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必修五
二、名樓詩作
黃 鶴 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 岳 陽 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三、南昌歷代名稱
南昌自形成都市以來,歷朝歷代也曾更名多次,所以其名稱也委實不少,屈指算算,包括俗稱在內,不下十多個,諸如豫章、洪都、灌城、鐘陵、龍興等等。
南昌歷史悠久,遠在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這里開拓、生活和棲息。由于古文獻的貧乏,那原始居民點的名稱我們無從知道,但名稱是一定有的。據可考的文字,夏、商、周時期,南昌地區為揚州之城。春秋戰國屬吳楚。秦代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每每稱之為“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置始于漢代。西漢高祖五年(前202),灌嬰大將軍率兵南下,進駐南昌;六年(前201)立豫章郡,領十八縣(轄城相當于今江西省境大部),郡的治所設于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為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韁”。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韁”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據傳,灌嬰大將軍是南昌城的創筑者,故俗稱南昌城為“灌嬰城”和“灌城”。
自西漢以來,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縣的治所,故人們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縣名,但都是指南昌這塊地方。莽新的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縣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東漢、三國、晉、南北朝,以郡名則為豫章,以郡治所名則為南昌。隋開皇九年(589)罷豫章郡置洪州,治豫章(南昌縣改),從此南昌又多了一個“洪州”之名。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章郡,“章郡”又成了一個名稱。唐寶應元年(762),豫章縣改名鐘陵縣,幫南昌又稱“鐘陵”。南宋、元朝,洪州為隆興府、隆興路、龍興路,治所為南昌、新建,這樣一來,“隆興”、“龍興”、“新建”的新名稱又出現了。明代初年,龍興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稱“洪都”(王勃《滕王閣序》中亦有“洪都新府”之句)。此外,贛江,古亦稱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稱為“章江城”、“江城”。因南昌八一起義而被人們稱之為“英雄城”、“八一城”。