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專項復習教案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示例】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臺去,又因為是“~”,這種事擱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六回)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示例】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1、【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示例】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脆而不堅……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近義詞】金玉其表、虛有其表、敗絮其中【反義詞】表里如一【典故】《左傳•文公五年》記載,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到魏國去,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贏,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隨時留心,都沒找到一個合意的。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不知談些什么。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問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這么個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里的事你盡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感到非常討厭。我怕跟他一去,沒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禍害,所以打消了原來的主意。”店主說。這陽處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個“華而不實”的人。所以,店主毅然地離開了他。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蘇曼殊《慘世界》第十回:“你們青春年少,正是~之時,還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稱贊年輕人【近義詞】少年老成【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 【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示例】“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的條令卻有些稀奇。(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