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的斑點備課
貝克特于20年代末就開始文學創作。早期創作的詩集《婊子鏡》(1930)、長篇小說《莫菲》(1938)等,就具有現代派的特點,并體現出他淵博的學識、非凡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諷刺才能。他的長篇小說三部曲《馬洛伊》《馬洛納之死》和《無名的人》(1946~1950)通過主人公的四處游蕩表現了人生的艱辛與虛無,被一些評論家譽為20世紀的杰作。
使貝克特蜚聲西方文壇的還是他的戲劇創作!兜却甓唷罚1952)是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劇作還有《劇終》(1957)、《最后一盤磁帶》(1958)、《!美好的日子》(1961)和《喜劇》(1964)等。他的作品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社會人類生存狀況。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坐以待斃的殘廢者、渾渾噩噩的糊涂蟲。他們生活在凄慘冷寂的環境中,在孤獨、絕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貝克特“因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貧困境地中得到振奮”而榮獲1969年諾貝爾文學獎。
三、介紹薩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
這是一出兩幕劇,登場的人物共有五個: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還有一個小男孩。這出戲幾乎沒有什么情節可循,故事發生在荒野的路旁。第一幕寫黃昏的時候那兩個流浪漢一見面就開始了語無倫次的閑談與做無聊透頂的動作。他們聲稱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禱,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運兒上場,也要尋找戈多先生,原來他們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識。戈多遲遲不來,卻來了一個男孩,他送口信說,戈多今晚不來,明晚準來。第二幕寫的仍是那個時間,還是那個老地方,只不過在原來已有的那棵枯樹上長出了四五片葉子。兩個流浪漢又走到一起了,他們模模糊糊回憶昨晚的事。昨晚談得很多,今晚似乎無話可說,沉默,長時間的沉默。但無名的恐懼使他們無法保持沉默,于是兩人同時說話,說話只是為了“不聽”和“不想”。波卓和幸運兒又來了,一夜之間波卓瞎了,幸運兒啞了,他已氣息奄奄。他們四人先后倒地,像蛆蟲一樣爬來爬去,像白癡一樣胡言胡語。波卓和幸運兒死了,男孩又來傳話:戈多今晚不來,明晚準來。孩子走后,流浪漢想遠離此地,但嘴說走,仍站著不動。劇終。
這出戲沒有情節,沒有矛盾沖突,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雜亂無章的胡言亂語與丑陋不堪的沒有個性的幾個人物。劇本上演之后,雖毀譽褒貶爭執不下,但這個爭論成了最好的廣告,僅在巴黎就連演了三百多場,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極大成功,后來又被譯成了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三十多個地方演出,有人說這出戲的成功標志著法國戲劇的革命。
在這出戲中,戈多雖然是不出場的人物,但他是居首要地位的人物,等待戈多成為貫穿全劇的中心線索。所以評論家們對這個人物十分感興趣,對他有過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一,戈多(godot)這一名字是從英語“god”演變而來。即神,天帝,上帝,造物主之意,故這一人物暗指上帝;其二,戈多這一人物,正如寫這個劇本之前貝克特的小說世界所展示給人們的死亡境界一樣,他象征“死亡”;其三,劇中出現的波卓就是戈多,只不過作者沒有明確說出而已,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