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高文言文虛詞用法復(fù)習(xí)
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沿襲,繼續(xù)。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14.【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前一個“于”:從)(《勸學(xué)》)
2.“在……方面” “從……中”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向,對,對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4.被。
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5.與,跟,同。
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6.比。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后一個“于”:比)(《勸學(xué)》)
【于是】
1.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15.【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動詞。
1.給予,授予。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2.結(jié)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三)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16.【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