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溝通的常用手法教學設計
第三節
一、教學目標
1、培養作文中借景物以傳情達意的意識;
2、了解人類與自然溝通的常見手法;
3、培養移情于景、見景生情,景情互生的詩意情懷;
二、教學重點:了解人與自然溝通的常見手法。
三、教學難點:運用修辭和表現手法,借自然景物以傳意達意。
四、教學過程:
言為心聲,文學心語。我們走進自然,觀賞自然,當心靈與自然產生了共振共鳴,總想把內心的情意表達出來,形諸于文字,于是成句,成段,成篇。
歐陽修曾在《蝶戀花》中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其實花是會“說話”的,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自然萬物都會說“無聲的語言”,所謂“格物致知”,“格”就是推究,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追本溯源,細細推究,就會發現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內涵,這內涵就是他們的“語言”,也就是“格物致知”的“知”。
如果我們要把心靈與自然的共鳴表達出,這就需要途徑、方法。下面我們從實例中來發現這種途徑、方法。
(一)用修辭手法溝通情與景
1、用起興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長大。
—— 摘自《回延安》
注:作者闊別故鄉XX年,再回延安時寫下的作品,表達對延安的深情。
問:第一和第二句有什么關系?
明確:比興——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課堂練習:
(1)在下面橫線處填上一句話,表達出本句的中心。
是一叢秋菊,也要散發芳香;是一片秋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古柏,也要撐起藍天;是一眼古井,也要流出清泉。 , 。
(2)從上圖中選一景物比興,表達自己某一思想情意,字數不限。
2、用比喻
例1:愛心是一場紛灑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靈的滋潤;愛心是一汩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熱不寐的人領略詩般的恬靜; 愛心是一杯潑灑在頭頂的冰水,使高熱發昏的人得能冷靜地思索;愛心是一塊銜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飲黃蓮的人嘗到生活的甘甜。
例2:憂思在我的心里平靜下去,正如暮色降臨在寂靜的山林中。
練一練:仿照前面的句子,運用比喻修辭,再續寫一句。
(1)思念是一首詩,讓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讀出韻律來;思念是一陣雨,讓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濕潤起來;思念是一片陽光,讓你在陰郁的日子里明朗起來。
(2)以下圖中的景物為喻體,造一個比喻句。
3、用擬人
例1:無垠的沙漠熱烈追求一葉綠草的愛,她搖搖頭笑著飛開了。
例2:當悲傷的水流入穩重的山,水這可憐兒的悲傷也勾起了山的悲傷,于是他們的心一起碎了;水把頭埋入地下,山卻把心的碎片一塊塊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亂復雜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態的石筍,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練一練:以擬人手法,描寫下面的圖景。
2、以表現手法溝通景與情
(1)渲染——原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收到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在寫作中,渲染常常是對景物進行突描寫、形容,形成一種氛圍,以烘托環境中的人物或事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