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核反應 核能》 教學設計
《§22-5 核反應 核能》 教學設計
汽車區三中 朱國君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之于學生課堂練習。教學課件用以輔助教學、輔助學生學習之用。
讓學生理解智能方程,練習書寫反應方程式。
教育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及核反應的概念和規律。
2.理解核能的概念,知道核反應中的質量虧損。
3.知道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理解質量與能量的關系。
4.會根據質能方程和質量虧損計算核反應中釋放的核能。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質疑、釋疑的思維過程,提高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
2.學習歸納、推理、遷移的科學方法
三、德育目標
認識開發和利用核能對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核反應中的人工轉變及核反應方程;
2.核能的概念.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計算核能。
教學難點
質量虧損及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的理解,計算核能。
教學方法
本節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之于學生課堂練習。教學課件用以輔助教學、輔助學生學習之用。
從核能的利用(核電站)引入課程,指出“核能是人類最終解決能源問題的希望”引發學生的興趣。用盧瑟福發現質子的核反應(1919年)引出原子核可以實現人工轉變的現象。在了解原子核自發和人工轉變的基礎上,介紹核反應的一般概念,并注意讓學生了解核反應中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的規律。
學生都知道在核反應中會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那么能量從何而來哪?引出核能的概念。在核能的教學中應注意“一定的質量m和一定的能量mc2相對應”的觀點,還應讓學生注意,原子核在變化時,其變化前后的總質量是不同的,這種質量差異對應的就是核反應中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還應注意向學生說明。
從核能的計算中強調要注意單位的換算,如原子質量單位和千克的關系,焦耳和電子伏的關系。
教學過程
○問題情景呈現,導入新課
1:能源是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大亞灣核電站外觀圖。
介紹數據:1kg鈾235燃燒釋放出的原子核能相當于2500噸優質煤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只需幾千克鈾235就足夠長春市24小時的耗能供應。
課題名稱:五、核反應 核能
○新課教學
〈一〉核反應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然后回答以下問題。投影簡答題組。
⑴什么是核反應?為什么說原子核的人工轉變是核反應的一種?你還知道哪些核反應?
⑵ 如何用核反應方程表示核反應過程?在核反應中遵循哪些規律?
⑶ 試比較說明核反應與化學反應的本質區別。
生:閱讀有關內容后,先獨立思考,然后抽查學生回答問題,互相評價,教師傾聽。點拔強調如下:
核反應是一種客觀變化,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轟擊下產生新原子核的過程稱為核反應。它遵守電荷數與質量數守恒兩條規律。核反應方程是對核反應過程的抽象表達。
核反應是原子核的變化,結果是產生了新的元素;而化學反應且是原子的重組,原子外層電子的得失,結果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并無新元素的產生。
盧瑟福在1919年,首先發現質子,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
在原子核的轉變中,遵守哪些規律?如此巨大的核能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是我們在本節課將要學習和探究的新問題。
完成核反應方程:
查德威克(英)在1832年發現“中子”的核反應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