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備考沖刺專題復習教案
【高考預測】
《考試大綱》要求:“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笨疾槟芰閐級,即表達應用。該考點包括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兩個層面,即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根據語境正確使用詞語。
熟語一般具有兩個特點:
①結構上的穩定性。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都有固定不變的結構,不能隨意做大的改動,如“明日黃花”不能改為“昨日黃花”。但是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的固定性不如成語,可以加減一些字,也可以改動一些字,如“三個臭皮匠,不如一個諸葛亮”,也可以寫成“三個臭皮匠,頂得過一個諸葛亮”或“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等。
②意義上的整體性。熟語的意義是特定的,不能只從字面去解釋,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我們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邊騎著毛驢走路邊看劇本”。
熟語的考查以辨析語境中使用正誤為主,是高考詞語考查的重頭戲。搶占這一“制高點”,關鍵是要掌握命題者設置干擾角度的一般規律。
【知識導學】
成語是俗語的一種,是指語言現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它結構凝練而富于表現力。成語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它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成語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從古代寓言故事凝縮成的。這類成語和寓言一樣,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者擬人手法來說明某種道理,常帶有勸解或者諷刺的意味。如:濫竽充數、狐假虎威、螳臂當車、鷸蚌相爭、與虎謀皮、杞人憂天等。
2、從歷史事件或歷史故事凝縮而成。這類成語經常用來說明某種道理、某種認識或者某種境遇。如:臥薪嘗膽、毛遂自薦、風聲鶴唳、三顧茅廬、完璧歸趙、請君入甕等。
3、古代作品中的語句習用為成語。這類成語,有的是作品中的原話,有的則是經過加工,經過簡縮而成的。如:一鼓作氣、舍生取義、知己知彼、龐然大物、撲朔迷離、誨人不倦等
4、來自群眾的口頭語。語言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產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類成語仍會不斷出現,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如:三長兩短、十拿九穩、人山人海、有氣無力、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等。
恰當地引用成語,可以使語言生動活潑,使文章言簡意賅,并增加表達的廣度和深度。反之,則容易產生誤解,甚至鬧出笑話。但由于成語的結構固定而類型又多種多樣;表達一個整體的意義而意義又比較豐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語源于我們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確使用成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皶接脮r方恨少”這就要求我們平時注意積累,不斷豐富詞匯。積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師讓學生化整為零,每天積累一兩個成語;有的在每天的語文課前讓學生講一兩個成語故事;既激發興趣,又記住了成語。但關鍵還在于自己平時的積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語隨時借助工具書——成語詞典,弄清這個成語的來龍去脈,這樣就可以從音、形、意三個方面三位一體地去積累成語。另外寫作中使用成語時,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學會結合語境,結合說話的場合、對象、語體、情景、題旨、詞語之間的呼應情況選用成語。只有這樣,在應試時我們才能駕輕就熟,準確辯識,不誤用和亂用成語。
從以上高考試題可以看出,對成語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們能根據具體的語境判斷成語的運用是否恰當。而要正確判斷成語運用是否恰當,就必須了解成語的意思,明確成語的使用范圍、對象及褒貶色彩等情況。在復習中,只要針對這些情況,從了解成語的特點出發,加強練習,勤于積累,就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平時對成語的練習、積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