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高文言文虛詞用法復習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豈獨伶人也哉。ā读婀賯餍颉罚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②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通“已”,已經(jīng)。
固以怪之矣。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把……作為或制成。
鑄以為金人十二。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13.【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