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必修五
藻飾是指運用色彩濃艷、華麗典雅的詞語,來裝飾文句。這篇序文,如“物華天寶”“俊采星馳”“紫電清霜”“鐘鳴鼎食”“青雀黃龍”“睢園綠竹”“鄴水朱華”等,都是講求辭采的典型例子。這樣,使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悅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強論證的作用外,還能以古比今、借古寫懷,可以使文章內容充實,聯想豐富。語言簡練,風格典雅。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4.警句品味
例:①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華富庶,后者形象的說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
②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作者將“老”和“壯”,“窮”和“堅”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
③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作業
課后練習題
附
一、我國九大名樓
黃鶴樓
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蛇山黃鶴磯頭,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歷代屢毀屢建。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樓”。
岳陽樓
是湖南岳陽市西門城樓,高三層,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稱。始建于唐開元四年(公元7XX年);北宋岳陽郡守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岳陽樓曾多次興廢,清代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解放后整修一新。煙雨樓,在浙江嘉興市南湖湖心島上,于五代吳越錢元潦所建。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49年),從湖濱移至湖中小島。四面臨水,晨煙暮雨,風物清華,堪稱勝景。
鎮海樓有三:
1、浙江杭州吳山東麓(吳越舊城之南門)。原名為朝天門,元改稱拱北樓,明始換為鎮海樓。樓上眺望錢塘江,歷歷在目。
2、福建越王山(屏山)頂的鎮海樓明洪武二年(1365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高約20米,過去海船昏夜進口,都以此為標志。
3、廣州越秀山上的鎮海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樓高五層,登高遠望,全市盡覽。解放后重新整修,辟為博物館。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莆州鎮城西南,系北周(557─581年)大將宇文護守城時所建,元初倒塌,目前正修復中。
甲秀樓
在貴陽鰲頭磯上,明萬歷年間興建,清代屢有修筑。
望江樓,在東南的錦江南。已辟為望江公園。園內有麗閣、濯錦樓、呤詩樓等,均系清代所建,絢麗玲瓏。具有江南庭園特色。
太白樓
在安徽馬鞍山南長江巖翠螺山麓的采石磯上。唐元和中始建,宋、元、明、清屢毀于兵火,清光緒重建。
大觀樓
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北岸,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后毀于戰火,同治時重建。樓閣聳峙,綠樹成蔭,有攬勝閣、涌月亭、觀稼堂及“蓬菜別境”等勝景,已辟為大觀公園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