾個活動,要讓學生努力實現以下幾個目標:
1.能從有關材料中梳理出討論的話題,或從社會生活中提出問題,組織、開展討論;
2.能從別人的討論中,歸納出要點,并對他們的討論及其觀點作一點評價;
3.積極參與討論,能闡明自己的觀點,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
4.發表意見時做到文明得體,并善于傾聽、接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教學建議
本次“討論”活動,力求形式靈活多樣,選擇哪些形式來展開討論,可讓同學通過“討論”來決定,從議題或話題的選擇與確定直到活動效果的評價,都可以運用“討論”的形式,“討論”既是活動“內容”,又是活動“形式”。但教師要掌握“底線”,督促學生完成基本任務,防止流于形式,搞“花架子”。
第1項活動是讓學生在閱讀一則材料的基礎上生發出討論話題,并選擇“學習伙伴”展開討論。開展這項活動,首先讓學生確立一個討論“議題”,然后聯系各自的生活經歷和體驗,說說自己的看法。
第2項活動是圍繞“怎樣才能讓自己也幽默起來”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討論這一話題,應熱情鼓勵那些平時寡言少語、拘謹內斂的學生積極參與,當然,也可以先讓那些活潑開朗的學生帶動一下。
第3項活動是對別人的討論進行再“討論”。開展這項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從別人討論或發言中主動學習、積極求知的意識,培養初步的主持討論的能力。在這場討論中,主持人發言不多,但非常適度,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要引導學生仔細體會。
第4項活動是圍繞“求知”的話題展開討論。教材要求討論這一話題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能夠鼓勵他人積極求知”,為此,應讓學生做好準備,包括閱讀一些書籍和資料等。
第5項活動是從學過的課文《勸學》《師說》中生發出來的討論話題。教材中出示了四個話題,可以選擇,也可以分成學習小組分別討論不同的話題。討論這一話題,應努力做到有一定的思辨深度,最好聯系《勸學》《師說》兩篇課文而延伸開去。
無論選擇哪種討論議題或討論形式,都應有所組織和準備,最好讓一些有組織能力、熱心語文活動的同學提前組織策劃,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其主要責任是提供資訊,參與協商,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
參考資料
一、關于討論的病例與評析(李皓、劉學柱)
病例一:不知所云
[病例實況]
某班圍繞著“怎樣使學校的課外活動再上一個新臺階”這一專題舉行班會。甲同學說:“要想再上新臺階,學校就必須給課外活動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乙同學說:“所有的同學都要比過去更自覺、更主動、更勤快、更投入。”丙同學說:“光喊口號是不行的,學校就應當為同學們多做點實事。”丁同學說:“做實事不做實事,主要還在于同學自己。”很快,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這場討論,你來我往,此起彼伏,討論得非常紅火。待教室里稍稍平靜下來,丙同學又說:“比如我們朗誦小組吧,全組有成員二十多名,可就是沒有固定的地點,整天像打游擊似的,這怎么不大大地影響我們的積極性?”丁同學也道:“那也不一定,像我們文學社,全社有30人,房子都沒有,參考書也少得可憐,可不是仍有那么多同學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作品嗎?”甲同學又道:“我們微機組呢?總共只有幾臺陳舊的機器,到現在我還沒有搞清楚微機是怎么回事。”乙同學接道:“事情總不是絕對的,你沒弄懂微機,你自己至少要負一大半的責任,因為,我估計你沒用心聽老師講解。”一時間,討論變得像爭論了。細心的班主任發現,李鋼同學一直沒有武器,只是睜著大眼睛轉來轉去,于是便叫他也談談自己的看法。誰知,李鋼同學站起身后,漲紅了臉,“我”了半天也沒“我”出個下文。其他同學都踴躍發言,而李鋼同學卻說不出話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